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友谊 《教育艺术》2003,(10):59-60
近些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对“讲”有些偏见,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讲”就是“注入式”,是“灌”的同义词。有的学校干脆规定每节课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更有甚者认为注重讲课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一味地由学生自己“读”,自己“讨论”,再由自己编几段课本剧,来几个花样,闹哄哄一节课完了。我不明白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充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另一本教科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实际,而变成纯粹的教书.只有把语文教学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才能学好知识,掌握知识,活用知识,并在学习语文知识中,了解社会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以语文素养为目标,革除极端工具主义的弊端,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反对“满堂灌”的僵化模式,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和体验性。这些改革无疑符合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是在这种新理念的冲击下,许多教师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较多地重视了“怎么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旧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观念得到了明显的改进。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是弄潮儿,赶浪头,不能浮躁偏颇图表面形式,必须走“正车道”。眼下,由于少数教师语文教学思想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往往是东风来了倒一边,西风来了又倒向另一边,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教育界同仁深思。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课本知识固然重要,思想品德教育同样不能忽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鲜明的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很少建立在对传统理念的扬弃上,时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课堂教学“热闹繁华”的背后,语文教学一直存有争议的四大关系又出现了新的不和谐的现象。如何在矛盾中把握平衡,在实践中求得统一,取得语文教学的和谐发展,笔者对此现状进行反思,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人们已从过去单纯强调语文教育的社会性而逐渐认识到语文教育与语文学习的个性化作用,并且有向语文学习主体绝对化的倾向。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对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本文针对语文教育的社会化、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及语文学习的个性化诸因素,提出了如何处理好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并进而指出了正确处理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传授语文知识,丰富精神生活为目的。日前,不少中学教师为了达到教学要求,适应各类考试需要,往往只单方面强调默读,以提高阅读速度,增大阅读量,而忽视了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朗读。  相似文献   

9.
李华 《学语文》2011,(4):45-45
新课程的实施已近十年。这期间我们走过了很多曲折.其中对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争论也很多。曾经有专家把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奉为语文教改的至理名言.淡化了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强调教材只是我们教学的“材料”,而不是我们教学的“内容”.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0.
在百年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训练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由曾经的被特别凸显以致发生异化,到新世纪以来的被冷落甚至淡出,语文训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两种极端表现,只有建构存在论视野下的语文训练观才能真正使语文训练理性回归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键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人文熏陶感染作用。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要多一分理性,防止陷入以下一些误区:价值迷失、夸张抒情、过度阐释、杂乱整合、表面热闹、盲目拓展等。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充满了辩证法。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课外拓展与文本学习,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电教媒体运用与语文实践等等,它们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地存在于语文教学的统一体中。教学中需要教师辩证地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否则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出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安静 《语文知识》2010,(1):39-41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需要深入理解课标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语文知识观。防止从"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极端走向过度"淡化语文知识的极端",造成知识和能力的脱节,弱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基于此,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基础;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育界对先前的应试教育进行了认真反思,并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方式,试图走出一条全新的素质教育模式,但任何事物总有其对立面,一不注意,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改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15.
当下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种突出的短视行为,它极端膨胀了语文教学实践的技能性,特别是应试技能性,具体讲,就是只重视学生语文应试知识、应试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或简而言之,只重视教学模式,忽视教学创新。在素质教学发展到研究性学习的当下,对这种短视的语文教学的反思也越发彰显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需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语文技能和获得这些技能的方法:明确学生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母语知识,明确教师如何讲课文,如何进行语文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泛人文化"的倾向比较普遍,执教者常常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我认为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包括怀疑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想象精神。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应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泛人文化"的倾向比较普遍,执教者常常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我认为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包括怀疑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想象精神。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应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确实为语文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们似乎又感到:语文教学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今天一种方式,明天又一种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禁感到困惑、迷茫:今天的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我觉得,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语文教学就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从孔孟之道到程朱理学,反映的是封建儒家思想的倾向;自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新语文中又有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后,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是语文教学中的主流。恢复高考以来,语文的倾向性在逐步减弱,学科专业性不断突出,似乎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写作知识而已,我们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