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到报社时,时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的武春河同志曾向新来的大学生训话,当时他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胡思乱想出新闻".  相似文献   

2.
我与江永红同志同代、同辈、同行、同步、同道,五同。这使我比其他同志更有可能经常接触永红同志的新闻作品。“同步”,我们差不多同一时期走进新闻界。“同道”,是说我对永红新闻作品风格特色的认同与欣赏。就我的感受而言,永红新闻作品最显的风格特色是激情奔涌与大气勃发。翻阅他的新闻作品集,总觉得作在不停地奔走呼号,在向你大声传告他的所见所闻所想。这种风格特色,具体表现为“三力”。  相似文献   

3.
疑义相与析     
1997年12月24日,我收到山西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宣传部武昌山同志的来信。来信说,他读了《新闻三昧》1997年第11期上《写完“至少看两遍”》一文,在新闻写作方面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善意而中肯地指出了文中的两个数字差错,这是武昌山同志对《新闻三昧》和我(作者)的爱护。我被他的爱心行动所感动,于是,把这封信的内容和我的感受告诉了《新闻三昧》的主编张淑华同志。  相似文献   

4.
2月15日上午,我们去向穆青同志汇报工作。交谈中,谈及中国记协最近搞“现场短新闻”评比一事,穆青同志马上说:“这是件好事”。他很有感触地谈了下面一些看法。他说,这就叫新闻改革,新闻改革就要从这些方面改,有人把新闻改革看成是什么“自由化”,想取消党的领导,这是很错误的,党对新闻的领导作用绝对不能动摇。  相似文献   

5.
写好新闻既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那末,这功夫应下在什么地方?陆定一对《新闻战线》的同志说:“新闻,我是天天看的,看了几十年了。看来看去,想来想去,我还是认为,新闻一定要真实。技巧是要的,但主要是要真实。”他还说:“我建议你们要在真实上做功夫。”  相似文献   

6.
案头摆着上海《文汇报》唐海同志于1982年4月1日的一封来信。信上说的是复制一条36年前《文汇报》“加急专电”的事。 36年前登出的一条新闻,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从北京到上海复制呢?原因是新闻研究所报刊史研究室的同志,向我谈起这条新闻时,感慨地说,徐铸成同志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文汇  相似文献   

7.
《新华日报》在今年第一季度发起短新闻竞赛活动,从奖励写短新闻入手,大力改革新闻报道,这是值得称道的。早在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要求我们“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列宁把新闻称作“电报文体”、“电讯体裁”,并且毫不掩饰地说:“写长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四六年曾建议。报纸上的新闻要有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新华日报》举  相似文献   

8.
新闻写作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这条路上,不仅有阳光鲜花,而且有布满荆棘的坎坷。我是一个在新闻战线上度过了15个春秋的部队新闻工作者,1984年转业到地方后,继续从事文字工作。1988年底,我撰写的《新闻写作艺术》由山西书海出版社出版后,许多同志惊奇地问我:“在当前写书难、出版难、征订难的情况下,你是怎样写出这本书的?”希望我能披露点“经验”。凭心而论,对新闻写作艺术的研究,我  相似文献   

9.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想比照这句话来说,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创新就是新闻工作的灵魂,更是新闻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报纸的创新,关键是抓新闻、出精品。从1998年初开始,根据北京日报社编委会实施新闻精品年的要求,日报编辑部搞了个“抓四新、出精品”的系列报道。开辟的“四新”专栏有“京城新事”、“现代知识”、“都市新话题”和“新问题探索”。我们力求每个专栏出点新意,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下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在1998年的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产生的新…  相似文献   

11.
《新闻记者》第4期上发表金东水同志《话说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一文,这确实是值得一议的问题。我先要说,金文题目不够确切。应当是新闻写作的“京派”与“海派”,是就新闻业务领域而言的。金文说成“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新闻改革的范围比较广了,除了新闻业务问题之外,还包括新闻体制等等大问题。而且就“改革”而言,是不大好分什么“派”的。金文一开头讲在上海好新闻评选会上听到的。这话正好是我在会上说的。但这种说法的真正来源是在北京或其它地方。我在会上说,北京有一种说法:新闻有“京派”、“海派”之分,我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有位新闻界前辈介绍我读读胡太春同志写作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拿到校样,竟一气读完,大有先睹为快的感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80余年间我国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丰繁而清晰:精华与糟粕并存、贡献与局限杂糅的格局,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急着找胡太春同志聊聊,可去了三次都是“铁将军”把门。  相似文献   

13.
一、离开淮阴去淮安1946年元旦刚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对我说:“盐阜地委要调你回去编大众报。”在1945春,王阑西同志调我到《盐阜大众》报,当时我对他说:“我只读过几年私塾,没上过洋学堂,干不了。”他说:“送你去建大学习,学了你就会了。”就这样,我结束了在建阳县荡东打游击的生活,去安徽淮南旧铺镇,进新四军军部办的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原定进新闻系,后因学员不多,乃成立一个新闻队,合并列文教系学习。当时,文教系共有三个队,全由盐阜区去的三个“土包子”当队长,这就是:教育队队长季万(建阳县的),文艺队队长  相似文献   

14.
一、离开淮阴去淮安 1946年元旦刚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对我说:“盐阜地委要调你回去编火众报。”在1945春,王阑西同志调我到《盐阜大众》报,当时我对他说:“我只读过几年私熟,没上过洋学堂,干不了。”他说:“送你去建大学习,学了你就会了。”就这样,我结束了在建阳县荡东打游击的生活,去安徽淮南旧铺镇,进新四军军部办的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原定进新闻系,后因学员不多,乃成立一个新闻队,合并到文教系学习。  相似文献   

15.
广 大读者和地方党报的报人 ,常抱怨领导同志的公务报道太多 ,人们不爱看。这是事实 ,但只说了一面。我说 ,领导干部的新闻报道有多的一面 ,也有少的一面。多者 ,缺乏价值的“炒官”新闻太多了 ;少者 ,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太少了。说领导公务活动中缺乏新闻价值的报道太多 ,是指领导同志参加一般性会议的报道太多了 ;是指领导同志一般性的、不解决问题的下乡活动“每下必报” ,报得太多了 ;是指领导同志应酬性的诸如典礼、开业揭碑剪彩和参观之类的报道太多了。说这几类报道缺乏新闻价值 ,是因为所报道的领导的会议讲话、下乡发号施令式的讲话…  相似文献   

16.
这是李尚智同志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所采写的新闻通讯的集子,应该说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反映了当今这个时代的喜人风貌,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由衷地为尚智同志取得的成果感到高兴。我一直为新闻作品难以出书、很少出书感到抱屈。不像作家,写一点乡思亲情、身边琐事,都可付梓传诸后世。新闻界自我嘲讽,就有新闻作品“速朽”之说。当然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新闻记者出书者不乏其人,而且颇受读者欢迎,其中尤以名记者、老记者居多。这次同济大学出版社又为中年记者尚智同志出作品集,说明出版界对新闻作品在观念上已大有转变,对新闻界来说,无疑是很鼓舞的。  相似文献   

17.
“这是我们的‘新闻政委’。”一位同志热情地向客人介绍。“不敢当,我叫吴光仁。欢迎你来给我们讲课传经!”吴政委笑着谦虚地说。以上对话是今年初,在南京市栖霞区人武部召开的通讯报道组会议上,报道组同志向特邀到会的《新华日报》编辑介绍时说的。大伙赠给吴光仁“新闻政委”的桂冠,是因为他除了做好分管的各项工作外,还积极抓好通讯报道工作。吴光仁是一九八三年八月调到栖霞区人武部担任政委的。  相似文献   

18.
说干     
日前《新闻实践》编辑同志约我为“忘年交”写点什么。我想说一个“干”字,就是如何干新闻工作?这是我40年来的一个重要感受。 安安心心地干 我干新闻工作,并非出于自愿。解放前我在湖北师范学院数学系读书时,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参加了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地下斗争。武汉  相似文献   

19.
初看这题目,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我是盲人呢。其实我不是,眼睛目前还好用。每周在专栏里的小文,我都非常想通过题目来吸引读者的眼睛,所以挖心掏肺地胡思乱想,写出后又忐忑不安地觉得是不是有些“哗众取宠”。我就是这样一个对很多事物充满不确定性,而且诚惶诚恐的人。就拿要出书这件事说,我就很惶恐。出书一直对我来说,是件神圣又遥远的事。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