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少老一辈国际新闻人曾阐述过国际评论写作的经验与心得.①但如何办好国际评论版面或栏目,至今却尚未破题.这一是因为国内虽有数千家报纸杂志,关于国际话题的评论在各大报刊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但是纯做国际评论的版面却寥寥无几:二是传统印象中的国际评论"只有极少数权威人士才能撰写"②.国际评论"大众化"、"社会化"的历史并不长,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国际评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办报办刊理念.③笔者从事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面编辑工作有一些年头,在工作中萌生点滴的感悟.在此愿拿出来分享,并向大家讨教.  相似文献   

2.
姚庚荣 《今传媒》2007,(9):45-47
我写新闻评论30年,第一个十年是写小评论,小打小闹"豆腐块";第二个十年既写评论也写杂文,每年要在全国报刊发表百余篇;第三个十年有幸调来《常州日报》专写新闻评论.许多评论文章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在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比中,我的作品多次获奖.同行们也常常问新闻评论写作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四个字:情理交融.即既要有严密充分辩证的说理,又要有迸发的激情、流淌的真情;既能说服人,更能打动人.  相似文献   

3.
《环球时报》社评从创办以来,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作为评论对象,并一直保持出报即有社评、大事即有社评的强时效性,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舆论关注度,产生了广泛而激烈的舆论影响。然而,《环球时报》社评或许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其对某一重大事件展开的"打井式"追踪评论、跟踪报道,本文就将以"斯诺登事件"为例来探讨和分析《环球时报》社评"打井式"系列报道的这一特色、亮点。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新闻记者在新闻写作上有其特色。他们强调新闻的真实性、趣味性和时效性。在他们的新闻写作上,有那么一些原则:永远使读者感到报纸的新闻是最新的;要使得新闻容易读;要写事实;不要在新闻中加上自己的评论;要展示,不要告诉;写作时要注意精确、精确、再精确。  相似文献   

5.
与同行论及新闻评论,几乎没有不说难写的;写异国他乡之事的国际评论,又能引来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那就更得难上几分.<两种历史观的较量>(下页附作品)这篇国际评论,在人民日报(2001年3月2日,第三版)上刊发后,得到各方认同,它在第7届中国国际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就不能不叫人品味一下:它究竟好在哪里?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学作为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其学科意义在学术界曾经有过分歧和论争,但最终高校新闻专业中都开设了此门课程并将新闻评论作为研究对象,或称为"新闻评论写作",或称为"新闻评论研究",多数称为"新闻评论学"。新闻评论与实践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在传统媒体中,而且在新兴媒体里,新闻评论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新闻信息的  相似文献   

7.
徐盟 《声屏世界》2012,(8):19-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国际新闻评论在节目形态的多样化、评论主题的丰富性和评论作品的传播力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当今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感知中国的声音变得愈加重要。多棱观点之剑:电视国际新闻评论的题材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闻评论作为发出一国声音、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利器,在传递国际新闻的同时,起到了抢占舆论先机、引导舆论方向的重要作用。①国际顶尖电  相似文献   

8.
与同行论及新闻评论,几乎没有不说难写的;写异国他乡之事的国际评论,又能引来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那就更得难上几分。《两种历史观的较量》这篇国际评论,在人民日报上刊发后,得到各方认同:2002年,它在第7届中国国际新闻奖评选中又荣获一等奖。这就不能不叫人品味一下:它究竟好在哪里?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詹蔷 《今传媒》2010,(11):54-55
以《独立报》评论员约翰.哈里的评论文章出发,分析国际新闻评论选题的特征。约翰.哈里的评论选题呈现如下特征:第一,事件性选题为主,事件性选题非事件化处理;第二,评议对象广泛,国际化视野;第三,选题不追赶热潮,强调深度思考。其选题特点一定程度反映了如今国际新闻评论的选题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 "旗帜" 与 "灵魂", 历来为媒体所重视.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传播和更新频率越来越快, 促使新闻评论不得不加快节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愈发凸显出来. 由于网络传播新闻信息比传统媒体快, 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 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新闻评论, 所评论的新闻事由越来越多地取材于网络媒体,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新闻评论的真实性问题. 因为网络传播速度快, 有的新闻事件没有核实到位或报道的只是问题表象, 在这种情况下, 强调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极有可能出现所评论的新闻事实本身就存在失真问题, 导致新闻评论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评论与消息同步已是一种趋势",现报现评"成为许多媒体追求的目标。新闻评论是一种有效表述认识与看法的文体,既可以表达作者对特定新闻事件的认知,也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平台对由新闻报道而引发的意见进行讨论。笔者以为,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在写作过程中一般应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一、选题写什么?这是选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新闻评论而言,就是选择所要评价的对象或所要探讨的问题。天下的事  相似文献   

12.
艾然 《东南传播》2010,(11):117-119
在当前对外传播活动中,如何在坚持“用事实说话”、继续改进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努力运用好新闻评论的说理艺术、争夺国际话语权,使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对外传播效果,是我们今天应当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国对外发行的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中文日报,它的评论专栏“望海楼”在对外传播新闻评论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试以此为例就对外传播评论写作的风格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12年8月,笔者在一个评论写作研讨会上,听到著名专栏作家、上海商报副总编辑陈季冰谈到他把自己对评论的追求概括为"一个事,一个理",感觉很受启发,觉得这句话可能触及了新闻评论写作的某种规律,也暗合了笔者自己长期以来对于新闻评论观察和思考中有所感悟却没有能够明确表达出来的认识. 回来后,笔者不断地思考"一个事,一个理"这句话的含义.自己觉得,这句话不仅包含着"事"与"理"的关系问题,更包含着评论作者传播、表达观点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是新闻家族中重要的成员,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教育界对于新闻评论的教学主要停留在本科生阶段,专注于评论的实践性要求,往往被视为单纯的新闻写作,学理高度研究的欠缺,使新闻评论往往存在感性认识凌驾于理性之上、一谓迎合受众喜好等问题.《新闻评论研究引论》针对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科学精神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受众需求的细分,也使新闻评论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本书最大的特色和贡献就是将新闻评论的业务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弥补了新闻评论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缺漏.  相似文献   

16.
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大众日报2009年4月13日上的<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一文,被评为评论一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评论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肯定和赞赏: 一是故事讲得精彩吸引人.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写评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人.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写作中,归谬法由于具有生动有力的反驳效果,使用得越来越普遍.但是,对其何以产生论证效力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直觉层面.而在评论教学中,对归谬法在学理层面的解释,也往往并不透彻深入.笔者在2012年第2期《新闻与写作》上的专栏文章《归谬法中的类比思维与抽象思维》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思考,最近在教学和阅读中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般教科书是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之外介绍归谬法的.有教科书认为归谬法是"演绎的反驳".这意味着归谬法是可以"还原"为演绎推理的形式,甚至可以还原到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三段论"形式.但在实际案例中,这可能难以做到.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词频分析、新闻框架梳理及情感话语分析,考察这两种不同的呈现空间中胡锡进主导下产制的新闻产品及其个人言论在新闻框架、情感话语上的映照关系。研究发现,《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在高频词汇、新闻框架构建及情感话语使用有着较高的相似性;相关新闻议题上的情感话语倾向映射了媒体定位及社会现实图景;《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的新闻框架、情感话语差异适应了媒介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话语"是当代文化与传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权更成为当下新闻传播,尤其是国际传播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汇. 简单地说,话语权就是发言权与评判权;国际话语权就是国家对外(或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与评判权.长期以来,这种权力一直为西方新闻大国所独有,形成福柯所说的"话语霸权".而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的阿富汗战争中,半岛电视台获得在塔利班控制区域独家采访的权利,这使它在国际新闻领域异军突起,成为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视媒体(被称为"海湾的CNN"),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西方国家有关中东问题的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新闻写作的逻辑与阐释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被广泛使用,掌握全媒体时代英语新闻写作的技巧、方法、特点,对于中国媒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深远意义.由罗雯、艾蓉、童扬芬主编的《全媒体时代英语新闻写作》一书,重点分析了全媒体时代英语新闻的主要传播特点,以及英语新闻写作的结构框架与逻辑要点,为新闻从业者进一步掌握英语新闻写作技能,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