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为主线,分析“天人合一”中之“天”的内在意蕴;以印度历史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分析“梵我一如”中之“梵”的内在意蕴,进而比较“天人合一”之“天”与“梵我一如”之“梵”两者之间内蕴的异同。“天”与“梵”在至上神灵、祭祀、万物规律、存在状态、统治权力、道德义务、审美精神解脱等维度具有相同的意蕴,但由于中印文化的根本差异,“梵”较之“天”有更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2.
梵学者是古印度著名的预言家 ,相传他能占卜吉凶 ,预知未来 ,深得当地人民的尊敬 .然而就是这样“伟大”的预言家 ,却有一次被他自己的女儿好好的愚弄了一把 .有一次 ,他的女儿在纸上写了一件事 (一句话 ) ,然后让她的父亲预言这件事在下午三点钟前是否会发生 ,并根据这件事的发生与否 ,进而在一张卡片上写上“是”或“不” .然而梵学者看完他的女儿在纸上写的话后 ,却限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他发现自己被女生彻底地愚弄了 .因为他的女儿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在下午三点钟之前 ,你将写一个‘不’字在卡片上 .”所以无论他在卡片上写“…  相似文献   

3.
遇见卡米亚的时候,我正在蓝纪梵星球的房子里煮魔灵水藻羹。我的哥哥是这个星球的首领,他去了星球的恶欲之巅,要收集魔灵水藻。哥哥走时说:“艾葭,现在外面太危险,谁来都不要开门。”我微微地笑,说:“好。”可我从来不觉得世界充满险恶。哥哥不放心我,总是把我当小孩子看,恨不得锁藏在保险珠里,那样才安全。  相似文献   

4.
“梵”与“人”是泰戈尔重要的哲学思想,指导着其文学创作.运用丰富的例证,分析了泰戈尔散文诗中所萦绕着的“梵”与“人”的主题.认为“梵”是世界的本源和基础,它无处不在,以多种面貌出现在泰戈尔的散文诗创作中.“人”则是“梵”所构成世界中最特殊的存在,“人”与“梵”的关系始终是泰戈尔散文诗创作中探讨、追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泰戈尔与老子哲学美学观的思想基石、终极价值和最高境界。泰戈尔“梵我一如”的宗教哲学思想尊崇至高无上的梵性精神,认为梵与人、梵与万物以及人与万物之间体现了一种梵性的和谐,美是梵性的和谐,美在韵律之中。老子的和谐美论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理悟道的自然美与精神美,以道性精神的“自然无为”来把握、体察“万物齐一”“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6.
最近,重读了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很有感触,特别是诗人追求“梵我同一”的理想境界和诗人“积极人世”的理想追求,在诗句中体现入微。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化体系,中国和印度虽处在相近的地理位置,具有相似的社会发展历程,但两种文化却不尽相同。比较中印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在具有共性的同时,还有各自的特殊性:两者在人世与出世、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中印两种文化的差异,尤其两国哲学义理中的殊别,对于加深两国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着"古印度《道德经》"美誉的《薄伽梵歌》是古印度文化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那么,深究《薄伽梵歌》与《道德经》产生的自然观、社会意识及社会人文背景,我发现两者在不同地域、语言、文化背后的同源异流。  相似文献   

9.
梵·高的作品充满激情而又独树一帜,对西方乃至世界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梵·高,世人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向日葵了,其创作时间恰是梵·高艺术创作的转型期,可以说没有这次艺术创作中的升华,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梵·高.通过研究梵·高的向日葵系列油画作品,我们可以以点带面地了解梵·高的创作状态,剖析梵·高创作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印度(原始)佛教逐渐传入中国时,其思想与中国本土儒家思想的不融合,重点体现在佛教戒律思想对亲人父母的孝道伦理上。印度佛教并没有着重提倡孝道思想,有些戒律甚至与孝道相违背,佛教既要融入中国,必然要经过本土化心性化的过程,体现中国的特色,然最早涉及此类的问题的比较普及的戒律经典是《佛说梵网经》。通过对此经的梳理统计,找出其戒律中的孝道思想,有助于为印度佛教中国化提供些许依据参考,也对当今社会伦理价值的体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吉檀迦利>所颂之"神"是"泛神"的看法,从来就不为诗人泰戈尔所接受.其实,诗人的神源于印度吠檀多哲学阐发的精神实体"梵",只是又融入了从人性中抽象出来的美好品格,核心是一切宗教倡导的人类之"爱".泰戈尔认为,只要行动起来,不断亲证这一神性,世界就会变得无限美好.  相似文献   

12.
犍陀罗艺术中的鹿头梵志基本位于佛陀右侧,与之相对分布的多是一位手拿骷髅头的沙门,雕刻沙门可能是为了平衡画面。鹿头梵志的头顶有一缕头发,这与涅槃图中的须跋陀罗类似。库木吐拉石窟中的鹿头梵志是沙门形象,画面中未出现执雀尼乾子。北朝流行鹿头梵志可能与当时佛教宣传五戒十善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印度古典梵剧《小泥车》具有明显的叙事性:编剧方面追求叙事性与戏剧性的平衡;无论是对白、独白还是幕后语都有叙事性存在;舞台表演程式化,在序幕和舞台提示语中也有叙事手段的运用,演员能自由跳出角色与观众进行叙事交流。同时,该剧也不排斥戏剧性,叙事性与戏剧性并重。  相似文献   

14.
泰戈尔与纪伯伦同为东方文坛两颗耀眼的巨星,两人的散文诗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梵"与"神"的影响。该篇拟从两人的散文诗入手,通过丰富的例证指出"梵"与"神"的趋同性、"梵人合一"与"神人合一"的相似性以及"梵"与"神"的相异性给两人的散文诗带来的相异的气息。  相似文献   

15.
北朝至初唐的中国佛教造像 ,一度流行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 ,现存的造像碑、金铜像和若干石窟中都可以见到。敦煌壁画中的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是在北魏、西魏、北周、隋、初唐时期 ,共 2 9组 ,本文通过考察 ,将它们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并考证其经典依据和分析其所体现的佛教教义。  相似文献   

16.
希腊有一则寓言叫《刺猬与狐狸》。自由主义先驱之一的以赛亚·柏林从这则寓言中得到启发,把人划分为两种类型:狐狸型和刺猬型。李欧梵就是这样一个被称为,又自嘲为“狐狸”的学者。他是哈佛大学名教授,一手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创“现代”维度,一手把尤物、游手好闲者领入学术殿堂。  相似文献   

17.
许宁  凌林 《湖北教育》2009,(1):53-54
印度古书《薄伽梵歌》新近变成了哈佛、沃顿等商学院的必修课,并成为欧美大企业总裁及高管的必读秘笈。之前,占据这一席位的是中国的《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18.
爱德华·蒙克与文特森·梵·高是两位伟大的西方艺术巨匠,一生创造了大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优秀作品。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几乎有着同样的生活经历,但他们在绘画中却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蒙克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用扭曲的线条和单调的色彩探索人性、死亡、疾病与恐惧;梵·高的绘画更贴近于生活的真实,用热烈奔放的色彩和狂躁飞动的笔触表达了阳光、生命与希望。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首次提到“铁屋子”,意在展现20世纪伊始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和各阶层国民的处境与命运.“铁屋子”里生活着“大多数昏睡者”与“少数觉醒者”,其形象含义非常深刻,引起无数学者的探究和诠释.李欧梵先生在《铁屋中的呐喊》—书中,通过对“庸众”与“独异个人”两个文化形象的独特分析,加深了“铁屋子”文化形象的深刻性与延展性,给我们观照鲁迅从“呐喊”到“彷徨”反复与挣扎、希望与浮沉的心路历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南朝志怪小说"阳羡书生"与佛经故事"梵志吐壶"有渊源关系。"梵志吐壶"的表现对象是古代印度的修行文化和道德规范,其叙述风格为浓郁的民间故事手法;"阳羡书生"则采用冷峻的史家笔法,从猎奇志怪的角度叙事。"阳羡书生"除吸收"梵志吐壶"次第吞吐的方式外,还借鉴《大品降魔经》中吞吐物从口中直接出入的方法,和《维摩诘经》中"以须弥入芥子"的空间思维模式。"阳羡书生"可以说是佛经故事与观念被吸收融入中国志怪小说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