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图书馆杂志》相识于1985年秋,那时我刚到资料室工作。在众多的图书馆专业期刊中,一开始我就发现她与别的刊物有不同的风采。其后是感情日益亲密,到如今可谓是“刊夫人”了。说实在话,每逢《图书馆杂志》的出版期一到,我心里就象  相似文献   

2.
值此《图书馆学刊》出刊百期之际,我在辽河畔美丽的滨城为您捧起了祝福的美酒。十几年的时光里,我与她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她是伴我成长、进步的良师益友。最初与她相识,是在1986年。当时我是一名读者服务部门的管理员,想针对读者的借阅心理写篇文章。正当我冥思苦...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图书馆学会2010年志愿者行动辽宁培训点的活动过程中,西北大学的杨玉麟教授在讲课中提到了山西省的几位基层图书馆馆长,他一个大男人竟然在讲堂上当众热泪盈眶,这让我十分震撼,下来就请他去帮我约稿,具体讲讲这些让他感动到流泪的馆长的故事。志愿者行动结束后,我很快就收到了杨玉麟教授发来的稿件,看过稿件后我好长时间都无法走出一种情绪,故事中的两位主角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有一份沉重。第一位主角——杨尤珍馆长,我随着朴实的文字跟着她的故事走,原以为又是是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故事——艰难到难以为继的图书馆,一个馆长带领他/她的伙伴们执着地前行,只是为了让一个被叫做图书馆的地方能够存续,能够变得好一点,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个图书馆正在一点一点变好,尤其是新的图书馆大楼即将封顶的时候,杨尤珍馆长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不想用唏嘘不已来轻飘飘地面对这样一个惨烈的故事。我唯一想做的就是让这个馆长留下来,为将来书写的历史留下一个馆长的身影。杨尤珍馆长用生命换来的并不是这个事业的发展,相反,她倾注心血的大楼被侵占,图书馆迅速衰败下去。直到另一位女馆长李芳凌的到来。这仍然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却开启了一段不寻常的图书馆故事。最让人震撼...  相似文献   

4.
我与雪莉相识于20多年前,她到中央电台实习,就在我那个班组。她朴实、勤奋、踏实的作风留在我的记忆中。2006年,我们一同站到了升格后的金话筒颁奖台上。我要感谢培育我的家乡宁波,更要感谢支持我的广大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华盛顿国会山有三栋大楼:托马斯·杰斐逊大楼(Thomas Jefferson Building)、约翰·亚当斯大楼(John Adams Building)和詹姆斯·麦迪逊纪念大楼(James MadisonMemorial Building).这三栋之中,托马斯·杰斐逊大楼是最早的一栋,也是众所周知的一栋.从建筑上,托马斯·杰斐逊大楼更值得称道,她将图书馆理念与建筑风格、知识传统与建设艺术融为一体,乃精雕细刻之典范、巧夺天工之杰作,是世界图书馆建筑之瑰宝.  相似文献   

6.
沐浴书香     
当我第一次迈进抚顺市图书馆的大门时,怎么也想不到,我竟和图书馆结缘30多年. 那是遥远的1979年.当时的抚顺市图书馆位于抚顺市劳动公园后门附近,是一座很凝重、很端庄的银灰色大楼.记得图书馆的大楼前台阶很高,我带着敬畏与忐忑,小心翼翼地拾级而上,走进这座在我心目中崇高巍峨的知识圣殿.那一年我才15岁,是一名初中生.课堂上的几本教科书似乎远远满足不了我的求知欲.听父亲说抚顺市有图书馆,我就决定去那里开开眼.走进图书馆,看到墙上醒目处挂着的是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顿觉心头一动!报纸阅览室、期刊阅览室、自习室……里边有很多渎者在埋头读书、看报,阅览室静极了,只有偶尔的轻轻翻书声,像微风掠过,然后便是一片安谧.看着那么多书刊杂志,我眼花缭乱,我目不暇接,我如入宝山,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从此,泡图书馆,就成了我的一大乐趣.  相似文献   

7.
利用新旧图书馆大楼布线系统的比较,并具体结合我馆综合布线系统的分析,得出图书馆大楼应采用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六年前,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市档案局工作,有幸成为一名兰台人.从此,我就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档案相识之初,总觉得她单调、呆板和沉闷.  相似文献   

9.
手钻     
五一期间,一个老同事从深圳到衡阳来看我,她说,在路上就听说衡阳市档案局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来了,一定得看看,我欣然应允。我带着她参观了我局举办的大型历史档案展览《衡岳春秋》,游览了有着园林建筑风格的档案馆大楼,看了现代化管理的档案库房、计算机中心、演示厅、档案整理间,游兴之余,她提出要到我的办公室看一看,我说,好啊,来到办公室,  相似文献   

10.
与她相识,屈指算来,恐怕有好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里,她给过我喜悦,给过我希望;也给过我烦恼,给过我痛苦.她——就是我矢志不渝所追求的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1.
是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杨玉麟教授向我推荐了孙继红馆长。杨教授推荐的理由很简单:那个图书馆搞得很不错呢。我很快向孙馆长发出了约稿邮件,因为我深信,一个搞得不错的图书馆,背后一定有故事。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西部,县级图书馆。但孙馆长讲故事并不很悲情,我没见过她,但从她的文字能读出她豪放的性格。有这样性格的人,叙述的风格往往是大气的,但当我读到石泉县图书馆在天灾之后又逢人祸,拼进全力抢救下来的书刊又化身火海时,我还是忍不住眼睛湿润了。从孙馆长的讲述里,我能体会到她和她的同事们对那一点可怜的、暴雨之后被抢救下来书刊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这是第一个打击,紧接着的第二个打击是即将建成的新图书馆大楼被变卖。对于中国的县级图书馆,它们像是一个旧时没有自主权的丫环,命运禾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不掌握在它真正的主人——纳税人的手里。孙馆长他们知道政府做错了,所以据理力争,他们“争”的方式很有中国特色,这是故事的第二个高潮。我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一个没钱买书的图书馆是怎么样搞得不错的?你把图书馆的环境布置得再好,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不断更新的书、刊、报,终归是吸引不了市民的。孙馆长的故事里巧妇做成无米之炊的情节,我们不必指望它能形成另一个高潮,但它更能反映一个馆长工作的常态——这是天天要面对的问题。我对孙馆长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她是一个女性,用持家的热情和聪慧在打理着图书馆,使图书馆看上去温馨并富于文化气息。同时,她还得像任何一个男性馆长一样去为这个图书馆的生存而奋争,为此她不得不像男人一样忍受委屈、冷遇,甚至还有恐吓。这个过程,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种坚持,这份坚持使这个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好,同时也勾画出她个人职业生涯中绚丽的画面。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终身老伴英华辞世已经五个多月了,但我对她的思念却有增无减。她的音容笑貌、她的高尚美德、她对家庭的无私奉献,特别是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时刻在我脑海中盘旋,难以忘却。我与英华相识七十年,共同生活六十六年,我们经历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以及建国后的各个时期。我们南征北战不分离,风吹浪打不动摇,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相同的青少年时期英华同我一样出身革命家庭,十二岁就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抗日政府保送抗属小学、抗日中学学习。我们  相似文献   

13.
李修平印象     
早在五年前,就从电视屏幕上认识了李修平。当时我还是名高中生,而李修平作为甘肃省电视台的播音员,时常出现在省台的新闻节目中。今年三月,我进入中央电视台开始实习生活,使我很容易找到她,我贸然地敲开了她的办公室。当李修平微笑着站起来对我点头说“你好”时,我却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了人,因为我没料到她竟然有1.74米的身高。由于我们同是甘肃人,相识后我常在休息时间去她那儿,在一起更是多一份亲切感。渐渐地,我对她有了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14.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解读清华大学图书馆九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宣 《图书馆》2004,(4):28-29
我非常喜欢博尔赫斯的一句话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一样的图书馆 ,虽然我们离她还很遥远很遥远 ,但捧读一册《不尽边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 ,我又觉得她仿佛就在身旁。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走过了九十个年头。九十年间 ,她敞开博大的胸襟 ,惠泽每一位清华学子。哺育了一代代英才 ,她的身影也刻在了每一位学子心中。1 “诱人而伟大”———读者心中的清华图书馆杨绛先生深情地说 :“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 ,但最爱的是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里 ,最爱清华图书馆。”她甚至说 :“我敢肯定 ,钱钟书最爱的也…  相似文献   

15.
刚刚开学没几天,我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偶然相识了《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7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6.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求学期间,就对家乡的这本刊物有所耳闻,只不过那时刊物还没有更名为现在的《图书馆建设》(以下简称"《建设》"),而是称作地方特色甚浓的《黑龙江图书馆》。后来大学毕业分配到图书馆工作,方有机会与当时的赵世良老先生以及夏国栋老师等一些刊物的编辑人相识。在刊物创刊10周年前后,又  相似文献   

17.
电脑病毒     
谢尔盖和列娜已经交往一个多月了。今天这是她第一次允许他送她回家。他们在门洞口热吻了好长时间,后来列娜邀请谢尔盖上楼去喝一杯咖啡。他们进门后就去了厨房,列娜马上煮了一杯咖啡,他们喝完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坐在那儿吸烟。他们虽然什么也没说,但彼此都感觉到今天一定会发生他们从相识那一天起就希望发生的事。  相似文献   

18.
我与恩辉是北京大学原图书馆学系的先后同学。我是1952年入学的 ,他是1957年入学的。他于1961年夏毕业 ,当即被分配到吉林省图书馆工作 ;我则几经周折 ,也终于在1961年冬被安排进了黑龙江省图书馆。之后两人都没再调换过工作 ,而且相距也实在不远 ,但直到70年代末我们才得以相识。那是1978年冬 ,为编辑《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一书 ,我奉派参加了黑龙江省地震历史资料小组的工作。因收集和研究有关文献而初次走进了吉林省图书馆。人们听说我也曾在北大学习过 ,就介绍我认识了恩辉。见面是在吉林省图书馆大书库里的一…  相似文献   

19.
我与《图书馆杂志》相识于去年五月,那时正是我三年的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前夕,要写毕业论文,我借了几本关于图书馆专业方面的杂志,都不理想。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老师推荐我几本《图书馆杂志》。  相似文献   

20.
早晨,省图书馆那灰色的大楼沐浴在玫瑰色的霞光中。它象一座庄严的山峰吸引着攀登的人们。天时尚早,门廊、台阶上已经聚集着三五成群的人们。他们互不相识,可是又如此地熟悉,每一双眼睛里都流露出饥渴和期待。饥渴着什么?知识,被荒芜了十年的知识呵!期待着什么,铃声,那清脆悦耳的开馆铃声!八点五十分,八点五十五分,九点,那进军号角一般的铃声响起了。在铃声响起的一刹那,人们涌进了图书馆。十年阿,“四人帮”在知识的殿堂边插上“危险”的记号。图书馆冷落得象一座无人朝拜的宙宇。记得有一次我走进去,在那空旷的走廊里可以听见自己脚步的回声。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