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周朝正 《文教资料》2011,(16):119-120
美国校园欺负行为干预以州为单位,政府积极参与干预行动,同时干预欺负者、被欺负者和旁观者,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践。我国应该重视校园欺负行为,建立一个由个人、家长、学校、国家共同参与的干预体系,理论研究结合实践,制定长期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在校园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应结合实践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正视校园受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3.
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校园欺负行为作为一种低水平的暴力形式,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历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该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对近期国内外校园欺负问题的危害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了回顾。首先系统分析了校园欺负行为对欺负者、受欺负者、旁观学生以及整个校园的危害;其次从社会、学校、班级、家庭、个体等不同角度讨论了校园欺负行为的主要干预策略;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应该思考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丈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痔此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通过正视校园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途径,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行为取样的方法,对4个年龄段的儿童在校欺负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要高于学龄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欺负者、受欺负者及旁观者人数均有显著差异;欺负者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受欺负者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旁观者中各角色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欺负行为中,5岁之前以攻击欺负为主,5岁之后以被动欺负为主;5岁之前儿童主要是身体欺负,5岁以后以言语欺负为主,7岁以后关系欺负行为增多.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中学聋生社会适应量表对145名在校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中聋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好于中等水平;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总体状况低于中等水平;在社会适应行为的四个维度中,学业能力、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能力是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感最主要的预测因素,且起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跨年级的稳定性;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也对生活满意度起着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张文新等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为测查工具,对244名初中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初中生校园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率、类型、方式和特点等。结合调查结果提出相关预防建议:系统化构建学校有效预防机制;多元化构建校园防欺负课程;生动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立体化加强学生个体辅导。  相似文献   

8.
白20世纪80年代开始,校园欺负行为开始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被进行系统的研究。心理学者迫切的希望找到有效的干预策略以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解决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心理问题。本文对于欺负行为的概念,原因及干预进行讨论,望能指出校园欺负干预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张文新等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问卷(Bully Questionaire)初中版为测查工具,对榆次区589名初中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存在较为严重的欺负现象,有18.34%的初中生卷入欺负/受欺负问题;无论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卷入欺负问题的男生所占比例均高于女生。初中阶段学生欺负/受欺负问题的发生率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初中生受欺负后,告诉同学的比例最高,告诉家长的次之,告诉老师的比例最低。初中生受欺负后,父母比教师重视程度明显要高。初中生欺负同学后,父母比教师重视程度略高,但双方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与《儿童社会期望量表(CSD)》对邯郸市、邢台市、石家庄市、唐山市共159名聋生进行了测试,以期了解聋生自我意识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聋生自我意识和社会期望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聋生自我意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而社会期望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聋生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等维度上都与聋生的社会期望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在躯体外貌与属性维度上与社会期望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聋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期望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