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对组织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分析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作用,可以探讨如何教育与引导这些非正式群体,使之更好地为班级的整体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2.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河间市景和镇中学张宗华班集体中有由班主任组织起来的活动小组,如值日组等,属正式群体,还有一些由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五成群,志趣相投,交往频繁,关系融洽,或同村同行或共同学习或谈笑游戏,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获得...  相似文献   

3.
非正式群体是高等院校和其他社会组织中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的群体形式。它不是由社会组织正式组建,而是自然或自发形成的。是由于兴趣、爱好,利益相近或观点相同,以及彼此需要等因素把许多  相似文献   

4.
1、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 群体,是三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目标相互依赖所构成的集体,群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所谓正式群体,是指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所构成的团体,如学校、班次等。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由成员自愿结合的带有共同利益和明显色彩的小集体。其明显色彩泛指成员间某种观点、某种爱好和兴趣的一致性。在社会的任何阶层、团体或部门中,非正式群体总是必然地存在着,而且对正式团体的工作常常发生作用和影响。因而,作为一个正式群体中的领导者,必须善于发现、分析和研究本部门中的非正式群体的构成情况,正确认识其在本部门中  相似文献   

5.
如何对待的班级中非正式群体○银川市回民中学丁晓玲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在既无组织,又无任命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在彼此产生好感、兴趣和爱好相似或在生活中有相似经历的基础上,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群体。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基础是追求某些需要的满足,特别是某些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6.
学校不可忽视的德育“死角”──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沈从峰,李锦,吕从坤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经过有关政府机构周密考虑、精心组织的一种有形组织。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感情、友谊、爱好或共同利害关...  相似文献   

7.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不经正式规定而在正式组织内部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班级中非正式组织是学生间的友好、结伙、冲突、对立等自发性结成的。在我国学校中,学生间有组织的关系对其自发的关系处于支配的或主导的地位,对学生有较大的救育影响作用。然而,班级中非正式组织(少至  相似文献   

8.
高校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初探高斌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后,认为在企业的正式组织群体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提出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除发挥正式组织群体的作用外,还要重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向健康...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学生管理工作要在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管理,发挥非正式群体在学生工作中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E·梅耶提出。梅耶通过霍桑实验证明,非正式群体的自发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员的劳动生产率;前苏联心理学家也指出,非正式群体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及任务的实现,不会涣散劳动组织,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以巩固正式群体。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态度基本上是怀疑或否定的,且很多时候把它与正式群体相对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非正式群体是青少年激烈动荡不安的生理和心理的产物,并由此过分地对其…  相似文献   

11.
姚蕾 《文教资料》2015,(3):105-106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与班集体等正式群体并存的还有各类学生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是基于一定的喜好、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而自发形成的,具有不同于正式群体的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但我们往往只看到或夸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而漠视或忽视它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导致教育和管理上产生偏差。要创造积极、开放、包容、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和发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在班级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游离于班级正式群体之外,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没有明文规定和成员编制,成员之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13.
正确看待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学认为,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爱为基础而结成的朋友、同伴等,带有鲜明情绪色彩关系。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是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友伴群体,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却有一套不成文的价值观,对  相似文献   

14.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概念源于企业管理理论,它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现代高职生中也客观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非正式群体,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性发展和自身能力的提高,高职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研究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对其加强管理,消除不良因素,引导其健康发展并服务于高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学生群体中,由学校老师指导,正式组织起来的班、组或团队组织叫正式团体。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经常在一起活动的这种无形的组织叫做非正式团体,又叫小团体。在现实中,学生不仅受到正式团体的限制,而且还受到非正式团体的控制和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十分重视学生中非正式团体的形成及其作用,发挥其积极力量,防止消极对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与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班主任要善于引导这种群体的发展,把那些在非正式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正式群体中的适当工作,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行政中引入组织行为学的概念能推动教育行政研究的科学化。教育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是指教育行政组织中的人员在相互联系、接触过程中,出于共同友谊、兴趣爱好、共同利益需要而自发的聚集在一起的群体。本文从非正式组织内涵、教育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特点、正负效应入手,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如何有效管理教育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班主任工作中,总会遇到班上出现一些“小帮派”、小集体,在心理学上一般把他们称之为“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即是指它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这一概念是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首先提出的。非正式群体始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工作中,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正式群体的建设外,对非正式群体也要认真对待,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引导。那么,怎样对待学生中出…  相似文献   

19.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建立在班级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是为了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而自发形成的各种小集团。与班级正式群体相比,其具有凝聚性、稳定性、和谐性、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它的存在对学生心理成长、道德发展、知识获得及构成、个体社会化等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教师对于班级非正式群体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要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20.
丁淑贞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116-117,122
教育引导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重视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采取目标引导、转移兴趣、“领袖”带头、改造环境和尊重独立等多种方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从而促进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