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田德林 《收藏》2007,(7):144-144
北宋“熙宁重宝”折二篆书钱“熙”字的下部多为“火”字形,“缺笔熙”版的“火”字形右边缺一笔画,故名之。也可称作“异熙”版,但称“缺笔熙”能够直接反应出该钱的版别特征。  相似文献   

2.
清代古钱的钱文书写形式,在咸丰朝之前变化不大,多数呆滞刻板,以宋体字书写,看得多了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到咸丰朝之后,制钱钱文书写形式逐渐丰富多彩,钱文趋于精美,风格呈现了多样化,一些名家墨客、达官政要的手笔渐入钱文,为清钱钱文增色不少。宝泉局有一种小平钱的钱文即为当时的著名学者、书画名家戴熙所书,也称“戴书咸丰”钱,其  相似文献   

3.
梁永涛 《收藏》2012,(8):73-73
“男钱”是中国古代对一种钱币的称谓,为何称“男钱”?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此提法最早源于唐朝杜佑《通典》:“布泉,世谓之男钱,妇人佩之,生男也。”晚唐段成式《戏高侍御七首》之六云:“诈嫌嚼贝磨衣钝,私带男钱压鬓低。”宋代洪遵《泉志》有言:“旧谱日径寸,重四铢,悬针书,文日‘布泉’。  相似文献   

4.
田德林 《收藏》2007,(8):139-139
北宋熙宁小平钱有所谓“广熙”和“狭熙”板,其区别在于“熙”字下部四点的变化,有三点、四点和五点之分,简称为“三点熙”“四点熙”和“五点熙”。经对上七仔细比较,发现这些钱不仅是简单的“点”数不同,而且在钱文上还有一些微小差异。  相似文献   

5.
斡昌伦 《收藏》2001,(8):58-58
阅《收藏》2000年第12期载黑龙江呼兰“百花泉主”有关日本“庆应通宝”钱一文引起我的好奇,翻寻已被舍弃多年的“编外”藏品,有幸在其中觅得两枚,一枚与文中所附拓图之三相符,而另一枚背贰百者却难应对。为了满足“百花泉主”求索的愿望,现将二钱的拓图通过《收藏》刊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明东 《收藏界》2010,(7):86-86
数年来,《收藏界》等杂志的钱币栏目曾陆续刊出、介绍过不少有关北宋“崇宁通宝”折十大钱的新版别新品种,如:“双点通”、“长尾通”等,给泉友、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激发了泉友们寻觅、研究“崇宁通宝”折十大钱版别的热情。笔者藏有一枚未见经传的“崇宁通宝”折十大钱奇异品——出头“通”,在《崇宁通宝分类图谱》《北宋崇宁钱币图谱》《北宋铜钱》《北宋钱币》等专业钱谱及有关专业刊物上均未见著录或刊载,实应为创见品。  相似文献   

7.
黄正明 《收藏界》2011,(12):84-85
贵刊在今年第八期“老董泉苑”栏目中的《千载盛世与“驺虞峙钱”》一文中提到“太平百钱”,董老也载文提及“此钱的形制,钱史风格与‘太平百钱’‘世平百钱’极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葛天越 《收藏》2015,(3):95
笔者在当地古玩市场地摊上挑到一枚稀少的北宋"熙宁元宝"目熙版小平钱(图1),该钱直径24.5毫米,厚1.3毫米,重3.7克。其主要特征是钱文上繁体"熙"字上部左侧的一竖和"臣"简化成了目字旁;右侧的"巳"字或因笔画隐起不清,几乎简化成了一个缩小了的竖弯钩"L"。该版除"熙"字外,其余3个字与《北宋铜钱》所著录的第1046号"熙宁元宝"俯宝版(图2)基本一致。综合考量钱文风格和形制,笔者认为两者具有极近似的"亲缘"关系,当为同一钱监所铸;目熙版应为俯宝  相似文献   

9.
谱录刊载“小泉直一”钱的品类较为单一,除丁氏的《历代古钱图说》刊有鎏金“小泉直一”钱,《古钱新典》刊有传形钱外,各谱录未见刊载更多品种,这可能跟人们对其重视程度有关。实际“小泉直一”钱与其他钱币一样有多种版式,以下从收藏角度介绍数种版别钱。  相似文献   

10.
吴晓丛 《收藏》2001,(3):72-73
“润格”又称“润例”、“笔单”,其词虽不见于《辞海》、《辞源》,但行内人士皆知其意,即书画家出售作品所列价目标准之谓也。其源起于哪朝哪代,难以确考,然从字面推测,无疑应在“润笔”一词行世之后。所不同者,在文人雅士的书面语言中,“润笔”至今还常与“爬格子”写文章所得稿费混用,而“润格”一词则专用于书画篆刻之属。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6,(13)
正重熙通宝系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间(1032~1055年)所铸,该钱的铸行是辽代钱币史上的一座分水岭。重熙之前辽铸钱甚少,此后辽钱逐渐丰富,币值逐渐稳定。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介绍:"文献中也有一些粟价记录。重熙年间,由于多年丰稔,只要几个钱一斗。"《辽史·食货志》中也有"道宗初年,……  相似文献   

12.
袁克林 《收藏界》2010,(7):89-91
拜读《收藏界》2010年第1期“天雨”先生撰写的《八思巴文“大元通宝”背“四蛙”》一文,笔者获益匪浅。但就作者对此“四蛙”钱的考析,以及董大勇先生认为此“四蛙”钱系元代之厌胜钱的观点,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值得商榷。以下就个人所持的观点,所见所闻,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仅供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13.
《收藏界》2006年第3期第70页曾刊发了笔者所撰《金代古钱币之大珍——"皇统元宝"小平白铜钱赏析》一文,曾引起泉界的关注。无独有偶,今天笔者再向泉界朋友披露一枚堪称奇品的金代皇统朝的铸币,名日"皇统通宝"。从目前看,"皇统通宝"是近百年来泉界闻所未闻的金代皇统朝铸币的又一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程正航 《收藏》2006,(9):90-90
在封建社会,“万岁”之称只能用于九五之尊的帝王,“皇帝万岁”吉语钱无疑是封建社会臣民对帝王顶礼膜拜的产物。据《事物纪原》载:“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相似文献   

15.
黄明海 《收藏》2007,(4):133-133
2006年4月,笔者在泗洪县一古玩店有缘购得一枚北宋“重和通宝”篆书钱(见图)。钱径2.5厘米,重4.2克。钱文纤细挺拔,刚劲有力,尽现了徽宗朝铸钱之风格。一看便知为开门见山之物。  相似文献   

16.
1941年5月在中国泉币学会第36次会议上,罗伯昭出示了一枚“建国通宝”小平钱,篆体。同年7月,《泉币》第7期发表了罗伯昭的一篇《建国通宝钱考》。文中说:“然而北宋却无建国纪元,寻悟建国之义,岂取建中靖国首尾二字。”罗伯昭推测:“北宋钱自天圣起,率真篆成对,真书建国或有之。”果然不出所料,真书建国早年郑家  相似文献   

17.
叶伟奇 《收藏》2010,(2):136-137
大朝通宝钱不见于史籍记载,近年来虽有不少出土发现,但泉界对其争议颇多。丁福保《古钱大辞典》录有诸家论说,认为“大朝通宝当为蒙古未改国号大元以前所铸”;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甚至殆为臆造之属。直至1986年,宁夏银川修缮始建于西夏中晚期的拜寺口双塔,在清理西塔塔刹时,发现了一枚与元代早期文物一起贮藏的银质大朝通宝钱。  相似文献   

18.
海泉 《收藏界》2010,(1):70-71
按《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罢铁钱,改铸铜钱”。笔者这里所展示的三品铜质“淳熙元宝”小平钱(见图),均系孝宗元午始铸的珍稀币种,也是孝宗继位以后所铸的第三个年号钱。  相似文献   

19.
古币两则     
“重熙通宝”折十大钱,近百年来藏家未见实物。马定祥先生曾推断——“此钱应有大钱”,但生前亦未见到。可见此钱之珍稀程度。今发叶柏光先生之藏品彩照及相关文字,以图推断,生坑硬锈,背部周廓及穿好,均制作精整,面部钱文布局合辽钱章法,与“重熙通宝”小平钱一脉相承。该泉得自辽故土,地望亦合,但锈色较单,“宝”字左侧边缘处,微有反光,似铜质较黄。辽钱小平钱铜质偏水红,大钱铜质如何,尚可探讨。未见实物,按图索骥,难以准确。但既有此物面世,不应隐匿。“泉苑”自应公之于众,不需做过多评论,相信诸藏家火眼金睛。  相似文献   

20.
吴秉珍 《收藏界》2010,(8):71-71
笔者曾在2009年第7期《收藏界》上介绍过一枚少见的三星“五铢”钱,是钱正面穿下自左至右,由大而小斜排三星。近日笔者再得三星“五铢”两品,与前所介绍各有千秋,相较研审,饶有情趣。现刊于下,供赏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