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指的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对语言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新课标把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可见,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那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2.
2000年首次在江、浙、吉、晋四省试行3 X 综合测试,测试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特别是综合、创新能力的考查,作为文科综合之一的历史学科,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如何把学科教学与综合能力培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里,我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入手,谈谈我的看法。一、突出知识的联系性,重视知识的整合归类,把学科知识联结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知识掌握缺乏条理和相互联系是学生学习的通病,这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从“3 X”综合测试方案看:首先要求学生能熟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知识,并实现学科内不同知识的综合,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实现相互学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加强知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培养人文精神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4.
英语课文整体教学的八个步骤○蒋水平(分宜中学)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合乎逻辑思维的联系顺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如何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呢?我的做法是,综合———分析———综合,即,把课文通...  相似文献   

5.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怎样才能使学生的素质整体发展,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有哪些变化呢?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应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的方法,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对于运用历史理论深入分析、认识、理解掌握复杂、交叉的、矛盾的历史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本文将试着从以下几点来探讨: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人文素养呢?人文素是养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现在的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大众化教育导致的生源激烈竞争等原因,致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不是很高。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培养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有哪些?  相似文献   

8.
选择好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并且能把新旧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来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9.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那么,怎样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现代生活中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展到家庭、社会,把课外阅读扩展到现代网络信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教师通常都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上课时你讲的内容我都听懂了,课后我也复习了,也做了一定的习题,但遇到灵活一点或隐含知识多一点的习题时就无所适从、束手无策,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脱节。生物学能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把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起来,去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考和行动的综合表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让生物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姚怀旭 《新课程研究》2009,(10):190-191
综观近年的文科综合考试,历史学科中单纯强调记忆的题型逐渐被各种能力考查的题型所取代,知识的迁移也更加多样,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更加灵活、紧密,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时空概念。因此。教师对学生时空概念的培养必须加以重视。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呢?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受用。”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靠教师传授,二是靠自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仅靠老师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3.
所谓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少年儿童长于形象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如果有意识地借助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并把想象内容用语言描绘出来,就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呢?  相似文献   

14.
徐杰 《山东教育》2004,(21):81-81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开卷考试的形式,历史复习课应该怎样开卷考试呢?这迫使历史教学从重传统知识传授向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转变,使学生从死记硬背知识面向主动识理、明义转变。为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点圆式复习法。  相似文献   

15.
化知成识就是说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进而转化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个成语叫羽化成仙,意思是腾云驾雾升天成了神仙。我觉得如果我们在哲学模块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羽化成"哲"。这里的"哲"是指学怎样达到羽化成"哲"的效果呢?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再生过程。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康德说过:“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第二自然。”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想象力强,就可以将大脑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可见,重视想象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知识的优化组合及创新思维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7.
大学化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在化学基础课教学中,进行了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探索。一、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出发点的。其实,只有学生把各门基础课都学好了,各种能力都相应提高了,才是真的学会了自学。在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通过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呢?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8.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从疑问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面对的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多样化多角度的探究活动来解答疑问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做”好综合探究课呢?下面就以认识马克思主义第一课为例来谈谈我对探究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知识的复杂和绵延,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不妨把结构化了的历史知识体系看作一架全牛:把历史的纵向发展与各时期各国各地的横向联系看成是牛的全身骨架;把一个个历史时期看作是牛的一个个有机的整体;把具体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看作是牛身体中的各种器官。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梳理知识线索,建立结构化的立体的历史知识网络,并利用其进行分析、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历史能力。梳理知识线索,可采用两种方法:(1)阅读目录法。这是指让学生了解历史,熟悉历史的宏观复习方法。课文的目…  相似文献   

20.
陆剑南 《成才之路》2009,(17):30-30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创造的成果突破原有知识框架与技术水平,开拓人们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野、它是以各种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为前提的,是各种思维方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继续深化和综合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