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佳状态 鲁国木匠梓庆削木做成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看见的人都惊叹不已,以为是鬼斧神工。鲁侯召见梓庆,问他其中的奥秘。梓庆对鲁侯说我;隹备做这个的时候,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斋戒到了第三天,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  相似文献   

2.
最佳状态     
《庄子·达生》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鲁国木匠梓庆削木做悬挂钟鼓的架子,他做成的架子,看见的人都惊讶不已,以为鬼斧神工。鲁侯召见梓庆,问他其中的奥妙。梓庆说:我准备做这个的时候,不敢损  相似文献   

3.
清晨,森林里的一群猴子决定斋戒一天。"斋戒开始之前,我想我们应储备一些食物,以便斋戒后享用。"年老的猴子首领倡议道。猴子们马上达成了共识。年轻的猴子全被派遣去寻找食物。不多久,他们便怀揽着一串串黄橙橙的香蕉归来。"我认为在斋戒前应先把香蕉份额分配好,想想,斋戒后大伙都饿得快虚脱了,到时还要耗时费力去分发!"首领夫人提议道。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0,(11):12-15
引子 历史上第一个造反的皇帝是秦始皇的孙子、秦二世的侄子——秦王子婴。二世末年,秦相赵高见秦朝气数已尽,就搞了一次政变,杀死了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又叫子婴斋戒几天,然后到太庙领玉玺,再正式立为皇帝。谁知子婴外表憨厚,心性却机灵。他对两个儿子说,  相似文献   

5.
最佳状态     
鲁国木匠梓庆削木做成悬挂钟鼓架子两侧的柱子,看见的人都惊讶不已,以为是鬼斧神工。鲁侯召见梓庆,问他其中的奥秘。梓庆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的时候,不敢损耗自己  相似文献   

6.
引子历史上第一个造反的皇帝是秦始皇的孙子、秦二世的侄子———秦王子婴。二世末年,秦相赵高见秦朝气数已尽,就搞了一次政变,杀死了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又叫子婴斋戒几天,然后到太庙领玉玺,再正式立为皇  相似文献   

7.
顾扬 《班主任》2010,(1):34-35
两年前我带高二某班,学生王某经常忘记交回执、各项费用等,屡次提醒都无济于事。一次学校要收代办费,王某又忘了。我没有批评他,表示我先替他垫上,改日他再归还。王某同意了。可第二天、第三天直到第四天,他仍然没有还钱的迹象。  相似文献   

8.
<正>匠人,中国的民间早已有之,关于他们的传说和历史记载,浩繁而丰厚。"匠人精神",是对这个职业群体之境界、品质、风骨的精华的浓缩。有关中国匠人的记载中,有一个熟悉的名字——梓庆,一位2300年前的优秀木匠,或者说一位手艺匠人。他是一名普通的民间艺人,却尽显了古代"师者"宝贵的精神品格。新时期的教师比梓庆肩负着更多的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理应承继并弘扬中国传统的  相似文献   

9.
正他的记性真差啊。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拍拍我,我回过头,他笑着说:"你有便利贴吗?我忘记买了。"第二天,他又在上课的时候拍拍我,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买的便利贴忘在家里了,你的借我一下呗。"第三天,他又在我记笔记的时候拍拍我,我记完手上这一行字回头,他笑嘻嘻地说:"你有本子借吗?下节课听写,我忘带了。"终于在有一天课间,我回过头敲敲他的桌子,他抬起头疑惑地看着我,我抿抿嘴说:"你以后能不能别老是在上课的时候找我借东西呀,你下课  相似文献   

10.
温柔的力量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女教师的故事。那天,她去新接的一个班里上语文课,发现一个男生没有带书。她问他为什么不带书?男生说忘记带了。同学们笑了起来,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他有健忘症!""老师,他一贯这样。"她笑笑,没说什么。第二天,她照样到班里上  相似文献   

11.
刚开始,儿子小迪把上学当成了乐事。头两天,还在睡梦中的儿子一听到我喊"上学啦",就翻身从床上爬起来了。第三天,他变得有些勉强。到了第四天、第五天,他干脆哭着喊着不愿意去了。原因是第三天他和小朋友打架抓伤了对方的脸,挨了老师的训斥;第四天他试图去摸滚烫的开水壶,被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不知道他的山路有多崎岖难行,也不能想象他这么小的年龄,要如何鼓起勇气独自穿过那片幽暗树林。【一】到了下午五点钟,天还亮得像正午一样,我们全班都还留在学校里,心不甘情不愿地上着辅导课,但是老师并没有忘记一位特别的学生,他把粉笔捏在手心里,指着坐在我前座的小孩:"廖俊杰,你要准备了。"赤铜色皮肤闪闪发亮的廖俊  相似文献   

13.
快放学了,和时老师临时决定去仲其总家走一走.开学两个星期了,他的作业仍然经常"忘记"在家,叫他第二天带来,还是忘记.除了数学回家作业还能坚持,语文和英语屡屡出现这样的情况.于是,我们找仲其总谈了谈,询问他父母的电话想提前通知一声.结果他说不知道妈妈的电话,因为换了新手机,而爸爸又回老家宿迁去了.  相似文献   

14.
对待数学问题,我们应该认真仔细。如果不仔细思考,凭感觉答题,是会"上当受骗"的。如果你不信,那就试着解答下面这两道题吧!例1.有一个工人,他第1天运沙1吨堆在一片空地上,第2天他运沙1/22吨,第3天他运沙1/4吨,第4天他运沙1/8吨,第5天他运沙1/(16)吨,……他每天运的沙都是前一天的一半,长年累月不止,并让子子孙孙接着做。空地上的沙可以堆到多大?  相似文献   

15.
《同学少年》2009,(4):50-51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工、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到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坦礅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  相似文献   

16.
请站着认错     
那天,是他跟随父亲进城打工的第八天。父亲追问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说出一桩显眼事情的原委:中午上班的时候,他将客人忘记在餐桌上的手机偷偷装进了自己的衣兜里,被返回的客人发现,为此,他被餐厅辞退。他的话音未落,父亲的手已经重重打在他的脸上。愤怒的父亲一边大声骂着他,一边又顺手抓起一截铁棍。眼看父亲的铁棍要抡到他身上时,两个工友及时拦住了父亲。  相似文献   

17.
鬼斧神工     
古时候,鲁国有个技艺非常高超的木匠,名叫庆,人称梓庆。他能制作各种精巧的木器,人们看了以后没有不钦佩他的。有一次,他用木头削刻成一个鐻(jù)  相似文献   

18.
"哎呀,第一节课该我讲故事了!"刚进校门,龙飞就惊叫起来。原来,三井老师在讲课前喜欢找一个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讲故事。昨天晚上,龙飞只顾看电视,竟然忘记准备一个故事了。"讲一个什么故事呢?"平时龙飞听过的故事也不算少,可现在,他的脑海里却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正在这时,他忽然听到附近传来"沙沙沙"的声音。顺着声音,他来到了三井老师的办公室门前。只见  相似文献   

19.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等多处用到“斋戒”一词。课本当页注原无注解,教学参考书上特别作了如下的补充注释:“[斋戒]古代的一种礼节。在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前,主持人要先斋戒,如:沐浴、更衣、独宿、吃素、戒酒等等。文中蔺相如说赵王斋戒,并要求秦王也斋戒,表示对送璧和受璧的特别重视。”认为斋戒时要吃素,不能吃荤,这与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致的:“[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齐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菜等等),以表示虔诚。”在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也是斋戒时当然不能吃荤,甚至有的学生资料用书把此词分开解释:斋,吃素食;戒,戒女  相似文献   

20.
《同学少年》2015,(4):44-45
<正>一天变"三天"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奥勃鲁契夫把每个工作日分成"三天"。"第一天"是从早晨到下午两点,他认为这是最宝贵的一段时间,用来安排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下午两点至晚上六点,他认为这段时间适宜做比较轻松的工作,如写书评或记各种笔记等。"第三天"是从晚上六点到夜里十二点,用来参加会议、看书等。他说,把一天变成"三天"就等于把自己的生命延长了。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