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纵观中国历代考试选拔制度,可以说科举制是真正考试制度的开始[1]。科举制始创于隋,确立于唐,明清时期达其鼎盛,光绪三十一年被废除,持续时间长达1300年[2]。作为中国开始最早、持续时间又最长的一种考试制度,对中国后来的考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高考制度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应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需要与考试自身发展规律相结合的产物,时至今日可谓适应中国国情的一种非常完善的考试制度。那么从科举发展到高考的中国考试制度究竟进步了多少?笔者将在文中从考试目的、服务对象、考试内容以及导向上对此进行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是世界上建立考试制度最早的国家。据《礼记》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建立了简单的考试制度,"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则兴贤者能者。"始于隋代的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有效地克服了魏晋时期丸品中正制中重"门第"的弊端。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有助于封建帝国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具有公正、严明、务实等显著优点,但也存在学而无用、败坏学风、损身害体的缺陷。我们应以史为鉴,通过科举制反观现代考试制度,揭示科举制影响下现代考试的利弊,并采取明确考试目的、改革考试内容等方式对现代考试制度进行改革,从而遵从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百年之际话科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百年回眸,既要看到这一考试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不应忽视其负面影响。作为传统高等教育形态,科举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其合理内核则为当今各类考试制度所借鉴。将当今某些教育考试的弊端一概斥之为“科举制的复活”,显然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公开的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大英百科全书》载:“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15年),及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02年)。”①孙中山先生曾概括性地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②本文就中国科举制度对法。英。美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作一论述。一、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科举制的评论18世纪…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作为一种特具中国特色,在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为长久的考试制度对中国的社会的各个方面部产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影响。本着力考察科举制在云南产生、发展以至废除的全过程,及对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考试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的“国学”中就已开始,发展到唐代,形成一套较完整的选士制度———科举制。科举制,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考试都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的笔试、口试、密封以及全国统考等举措在现行考试中仍然沿用。其中的唯智力...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德化尚贤的思想奠定了汉代察举及科举制的理论基础。儒家教育与入仕相结合的思想为科举制的形成确立了一种基本模式。科举考试主要是一种文学考试,与中国古代悠久的尚文传统有关。以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为观念、形式的科举制,对中国文人及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评析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以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兴于隋,盛于唐宋,废于清末。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西方现行文官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文章对科举制的弊端和镜鉴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举制是通过传教士传播到西方去的 ,利马窦和曾德昭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国科举制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参照物 ,中国科举制是中华民族向西方人提供的足资社会进步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百年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举制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如此之强,周而复始贯串各朝。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其后果既可惊又可骇,既可喜又可忧。在科举制度废止百年的今天,无论从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方面说,还是从为现实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方面说,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反思废科举的利弊得失,都有必要且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个核心制度,在其存在的一千多年里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其影响深远并且复杂,其兴废亦自有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建立科举学、加强科举研究很有必要,而鉴于科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情境,应慎言为科举平反。  相似文献   

13.
清末来华西人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来华西人曾参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潮流,不断提出改革建议;特别是1899年由中国(基督教)教育学会与广学会联合制定的《推广实学条例》,推出一套独立于中国科举制度的全国公共考试方案。该方案是中国近代西学教育不断发展,而清政府不能适时甚至阻碍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促进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实现基督教化,而后一目的必将遭到一般士大夫反对而注定在中国行不通。但是,方案所体现的学校考试应与国家选官制度分离的思想,正是后来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是继世袭和察举之后相对更加公平合理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多方面的积极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认真分析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及其弊端对今天的高考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多维、灵活、民主的考试和招生体制,从而推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问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唐会要》有关制举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制举年代、科目和登科者三个要素,对于了解唐代制举主要科目的设置情况和考试结果,最为直观可据。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突现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之一。科举制不等于专制制度。考试选官方式与专制统治制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既可以为帝制时代所采用,也可以为共和体制所采用,还可以为当代中国所采用。我们不应以西化后的现代的尺子,去度量中国古代的民族的历史,科举是传统社会相时最公平的一种选才制度。  相似文献   

17.
科举之人才观、考试观及其现实影响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的人才观和考试观是支配其考试活动的灵魂,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构成了当今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制度建设的传统文化资源。公选考试对科举的人才观和考试观既有借取和继承,亦有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的敞开,西方文化的东来,士人的知识结构也由是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促使科举考试在内容上作出相应的变更,而这反过来又驱使士人以西学为知识取向,逐渐远离科举考试。近代士人知识结构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科举制度根基,加速科举制度解体。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发明。它不但提高了官员的职业素质,也满足了专制君主控制官员选拔的要求,并将儒家思想进一步规范化与制度化,使之成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创造了一个高效有序的官僚体系,从而完成了官僚政治大厦的构建。科举制度的存在与封建政治的命运紧密相联。当封建政治在唐宋时期处于蓬勃向上时,其所具有的政治活力和创造性也使得科举制度生命力洋溢;当封建政治在明清走向衰败时,其僵化腐朽也使得科举制度难逃厄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