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官方、非宗教的下层信仰,李绍强、李修龄试图通过对山东方志中有关资料的分析,揭示明清时期山东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秦海滢认为明初统治者为了整顿神统,虽然明确规定了允许进入正祀、杂祀和淫祀的神。但是,山东各地民众信仰既有在国家规范下的活动,又有自身需要所奉祀的多神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代洪亮以泰山信仰为中心,着重考察了民间香社与明清山东乡村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香社是重要的乡村社会组织,明清时期山东范围内,以泰山信仰为主体的民间香社组织非常众多,这些香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民间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志异》从民俗的角度对城隍神、伏魔大帝、花神、文运神等民间神信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民间神信仰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传承文化,始终在变迁中适应着人们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3.
泰山女神的神话、信仰与宗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泰山女神信仰肇始于原始社会中的女神崇拜。道教割断了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同古代原始泰山女神的联系,到明代对这位女神的信仰又隆重起来,尤其嘉靖万历之后,比北京到长江,各地普遍修起了碧霞元君行宫,泰山顶上碧霞元君的香火压倒了所有男性神。这同当时北方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崛起的女神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4.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6):132-136
泰山治鬼观念在两汉时期民间已普遍流行。佛教初传中国,为了传播的需要迎合民众的传统思想将地狱说成泰山。魏晋时期,在佛道两教的共同利用下泰山府君成为民间流行的掌管冥间之神。随着佛教的深入发展,人们普遍接受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说,梁齐以后,阎罗王信仰开始占据优势。唐代,地藏菩萨特殊的地狱救度功能使它在民间迅速流行逐步成为地狱之主,阎罗王和泰山王变为冥神之一。至五代宋初,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主神与阎罗王和泰山王等十殿阎王结合的地狱诸神体系,实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标志着佛教冥报思想中国化的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山神崇拜非常盛行,山神,尤其是岳神地位很高,一直是国家祭祀的重要神灵。泰山为五岳之长,是全国影响最大的山神。自汉代开始,泰山神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兴云布雨、左右年变为主宰人生死寿天的冥界统治者。人死后魂归泰山,泰山治鬼的信仰逐渐在乡村社会流传开来,泰山神灵也日益人格化、世俗化,得到民间大众的普遍信奉。  相似文献   

6.
谢祐神是唐宋时期福建造神活动中形成的神明,谢祐神信仰是闽西北客家重要的民间信仰。福建造神活动具有中原汉人移民的民众基础和精神需求,宋代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以及朝廷尊佛崇道的文化政策也为福建造神运动提供了文化和政治空间,对淫祀的治理和理学的兴起更对民间信仰起指导作用。在造神和民间信仰中也可以看到客家意象文化心理与道象文化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临沂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地方乡贤名宦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在民间信仰发挥心理慰藉、社会整合等作用的同时,因其而产生的庙会活动对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华侨之乡”——开平,有着独特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经过长时期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开平积淀形成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开平民间信仰文化最显著的特色是信仰虔诚,人神共居,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运交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自然山川神、灾害神、水神的崇拜,也有对关帝、文昌帝君等人格神的信仰。民间信仰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点,官方力量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屯堡民间信仰来源广泛,是典型的移民文化。首先,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信仰和习俗是其重要来源。其次,屯堡人对祖先的崇拜,尤其是对汪公信仰构成了屯堡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再次,屯堡人受少数民族影响,笃信鬼神,自然神、家族神、傩戏鬼神、五显神等。同时,因其特殊的移民生态,造成了屯堡民间信仰的鬼神崇拜中神灵繁多,是多神信仰。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海州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天妃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刘猛将军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对地方民众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仪式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民间信仰场域中发挥着特定的文化功能。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中的场域与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梳理了渭源县本庙索陀龙王身世的传说和演进,阐释了索陀龙王神游仪式中游神、迎神和安神的三个不同场景,从多维度分析民间信仰仪式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对索陀龙王神游仪式场域与功能的分析,着重揭示民间信仰仪式文化功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着变迁,民间信仰仪式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正在慢慢地褪去,而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和以“龙”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凝聚功能正在渐渐地彰显。  相似文献   

13.
社会何以记忆?仪式与习惯是社会记忆的重要方式,社会记忆的空间就是仪式或者习惯所发生效力的范围。信仰是社会记忆的重要渠道,泰山信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信仰的神圣空间我们可以看作是社会记忆空间的延伸。碧霞元君信仰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碧霞元君信仰产生于女神兴起的宋代,大约明初开始经历一个民间化、世俗化的过程,明中期以后碧霞元君信仰在山东地区逐渐普及。泰山可以说是整个华北碧霞元君信仰的神圣中心,在碧霞元君的神圣空间内,形成一种强势信仰文化,社会对历史与文化的记忆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的发生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并具有潜隐性、多元性、弥散性等特征。黄河流域山陕豫民间信仰的远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其根脉孕育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之中,围绕着物的生产与种的繁衍这两大需求,形成了以自然农业神信仰、社会保护神信仰、世俗化的儒释道信仰为主干系统的民间信仰谱系。九曲黄河、险象环生的地理形势和十年九旱、雨不逢时的气候条件衍生了独特的河神信仰与雨神信仰,经由灵验传说、人格化、世俗化等环节的演进机制,走向人们心灵深处,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转型期,民间信仰发展要加强信仰内部各要素的互动,促进民间信仰与社会结构各个环节的交融,发挥民间信仰对社会群体的道德伦理教化功能、社会组织整合功能和社会秩序的软性控制功能,彰显民间信仰在乡村振兴中的内生性力量。  相似文献   

15.
徽州忠义神信仰是其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带有儒家价值观的神灵崇拜,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从现实人物到忠义神灵,从小范围的民间祭祀到整个徽州的信仰活动,忠义神信仰发生了量到质的蜕变,这些变化离不开民众和政府的双向推动,而徽州社会对忠义神信仰的实践也构成了其独特的民间信仰图景。  相似文献   

16.
《扛神》是流行于荆山一带的民间传统“巫教仪式”,它一直长期地支配着荆楚腹地的信仰活动与社会生活。无论是在仪式行为、艺术形态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楚风巫师祭祀的民俗特色。通过对其仪式行为及音声环境的简要描述和分析,发现其隐含的荆楚社会、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特别是《扛神》仪式“音声环境”中所投射的“信仰”,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象征符号及发展现状,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深刻关注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土族民间存在着很多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是土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丰产信仰、生殖崇拜、家神崇拜最为广泛和典型。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解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以探讨土族民间信仰产生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女神信仰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体系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闽南女神信仰不仅消解了古代中国社会男女在社会性别地位上的巨大差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男性神灵成为整个闽南社会与文化的心灵寄望。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闽南女神民间信仰是男权社会视野下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研究闽南女神民间信仰对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闽南民间社会主动参与女神信仰消解了传统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19.
徽商的民俗信仰体系包括祖先崇拜、乡土神信仰、儒学崇拜、财神信仰、行业神信仰、自然崇拜等诸多层面。徽商的民间信仰对于徽商个体、群体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功能,不仅可以调适心理、规范道德情操,而且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强化群体协作和社会整合。徽商在历史上的发展走向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民俗信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地处湘北的洞庭湖区,自然神、职业神、灵物、鬼神等民间信仰至今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与湖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恐怖等因素有关。民间信仰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对此,采取加强管理引导、逐步规范活动,挖掘积极因素、服务社会发展等措施,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