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攀 《今传媒》2011,(11):41-42
现阶段,因转型期社会结构的紧张化,使得底层大众与上层和中间阶层的沟通出现障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和公共平台的公民政治表达、虚拟社群的集结甚至有组织的政治抗议在迅速增加,成为一个民众参与和将事件放大的"虚拟广场"。草根是基于网络来实现言论、示威和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2.
论虚拟网络社会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虚拟网络社会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虚拟网络社会开拓了政治发展的新渠道和新空间,推进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虚拟网络社会也给我国的政治稳定、政府治理、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以及国家安全等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在特定范围内给我们的政治秩序带来冲击和挑战.本文研究和探讨虚拟网络社会对于我国政治发展产生的正面推动作用及其伴随而来的负面影响,并针对“虚拟网络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政治影响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楼宁  辛忠  刘飞 《今传媒》2010,(11):104-1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发表言论,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性使得互联网在言论聚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一系列网络事件的发生,如孙志刚事件、邓玉娇案、范跑跑事件、绿坝事件等,对政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都体现出网络在建构虚拟公共领域方面的可能性。本文以"绿坝事件"为例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触角已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凭借其自身"流动空间"、"无时间之时间"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依靠其全球化、虚拟化、交互性等特性构建的虚拟网络社会与真实的社会相重叠、交织,必定会引起"排斥效应"般的阵痛,形成种种社会风险;同时,人们网络素养的缺失和相对滞后的角色转换以及知识的内在断裂性都会形成一系列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传统政治参与在网络世界的一种延伸,是新的社会环境下青年群体表达政治意愿、政治主张,维护政治利益,实施政治行为的重要平台。网络政治参与对于青年表达政治诉求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帝吧出征"作为近来一起典型的组织化的网络政治参与事件,透露出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新特征: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并存;社群组织的统筹动员作用明显;内容形式的娱乐化;在文化输出中实现政治交流。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途径,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这就要求我们政工人员要切实转变观念,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创建传统与现代交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工作模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时空跨越。网络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网络带来的机遇。通过网络可  相似文献   

7.
陈然  汪少明 《青年记者》2011,(24):33-34
今天,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场域,参与其中的网民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通过发起话题、参与讨论、浏览信息等行为建立彼此的社会联系,构成特定的虚拟网络群体.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是由社会角色编织而成的.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与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中的成员也必然会承担起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公众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既有的制度规范发生冲突。随着网络发展的大众化,许多公众开始借助网络参与到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以网络为活动社区的网络政治参与群体。  相似文献   

9.
陈瑜 《东南传播》2020,(1):36-38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颠覆,更是虚拟世界的创世,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格或是无法实现的理想人格均可在网络空间释放和建构,也就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特有产物——"虚拟人格"。而这种虚拟人格在社交网络中尤为活跃,社交网络编织着一张关系网,虚拟主体在进行网络化交流时,也建构着关系自我,这种关系自我是虚拟人格的构成之一,而社交货币为虚拟人格中关系自我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现象发现为企业进行社交营销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分析——以"E两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E两会"网民政治参与的多种形式,探讨了网络政治参与在扩大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形成有效的网络民主监督、提升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阵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为什么要言说,该谁来言说,是建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起点。通过梳理理论从方法论的高度为有效开展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工作指明方向。葛兰西"政治—市民社会"关系模型理论为网络主流意识话语权打造现实通路提供启示,以知识分子有机性指引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言说主体建设的实现维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交往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交往方式,网络中的人们需要解决"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的问题,本文以豆瓣网为例,探讨公众如何通过媒介使用来建构身份认同。一方面,人们进行着多途径的自我身份建构,强调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人们还在不同层面进行着群体身份建构,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对Web2.0网站来说,加强用户在这两方面的体验是网络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人们在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以及网络社区归属感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人们通过网络联系的人呈现出"差异格局",同龄人和朋友居于差序格局的中心;二、人们通过网络主要维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三、大多数网络社区参与行为停留在"浅层参与"层面,网络社区归属感不强;四、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与网络社区归属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网络社区归属感是可以逐渐培养的,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人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更多,网络社区的归属感或许会有上升的趋势.但这还有待时间检验.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3,(23):1-7
流行于网络的"模仿体"创作是近年来越发显著的网络文化现象之一。本文以戏仿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了网络模仿体四种以戏仿为基本特征的修辞类型:对位、亵渎、夸张、悖反;并深入分析"模仿体"的三种话语功能:表达利益诉求、批评社会现实、揭示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模仿体"的话语意义:作为公民"另类"的政治表达方式,以及作为官方话语形态之外的话语生产方式,参与了积极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17)
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的存在形态,也对"意义"这一主体性的概念进行了解构和再建构。商业网络水军是网络社会被市场经济"殖民"的事物,也是意义的一种实现和再造。它不仅是技术强大虚拟功能下对意义的附加,也是新的传播秩序下对符号、宣传、广告、新闻等概念的重新解读,更是对中国公共空间"发育不良"的一次嵌入和"探底"。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社会,媒介技术建构的网络社交平台,从不同的角度构筑着现实并使社会悄然发生变迁。引人注目的是,当前新媒介技术更多注重于如何将其应用与信息生产、处理及沟通中,人们在虚拟社会网络中  相似文献   

17.
陈舒一 《今传媒》2014,(8):127-128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传播学,都对人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的各种现象做了深入的研究,并阐述了精神交往活动的重要意义。在20世纪后期,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始普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导致了虚拟自我的产生。本文从"自我"的概念出发,观察人的主体性在信息革命中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探讨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特点,以及虚拟自我是如何建构的。  相似文献   

18.
李天娅 《大观周刊》2012,(18):47-47,44
网络政治是人们通过网络行使社会公共权力,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现象。本文分析网络政治对我国政治文化改革的影响,指出如何利用网络政治推动政治文化改革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本文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描绘了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探寻了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两个主要因素:工具层面/心理层面的瓦联网使用和网络社会交往.研究结果表明:一,网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二,上网时间、网络政治信息接触、社会列络规模、网络社区归属感、开放的人际讨论模式均对网络政治参与有着积极影响.这说明公民的政治冷漠在网络中也得到了体现,但随着公众对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社会交往的熟稔和认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重要性将凸显.  相似文献   

20.
网络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传统社会的道德范式以服从为主,而网络社会的道德范式,只有上升至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才具有自律性,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学术理论上对道德的定义有两种,一是调整人们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实现人的全面自我完善和手段。伦理道德的产生与形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共同的约束,而网络的诞生,在现实社会之外又缔造了一个完全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社会。我们既不能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