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在人类传承的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莫过于她的信仰。祭海,是沿海地区因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而举行的民间祭祀行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海洋文化特色。文章考察了浙东蓬莱仙岛的地域环境与祭海由来,展示了浙东民间信仰的海神谱系与祭海仪式,并对近年的“祭海谢洋”大典进行回顾与梳理,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祭海活动由来已久,在我国沿海地区、东亚和东南亚华人华裔社区十分普遍。本文以周戈庄祭海节为例,通过对祭海由来、祭拜神灵、祭海过程介绍,从讲究的祭祀活动,折射出了古老的海洋神灵观的传承与延续,构成了海洋信仰文化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祭海是青海湖地区民族民俗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其植根于当地及周边民众生活中的根源之深而言,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民俗信仰是人类在特定心理安全的需要而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青海湖祭海仪式则较为全面地满足了当地民众心理慰藉,同时也反映了当地民众追求平安、吉祥、和谐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相似文献   

4.
乌蒙山区流传有丰富的民间口传神话,保留有丰厚的彝文文献和延续千年的民俗仪式,是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至今区域内还流传有祖灵信仰和与之相关的祭祀仪式、活形态神话。通过调研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区域内彝族祖灵信仰和与之相关的祭祀仪式、活形态神话也在不断变化与适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杠天神仪式是豫南皖西民间信仰的一种祭祀方式,舞蹈是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担经挑"、"张公背张婆"和"麒麟舞"为例,重点探讨和分析了杠天神祭祀仪式舞蹈中神圣与凡俗的衍化、重合、同构等问题。豫南皖西庙会和仪式中的祭祀歌舞是具有自行性的艺术活体,它通过连续的显圣和多重力量的互动,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显现活力。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是广东吴川木偶戏赖以传承、发展的支撑力量,也是其发起、组织的根本因素;粤西"年例"、道教神明诞期、传统节日、人生仪礼等都是其发起的缘由。吴川木偶戏表演的发起、组织是完全民间的,由群众据"例"自发筹款、联络艺人、主持民俗仪式等,其组织过程依靠于民众的民间信仰力量。  相似文献   

7.
祭祀和饮食作为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学内涵,在礼仪活动中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祭祀是体现在仪式与象征、行为与信仰上的一整套礼制体系,突出表现在献祭过程中的各种饮食事象上。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供奉食物类祭品及献祭仪式中的各种仪式性行为来实现与超自然力量的沟通,表达自己内心的虔诚与愿望。唐代礼制中的食物类祭品及献祭仪式绍承古制并有所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古老的人文传统和实用精神。  相似文献   

8.
“杠天神戏”是流传在洪河、汝河、史灌河入淮(河)口一带的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祭祀戏曲。它是伴随着这一地区人们的信仰归属而产生,充分体现了“杠天神戏”在豫南皖西民间信仰中所发挥的祭祀功能、仪式功能和表演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豫南皖西民间独特的信仰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近发现的清中期黟县钞本《菩萨谱》包含了大量民间信仰信息,所收信仰以家庭祭祀为主,广涉各路神众,反映出当时徽州民众生活在一个由多种祭祀仪式构成的民间信仰世界之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的每一重要方面都与民间信仰息息相关。同时《菩萨谱》中反映出的信仰世界带有鲜明的小传统特色,揭示出了民间信仰世界中三教融合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0.
伏波信仰是广西北部湾沿海渔民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当地人们实用的心理需要及产物。钦州市乌雷村伏波神信仰与广西北部湾沿海渔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当地村民通过自愿捐资、出力维修伏波庙,举办集体祭祀仪式和祭拜活动,强化信仰认同,规范渔民言行,维系渔村安定,促进村际的和谐交往。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满族曾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信仰阶段。该信仰的基本对象是"天"和"祖"。天,即天帝、天道、天神;祖,即祖宗、祖德、祖灵。由于对两者崇拜的主要活动是祭祀,且同时进行,故合称为"天祖祭祀"信仰。围绕着"堂子"进行的各种仪式活动构成了这一基本信仰的文化内容。满族宗法性传统宗教是民族与宗教互动发生的结果。今天,"天祖祭祀"信仰在满族民间还有遗留,表现为"祖德宗功"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敖包和拉卜则是蒙藏两个民族民间信仰的产物,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敖包祭祀,随着蒙古族文化的变迁,更多地融入了藏族拉卜则祭祀的元素。早期的游牧民族,大多依靠口述或仪式的形式来保存和强化记忆,河南县的敖包(拉卜则)祭祀同样具备类似功能。如济农敖包的祭祀除了宗教的功能,还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在对济农敖包纪念仪式的操演中,河南县的蒙古族加深了对于蒙古族祖先和民族精英的记忆,同时也巩固了族属认同。  相似文献   

13.
陈靖姑信仰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在古田临水宫祖庙举办的陈靖姑文化节上的祭祀大典中,通过各种仪式的展演,唤起并激发了人们"两岸同源、根脉相连"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要发挥古田陈靖姑文化节祭祀大典在强化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还应注意:祭祀大典应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合理选择象征符号来阐释仪式的展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两岸祭祀文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4.
池哥昼是白马藏族傩祭祀仪式遗存,祭祀以驱鬼逐役、酬神纳吉为目的,围绕逐家串户跳池哥昼傩舞的方式进行,具有浓郁的原始特性和民族特色。作为祭祀仪式表征符号的池哥昼傩舞,古朴、原始,以其丰富的表演形态和风格全方位地透析出无文字民族独有的聚合信仰、娱人娱神、以舞叙事、重温历史等多重文化特性,是研究白马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5.
民族石崇拜文化内蕴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崇拜隶属于自然崇拜的一部分,其文化体系在发展中得到传承和改变。文章从信仰,社会和艺术角度分析石崇拜的类别、功用、祭祀仪式和禁忌,以及神话传说等,从中认识石信仰文化现象的神圣化和合理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高洛音乐会是冀中及京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组织之一,对高洛音乐会《普庵咒》曲牌在仪式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仪式中《普庵咒》曲牌的仪式功用、“两级变量思维”中的《普庵咒》曲牌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发现《普庵咒》曲牌被局内人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祭祀音乐。以《普庵咒》曲牌为代表的祭祀音乐与信仰观念、崇拜对象、祭祀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支撑仪式的进行。实际上,仪式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唐代社会神灵崇拜非常普及,祭神成为整个社会的风俗,与之伴生的祭神文在此时达到空前繁荣,文能通神的信仰盛行于世;唐代祭祀文化与祭祀文学存在密切相关性,唐代祭神文参与仪式,使仪式更具交流沟通性,让行为与过程再现并留存于文本。  相似文献   

18.
在如何对我国古代有着强烈宗教色彩的戏剧进行界定和命名这一问题上,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三种意见:"仪式戏剧"、"祭祀戏剧"和"宗教戏剧".无论是"仪式戏剧"还是"祭祀戏剧",在界定这类戏剧时都失之偏颇:强调了其宗教祭祀仪式功能而忽视了它们对于宗教义理和信仰的宣扬;强化了其宗教意义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它们的艺术本质.而"宗教戏剧"概念,则避免这两方面的不足,既能正确地把握这类戏剧的艺术本质,又能全面地反映出它们所具有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9.
祖灵筒是彝族祖灵信仰的物质载体.从形制、制作、神性取得及祭祀等方面来看,祖灵筒是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产物,反映了人们最为原始的对于生殖的崇拜和对种族繁衍兴旺的渴望,通过祭祀、换筒等仪式,可以维系内部沟通,加强家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青岛田横镇祭海民俗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每年谷雨前后,渔民们在修船、添置渔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就绪后,选个黄道吉日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历经500年的传承洗礼,特别是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的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田横祭海节已发成为全国渔文化特色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盛会,成为一个独特的海洋文化节庆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