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康有为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著名代表,但他又十分推崇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营垒的陆王心学,认为它是十分有用的推行变法维新的思想武器。梁启超在上个世纪末第一次向公众披露了康有为信仰陆王心学的真相。他在一八九九年发表了《康有为传》一文,系统地介绍了康有为的家世、经历和思想,其中写道:“九江之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运动已过去九十多年了,在这九十多年的历程中,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沧桑巨变,抚今追昔,我们难忘那些曾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忘我奋斗的维新志士,康有为就是这样的先进人物之一,他在戊戌变法运动中的君主立宪思想,是值得我们辨证地肯定其历史作用的一份历史遣产。我们从对它的研究中可以得到宝贵的经验教训。这种君主立宪思想,对以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因此,是中国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环节。毛泽东曾说:“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运动的主体、运动主体对现存制度的态度以及运动的方式、途径三个角度对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予以考察,提出了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社会学命而非社会改良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六十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改良主义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这些改良主义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清朝政府专制,也反对洋务派官僚的“官办”工业。他们要求发展“商办”工商业,成立议会,改变封建专制政体,使中国成为一个能够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富强的国家。在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纲领未出现以前,改良派的这些主张应该说是最进步的,是有利于当时中国工商业的发展的。戊戌变法运动虽然由于改良派的软弱而失败,但这个运动却给中国开辟了新的局面,戊戌变法运动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运动。  相似文献   

5.
<正>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以1895年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为起点,至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结束,前后经历只有短短3年又4个月时间。而“百日维新”仅存在103天,便以光绪帝被囚,康梁出逃,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溅京门而告失败了。接踵而起的是更完全意义的近代中国革命,即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进程一步步向前发展了,人民的认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 ,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著名代表。由于他在哲学思想上十分推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陆王心学 ,使心学成为他变法理论的主要来源 ,同时也是导致这场政治运动走上歧途的根源 ,并使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本文从心学的来源、心学的理论基础、以自心为认识来源和真理标准的思想以及心学与自然科学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不同等方面 ,揭示了心学对康有为变法思想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1895年5月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揭开变法运动的序幕,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变法运动宣告结束,这是戊戌变法时期。这期间,湖南被称为“最富有朝气的一省”,在整个戊戌变法史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的意义:一方面是湖南士绅倡办新政较早,最初与康有为等并没有建立联系;清政府“诏定国是”之后,湖南当局颇致力于贯彻清廷颁布的某些改良措施,并且在短时期内做出了成绩;另方面,湖南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在当时各行省中是比较突出而且是异常激烈的。因此探讨湖南地区变法维新的情况,实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戊戌变法远动的全貌;并可探讨湖南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摩太的教民、养民、安民、新民"四民说",介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阐述了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主张变法实行新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四民说"深刻影响了康有为等维新志士,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蓝本."四民说"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进程,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9.
李提摩太的教民、养民、安民、新民“四民说”,介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阐述了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主张变法实行新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四民说”深刻影响了康有为等维新志士,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蓝本。“四民说”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进程,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本节教材主要阐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活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主要变法活动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一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条件;二是维新变法运动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与要求,是一次资产阶级变法运动。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高举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两面旗帜,掀起戊戌变法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富民强国。虽然变法维新昙花一现,但它在中国社会近(现)代化进程当中却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历史意义不容忽视。特别是戊戌变法中的核心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更是影响深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2.
张振林 《文教资料》2005,(32):184-185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光绪帝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拯救民族危亡。因1898为戊戌年,因而这次变法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场变法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大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那么这场运动的发生有没有历史的必然性呢?在此,本人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甲午战后,有些爱国的民族企业和工商界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  相似文献   

13.
1898年在我国的大地上发动的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爱国活动和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相结合的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同时,它也是上场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人士批判封建旧文化,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在政治上主要参加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并成为领袖之一,与康有为齐名。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继续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后与康有为一样沦为保皇党人。晚年,他脱离政界,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教...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是清末戊戌维新运动中最杰出的英雄人物。他积极投身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运动,精心撰写了《仁学》一书,猛烈抨击二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进步发展的呼声,号召人们“冲决网罗”。这部书是他主张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在近代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变法维新只坚持了103天就失败了。光绪遭幽禁,康、梁逃亡日本,谭嗣同等6人被杀。就义的6人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六君子”。梁启超逃往日本后,为了悼念牺牲的“六君子”,分别为他们写了小传。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衣带诏”问题是戊戌维新运动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衣带诏”也是理解戊戌后中国政治变动的一个重要文件.百余年来,学者们就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认同的以为“衣带诏”确有其事,否定的以为所谓“衣带诏”纯粹是康有为的编造.由此展开,一些学者渐渐从人格上否定康有为.其实,排比梳理新旧文献史料,应该承认“衣带诏”确实存在,只是康有为并没有亲眼见过,也不是写给康有为的.康有为在戊戌后顺势利用了这份文件寻求其合法性,但由于戊戌之后杨锐、林旭等当事人或不在了,或根本不愿说,就连康有为本人也难以弄清“衣带诏”真正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指,字广厦,出身于广东南海银塘乡的一个理学名家。自少在父祖教育下,浸淫于程朱理学。二十二岁接触西书,薄游香港,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庭,不得以古旧夷狄视之,产生了对西方先进政教的仰慕之心。从此,他大购西书,大讲西学,成为近代中国“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找真理”的先驱人物。1895年5月至犯98年9月,康有为以其忧国忧民之爱国情怀,发动并领导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达到救亡图强之目的。由于以慈德太后为首的清朝守旧派的反对,变…  相似文献   

18.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之后,面临着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在瓜分豆剖之祸迫在眉睫的关头,维新变法的浪潮越来越激荡。到戊戌(1898年)前后,我国的维新变法运动达到了高潮。值得注意的是,以废八股、变科举、兴学校、学西方为纲领的教育改革,是这场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探讨:(一)戊戌前后教育上改革思潮的出现,为  相似文献   

19.
《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木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历来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纲领和主张的基本依据.1973年,台湾学者黄彰健著《康有为戊戌真奏议》,于附录中对《戊戌奏稿》的“真伪”进行鉴定,认为除两篇外,书中奏折、序文皆系戊戌政变后重撰之作.黄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由于当财史料的缺乏和仅限于附带考订,黄著对该书的说明过于粗疏.除此之外,我国大陆史学界对《戊戌奏稿》“真伪”问题的提出则较晚.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将《戊戌奏稿》全部作为真件收入.同年,陈凤鸣发表《康有为戊戌条陈汇录》一文,根据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土上书汇录》(简称《汇录》),指出《戊戌奏稿》与康有为戊戌年进呈原稿有不同;次年孔祥吉著文,主要据《汇录》,结合其他清代文书档案,进一步分析“《戊戌奏稿》的改墓及其原因”,引起  相似文献   

20.
杨天石同志在《光绪皇帝与康有为的“戊戌密谋”》一文中认为,在戊戌年(1898年)“光绪是了解并同意康有为杀荣(荣禄)、围园(颐和园)、废后(慈禧太后)密谋的,并曾命令袁世凯实施”。此说值得商榷。 (一) 光绪皇帝不了解康有为“密谋”杨文援引毕永年的《诡谋直纪》、袁世凯的《戊戌日记》等史料中关于康有为、谭嗣同等准备把“圍园废后密谋”奏明光绪帝的记载,断言光绪帝是了解“密谋”的。“准备奏请”不等于实际已经奏请,康有为、梁启超等从未说过已将“密谋”奏明光绪帝,杨文亦未引证一条“已经奏请”的史料。事实上,康有为等未将“密谋”奏明光绪帝。戊戌七月,盛传慈禧太后将利用九月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