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2.
构建黔中经济区是"十二五"期间贵州经济崛起的重大策略。经济的发展需要多种推动力,在所规划的黔中经济区范围内,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贵阳、遵义、安顺等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基础扎实,具有优先发展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来引领黔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在构建黔中经济区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4.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5.
贵州自古以来便以土著民族居多,汉族人民是从内地迁徙而来,诸多的移民史材料证日月明清时期确大量的江南及江西等地的汉族移民进入黔中,从而也为黔中汉语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黔中汉语方言的独特显现.“屯堡话”与明代移民的江南籍贯成分密不可分,而清代移民来源地的庞杂,又对明代移民官话有较大影响。作为维系明清时期移民交际的纽带,需要采用通行地域最广的语言才行,而这种语言很有可能便是在明代共同语及口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南中大姓成为了西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当时统治今黔中地域的主要是祥柯大姓,影响最大的是龙、傅、尹、董、谢等豪强势力集团。在牂柯大姓的统治下,黔中地域在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贸经济、文化艺术及教育各个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但是由于迁入的内地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手工技术,当时黔中地域还是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贵州古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时期。在明代“改土设流”的基础上,清代在贵州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许多土司名存实亡。清王朝改变明代府、州、县与卫、所分治的局面,行政区划逐渐划一。由于这些举措,促使了黔中境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管理体制也进一步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8.
黔中文化     
作为文化名称,黔中文化是按地域称谓的,其地域为明代贵州建省后的位于贵州中部地区的安顺、贵阳一带,指黔中区域产生的文化现象,包括史前到当今的黔中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分为史前、夏至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建国以来等历史阶段。黔中文化属于滇桂黔文化体系,是中华多元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黔中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促进贵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有其独特的作用,值得重视、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莫友芝是贵州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其身心饱受黔文化的熏陶,在他的笔下,不仅描写了贵州的地理特征,而且展示了贵州的地域风情、表现了黔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其对生养他的这块土地的热爱,文中的乡邦情怀尤其厚重深沉.总之,莫友芝的散文中总是有一股难以化解的贵州情结,充满了贵州地域文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11.
民族经济政策是国家为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而实施的政策,是指导和影响我国少数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准则和措施,是宏观调控的手段。我国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边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边疆地区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加快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胡锦涛在2005年5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讲话中指出: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部分民族经济政策由于受体制、历史文化和人力资源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儒学虽然具有普适性,但其发展与诠释受区域个性和思想家的认识影响。泰州儒学是古代泰州儒学思想的总体称谓,其儒学个性充满了众多的本土因素。黄海、淮河、长江三水激荡为泰州儒学奠定了开放、兼容的自然基础。泰州吴头楚尾的区位和多次、多位的人口迁入为泰州儒学奠定了文化的交流基础,使泰州儒学增添了仁和与思辨成分。泰州发达的盐业经济和农业生产,也为泰州儒学奠定了品质基础,使泰州儒学充满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此外,泰州崇儒好学的传统为泰州儒学奠定了发展基础,也使泰州成为儒学创新极为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德育环境是德育外化和内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制约德育效度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深度冲击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转型,以及校园德育环境的诸多劣势,使沿海地方院校的德育环境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德育工作徘徊在信度缺损与效度弱化的边缘。只有坚持开放性和互利性相结合、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在双向互动中营造和谐的社会大德育环境,在德智并重中构建和谐的家庭德育环境,在“软硬兼施”中打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才能实现德育内容与德育环境的和谐对接,促进德育活动与德育环境的和谐共振,不断提高沿海地方院校的德育效度。  相似文献   

14.
网络教育因其开放性和共享性,对教育公平的实现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网络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带来新的不公平现象。这种不公平现象表现得更为隐秘,因此值得警惕。主要表现在:物质技术基础导致的机会不均等;受教育者起点不同导致的过程不公平;资源共享下的文化专断导致的结果不公平。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主要有: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投资,消解网络教育的机会不公平;加强对学习者起点的诊断,消解过程不公平;加强地方性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消解结果不公平。  相似文献   

15.
精英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社会精英人才为目的的高质量、高标准的分流教育,也是一种差别化的可以体现教育公平的教育。新加坡通过采取精英教育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其独特的精英教育培养体系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新加坡精英教育体系是一种通过分流考试选拔精英并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型精英教育培养体系。中国的国情和新加坡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国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仍然需要再实行精英教育,但是我们的精英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通过研究新加坡精英教育的培养体系,借鉴其成功之处可以给我们的精英教育带来启示,提高我国的教育实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间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民间体育发展面临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民间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民间体育发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使民间体育被边缘化。其主要问题是:民间体育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民间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没有明确要求和体现,导致民间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出现严重短缺等问题。据此,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在健全体制过程中形成民间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2)各地方将民间体育列为学校体育的特色内容;(3)促进民间体育向市场化、综合化发展;(4)引导民间体育向休闲化、生活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快步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地方高校的发展得益于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地方高校自然地以服务地方、促进区域发展为本职,在自我发展中为地域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河东地区的民歌、戏曲、歌舞、曲艺以及民间器乐曾经一度繁荣兴旺,百花齐放.但随着新时期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古老的艺术形式已风光不再.面对传统艺术的不断滑坡,地方高校应该对地方民间音乐进行发掘、传承和保护.我们提出开展“学—演—研—体化”的教学模式,把三者相对独立又并存互融地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改变我校音乐系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缺失和不足,以期真正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安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不仅稳定了王朝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统治,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王朝统治的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兴办学校,创办书院等有效手段,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从而大大促进儒学的发展和传播.同时,由于明代户籍退出机制的实施,以及清王朝社会危机的直接影响,客观上刺激了儒学的发展与兴盛.儒学在安顺地区的发展与传播,调整了民族结构的分布,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推动了安顺民俗文化的转变,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