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主要存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到位、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再就业难度加大、社会隐患增多等问题。可通过采取增强法治思维、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拓展就业渠道等途径,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杭州市失地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只有以提高补偿费用为前提,以促进再就业为基础,以实行基本生活保障为依托,以妥善安置为补充,构建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才能较好地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进一步加快杭州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情况有转移就业压力大,无就业和隐性失业等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因土地征用而产生收入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的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因素有土地征用制度、再就业安置措施、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歧视。今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完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再就业困难,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现有土地征收制度不合理因素的影响,我国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基于维护农民权益、实现社会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应当从提高农民再就业资金、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土地征收制度三个方面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教育培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地农民,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教育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素质,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强大动力。树立“以农民为本”的观念,充分认识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完善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机制,强化政府主导和服务职能;强化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教育培训,增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就业。重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教育培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量征占用农田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失地农民的后期生产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黔东南作为欠开发、欠发达地区,发展与征地、农民失地与脱贫增产增收致富、国家利益与失地农民群体利益之间相互影响较为突出,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抓紧解决。全面统筹尽可能减少农民失地;加大失地补偿,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是必须考虑落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基本条件,对农民而言,土地具有三种基本的社会功能:即提供就业岗位、获取经济收益、基本生活保障。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必然。尽管各地政府在征地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许多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仍无保障,由此产生了诸如征地补偿标准低、补偿安置不完善、再就业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失地农民问题。由此,立足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考虑,建议政府政策思路重点放在土地的"功能性替代"上,通过制定合理的补偿和增收机制、构建再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系统性方案设计,最终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其自身却面临着严峻的再就业压力。而目前我国的征地制度与就业政策,以及失地农民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又制约着其向非农领域的职业流动。因此,国家应尽快完善土地征用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搭建失地农民职业流动的社会网络平台,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以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能力,并使其最终真正实现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伴随城市化的深入,河北省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现状,指出其存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收入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等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完善河北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调查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能否实现再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考察当地失地农民概况、生存状态、就业培训问题和所遇障碍,构建了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范式(另有文章),以期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的角度来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力度越来越大,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加上现有征地补偿模式不合理,越来越多的被征地农民出现失地、失业、缺少生活保障的境地,很大一部分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贫民,这给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埋下了一个重在隐患。因此,在完善征地补偿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以民为本,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补偿标准,创新就业补偿方案,建立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社会保障补偿机制,并把三结合起来,保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建构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双重提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土地被征用而成为失地农民。农民失去了土地就丧失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也由此倍增了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尽快地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农村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关键,也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的存在使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把失地农民纳入进去。为此,应本着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严格征地范围,控制征地规模,完善征地程序;改革完善现行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偿安置方式,给失地农民提供综合社会保障;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元化筹集渠道,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为失地农民提供立法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机会,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提升其就业力。  相似文献   

14.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维持生计的基本保障,可以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然而,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分配过程中隐藏的问题确实不少。该文就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提出了四方面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群体数量不断增大,失地农民市民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社会融合理论视角,当前失地农民市民化面临经济性、制度性和心理文化性障碍,应从改革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培训制度,搭建社区融入组织平台等层面为其融入城市社会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以空前之势兴起,与此相伴的失地农民问题也日渐突出,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政府要变革现行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为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向市民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它对农民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观念、政策、法规、监督机制等制度性原因,使广大的农民在非农用地流转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经济利益,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必须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非农用地征用、补偿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否则稀缺的土地资源将要受到灾难性破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增长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阶段,但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动态过程来看,城市化对扩大城市就业乃至整个社会就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体制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过于注重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程度低和就业不充分的症结所在。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群集、工业化、结构升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小城市扩容、服务业发展、农民工进城等环节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通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力度,加快发展服务业,逐步提高就业弹性,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的土地制度,切实关心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扎扎实实地推进城市化,确保城市化与促进就业的联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