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由于跨海桥梁的环境效应有别于一般桥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所对应的目标可靠度也必然不同,因此,基于JCSS模式规范建议了目标可靠度指标分别为1.5,2.0和2.3的跨海桥梁基础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三级可靠度水平,并提出了一种可变荷载系数的标定新方法,即通过各类荷载引起的钢筋拉应力对于混凝土裂缝宽度的贡献率不同建立基于钢筋拉应力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方程.最后,依据可靠度计算的校准法,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了基于目标可靠度的可变荷载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的标定,通过设计实践证明所建议的目标可靠度指标值是合理的,采用的标定新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工程规范中采取保守设计方法导致含有埋深的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被严重低估。本文基于设计表格的方法展示水泥搅拌站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系数(N_c、N_q和N_γ),分析埋深存在时的3种破坏模式,探讨承载力系数N_q和破坏模式随着各类因素(桩长、置换率和埋置深度)变化的原因。创新点:1.确定简化的均质化水泥搅拌桩加固地基模型;2.建立非连续布局优化法(DLO)模型,计算工程实用设计表格;3.分析极限承载力系数N_q、破坏模式和各类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方法:1.通过等效强度法确定合理的均质化数值计算模型,并与群桩模型和前人研究进行对比验证(图4和表1);2.通过极限分析上限解结合非连续布局优化法,进行大量计算,建立极限承载力系数的设计表格(图6~8)。结论:1.对于无埋深工况,承载力系数N_c随着置换率的增长而增大,直到某一临界值,此时发生实体基础破坏。2.在置换率较低时,承载力系数N_γ随着置换率的增长而减小,因为此时加固区内的等效内摩擦角减小。3.埋置深度对承载力和破坏模式产生复杂影响;当破坏模式从实体基础转化为复合型破坏时,N_q增长;随着桩长进一步增加,破坏面通过加固区内部时,N_q在减小之后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ABAQUS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刚性钉形桩承载力组成及扩大头尺寸对承载力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扩大头能提高刚性钉形桩承载力;端阻力对桩承载力影响较大,扩大头直径增加桩承载力提高明显;桩承载力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和模拟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当采用理论公式计算时,应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适当折减。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无支撑多级支护结构的不同设计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以一个无支撑两级支护的粉质黏土深基坑为例,利用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并基于正交试验通过极差、方差分析,就两级支护间距、开挖比以及两级支护结构长度对支护结构位移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采用无支撑两级支护结构的粉质黏土深基坑,两级支护结构的顶部最大位移受两级支护间距和开挖比影响的敏感度较高两级支护结构位移之间存在“叠加作用”、“牵引作用”的相互影响,但当两级支护间距不小于总开挖深度的0.5倍时,相互影响不显著当两级支护间距不小于总开挖深度的0.5倍,且开挖比为0.8~1.3时,两级支护结构的顶部最大位移比较接近,且不超过规范的一级基坑下限控制值,处于最合理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疲劳荷载对钢桁腹-混凝土组合外接式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3个1∶3节点模型,分别进行了静载破坏试验和疲劳后静载破坏试验,获得了节点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及节点板荷载-应变曲线,研究了节点屈服荷载、极限荷载、节点刚度及延性系数等力学性能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节点板是组合节点受力关键构件,节点板破坏是外接式节点的典型破坏模式;疲劳荷载对节点屈服前的受力性能影响较小,但对节点屈服后的受力性能影响显著;与仅承受静载的试件相比,未疲劳破坏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减小4%,延性系数减小28%,有疲劳破坏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减小25%,延性系数减小52%;疲劳裂纹引起了节点板应力重分布,增大了无疲劳裂纹区域的应变,且应变增长率随着与疲劳裂纹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针对改进指-幂混合模型和不等间距灰色GM(1,1)模型对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预测精度较差的问题,基于最优加权组合建模理论,以组合模型的最小对数误差平方和为目标函数求解最优加权系数,推导出最优加权几何平均组合预测模型,以提高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预测精度的置信度.选取2个典型锚杆拉拔工程实例(锚杆P-s曲线分别为缓变型和陡变型)用以验证各预测模型的精度和可靠度.计算结果表明:该组合预测模型不仅适合缓变型曲线,而且也适合陡变型曲线,其精度和可靠性均优于其他预测模型,预测精度等级划分为优秀,可作为锚杆抗拔承载力实测资料的一种有效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衰减函数的概率分布对结构可靠度的影响;在非完整衰减信息下,对结构的时变可靠度进行评估。创新点:1.假定衰减函数服从5种常见的概率分布,讨论可靠度分析结果的差异;2.当衰减函数的概率分布(或各概率分布的权重)未知时,提出平均可靠度的分析方法。方法:假定承载力是完全相关的随机过程,在其概率分布未知的情况下:(1)假定5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对结构可靠度进行分析和比较;(2)将时变可靠度的计算公式Taylor展开,转化为关于衰减函数一阶矩和二阶矩的函数,推导平均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公式18)。结论:1.不同的衰减函数概率分布对结构可靠度的影响显著;2.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在衰减函数概率的分布(或各概率分布的权重)未知时,可以得出结构可靠度的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8.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考察梁和柱的截面尺寸、角型连接件尺寸、铆钉直径及端距等对节点性能的影响,根据计算得到的弯矩-转角曲线拟合出三参数模型中形状系数n 值的近似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柱翼缘厚度和角型件厚度对节点初始刚度和极限承载力影响显著,梁高和铆钉端距的影响次之。形状系数建议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为该类连接节点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结合工程实践,以高层建筑附建式纯地下室与主体间的沉降差控制为目标,论述嵌岩扩底灌注桩抗拔承载力的合理估算、纯地下室采用桩基应对整体抗浮不足的优化设计方法。工程实践证明,嵌岩扩底桩可显著提高单桩的抗拔承载力,其嵌岩段抗拔极限侧阻力的估算可参照承压嵌岩桩的方法,以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表达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并乘以抗拔折减系数来取值。  相似文献   

10.
蒋麟  王雷 《华章》2011,(21)
以某基坑开挖为例,利用原有单元法,通过有限单元计算,模拟基坑的开挖、支护等对基坑边坡变形的影响效应.通过分析可见,基坑周围水平位移的大小和基坑开挖的深度及所在的位置有关,基坑边缘的竖向位移也与基坑开挖的的深度和到基坑边沿的距离有关;基坑周边的不连续拐点,将影响基坑周围位移的分布形式;基坑开挖及降水引起的沉降效应还受地表荷载的影响,荷载越大,沉降越大.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本文根据词汇衔接理论的主要内容,阐述了词汇衔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某大楼2根无扩底人工挖孔桩灌注的静载试验,通过埋设在桩中不同土层位置的混凝土应变传感器在各级加载下所测得的数据,分析了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的发挥规律和桩的变形规律,研究了人工挖孔桩的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对嵌入软质岩有一定深度的人工挖孔桩,其桩的荷载传递性状呈现为摩擦桩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建议在人工挖孔桩设计前应对桩进行承载力试验,当桩端嵌入岩层一定深度时可不设计扩大头.  相似文献   

13.
水平承载微型桩在工程现场的静载试验,对比了不同桩长、不同抗弯刚度微型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对桩径、桩身模量等主要因素对微型桩水平承载特性影响进行的数值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合理选择微型桩桩长、桩径以及桩身插设钢管等,可以提高水平承载微型桩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洞桩法在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本文依托北京地铁19号线新草区间暗挖段工程,利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对洞桩法施工暗挖段导洞开挖及桩施工进行工序优化研究。对比分析了六种施工工序后地表沉降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路面沉降极值均出现在二衬拱顶正上方位置,且六种工况中以工况五的-19.2mm为最小。采用工况五,即先开挖中间小导洞、随即施作桩基冠梁,再开挖两侧导洞的施工顺序,可保证本工程施工的安全有序进行。研究成果可为浅埋暗挖多导洞的洞桩法施工部序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某小区三幢住宅楼9根小截面静压预制桩静载试验成果分析,表明以侧阻力为主的摩擦型预制桩Q—s曲线呈双曲线的特征。采用斜率-倒数法对该小区静压预制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有关预制桩承载力指标的取值偏低,其指标不适合小截面静压预制桩。结合桩基施工终压力和每延米压桩耗能的对比分析,表明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与终压力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但与压桩耗能不存在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分析软黏土地基中坑中坑式基坑的内坑开挖对外坑抗隆起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基坑开挖,塑性应变区出现在外坑墙脚和内坑坑底,逐渐扩张至贯通,在内坑距离外坑挡墙较近的一侧形成近似圆弧状的剪切破坏面。坑外土沿着破坏面发生塑性流动,最终导致隆起破坏。研究内外坑的间距和内坑的尺寸对坑中坑式基坑的抗隆起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增大内外坑的间距,内坑的深度以及内坑的宽度会改变破坏面的形式以及坑中坑式基坑的抗隆起稳定安全系数的大小。归纳得出在3种参数影响下总共存在3种不同的破坏面形式。  相似文献   

17.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决策者的决策。信息工作者应全面了解信息挖掘的一般方法,探索挖掘高质量的信息所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只有站在决策者的高度,结合当前实际进行深入的信息挖掘,才能为决策科学决策服好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