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整个中国社会开始了面向现代的转型,传统学术也不例外。就源远流长的中国史学而言,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自然更加漫长、曲折。笔者以为,中国社会史研究在20世纪的兴起和复兴,乃是踵梁启超氏“新史学”而起的史学转型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科学化则是此过程的当然实质,是这一过程两个不同阶段的共同内核。  相似文献   

2.
德国史学界提出的信仰告白化理论不仅是研究欧洲近代早期社会的重要理论范式和解释德国近现代历史的一种诠释模式,而且是西方史学界宗教改革研究的新理论。它运用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欧洲近代早期社会宗教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关系。该理论作为德国史学发展的产物,其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方法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20世纪末德国史学发展的新趋向。因此。探讨信仰告白化理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德国史学的新发展和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史的最高成就。他的学术思想在整个乾嘉学术时代独树一帜。旧中国的史学体例系统到章学诚而完备,“史学”一名也从章学诚开始。他不仅提倡了“六经皆史”的理论,开拓了史学的新领域,而且继承发扬了史学“经世”思想。  相似文献   

4.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领域甚广,在史学方面,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观,主张把握历史的现代性,并运用综合方法研究社会史和经济史。其"新生机主义历史观",把文化作为历史进化的推动力。在史学史上,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将中国史学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其历史哲学,也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西方的史学是世界两大独立发展的支脉,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和优缺点,台湾学者杜维运从事中外史学比较的研究,通过论述《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一书,做到客观评价,相互比较,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6.
关于史学批评的零散言论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司马迁评论《春秋》、班彪评论《史记》,奠定了史学批评传统的基础。魏晋隋唐时期,史学批评传统从具体的批评上升到了理论阐述的高度。至清代章学诚,史学批评传统实现了哲理化的提升。史学批评传统对于中国史学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史学批评是引领史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第二,史学批评是史学创新的前提;第三,史学批评在晚清民国的史学革命中扮演了急先锋和催化剂的角色。传统强调传承,批评则指向变革。史学批评传统是理性的反省,是理智的观察,是深沉的思考。历代史学家在史学批评中获得了研究的灵感与动力、取得新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也在史学批评传统的指引下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7.
王韬是中国近代法国史研究的先驱,也是较早试图全面研究西方历史的学者,还是近代第一个没有官方背景走出国门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的中国史家。他撰写了许多西方史地著作,系统地书写了法国历史,记述了普法战争的始末,对当时东南亚、非洲、欧洲和日本的政治状况、社会风貌也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描述。王韬的历史著作,追求信史,采取了保存异说的方式;在体裁、体例上,坚持内容决定形式,不拘一体;他注重研究历史与关注社会现实的结合,所作史论充满经世思想;在表述上,他采取了骈散结合的手法,文字优美,同时还体现出较为突出的社会史意识和世界史意识。王韬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史学上承魏源、徐继畬,下启康有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的话 :2 0 0 2年 10月 2 7— 2 8日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 6 0余位学者与会。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龚书铎教授在致开会辞中指出 :这次研讨会的宗旨是通过讨论 ,以达到对新中国史学有进一步的正确认识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 ,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与会学者何兹全、王钟翰、张传玺、金冲及、田余庆、林甘泉、蔡美彪、王思治、张海鹏、庞卓恒、王桧林、刘家和、陈启能、李伯谦、邱树森、王晓秋 ,李根蟠、张国刚、顾奎相、吴怀祺、陈其泰、房德邻、江涛、邹兆辰、钱茂伟等教授在研讨会上各抒己见 ,对新中国史学在发展中的成就及其经验教训作了深入的探讨 ,对中国史学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思考。我们将在《史学史研究》上发表有关这次研讨会的详细纪要。从学术史上看 ,前人的积累 ,正是后人的起点。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 ,是考虑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史学做出实事求是的、合乎科学认识的评价 ,是当前史学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人们在认识上的差别和评价上的歧异 ,总是会存在的 ,通过讨论和切磋 ,求大同存小异 ,可以不断在一些问题上取得共识 ,而在一定条件下的共识 ,可以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书写的目的性和治史观念来看,当代中国史学存在着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三种主要史学形态。主流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化特征和系统完整的史学话语体系;精英史学重视思想独立,富有批判精神,有着与主流史学差别甚大的学术评判标准和话语系统;大众史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大众均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三种史学形态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49年到1979年为第一阶段,总体特征是主流史学主宰史坛,从各个方面支配着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1980年至今为第二阶段,总体特征是主流史学面临考验,精英史学不断崛起,大众史学异军突出,并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种史学形态都面临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主流史学要想继续保持主流地位,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平台上形成不同学派,张扬其理论的个性力量,与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互动;精英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学术流派渐趋形成,个性化研究日渐凸显,不断为认识历史提供新的解释框架,逐渐引领了当代中国的历史研究;大众史学发展迅速,影响日大,但乱象不断,亟待进行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主流史学和精英史学需要进入大众史学领域,参与大众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中国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形势,为了使更多的外国同行、外国公众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中国史学,促进中外史学交流,推动中国史学发展,中国史学应当确立起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意识和要求。为此,中国史学应把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作为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前提,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方向,在继承优秀史学遗产方面更多的努力,认真对待和借鉴外国史学的有益成果。同时,中国史学还应明确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目标和路径,即推进中外史家的对话,加强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促进优秀的史学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这方面,青年史学工作者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中国史学是在不断改革中向前发展的。随着中国社会改革浪潮的到来,现实生活的巨变,向中国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史学界在“史学危机”的压力下,通过史学自身的反思,寻求史学摆脱困境的途径,从而提出了许多史学改革的设想,成为新时期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史学改革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史学是新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 ,使新时期史学体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其一 ,旧有的极左的教条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研究范式被解构 ,新的历史理论与研究范式尚在形成之中 ;其二 ,史学由中心走向边缘 ,其学术功能逐渐彰显 ;其三 ,社会史、文化史研究大行其道 ,史学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愈趋愈新 ,研究的方法论与学术旨趣将趋于多元  相似文献   

13.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是巴林顿·摩尔的史学代表作 ,表达了摩尔全球政治现代化呈多线流变的历史观 ,以及历史因果关系上的“社会结构决定论”。其中蕴含不少有价值的史学思想 :第一 ,强烈的时代感和理论创新精神 ;第二 ,可贵的全球史意识 ;第三 ,强调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第四 ,重视历史发展的持续性。当然也存在阶级偏见 ,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认识  相似文献   

14.
自台湾学者周梁楷先生把“影视史学”引入中国后,便得到许多优秀史学家的积极回应,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出台。但是,目前中国学界对影视史学的研究还有一些亟待解决之处。文章力求在总结回顾前辈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期望有助于影视史学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史学史的宏观考察,认为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基本上是二元式的,即“求真”的史学观和“致用”的史学观。但这两种史学观皆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并且这种局限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得到克服。这就需要第三种史学观即“批判”的史学观来纠偏。故而,“批判”史学观便具有了超越“求真”与“致用”二者的思想性功能,从而成为历史学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在对传统史学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史学的热情介绍基础上,他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倡导“新史学”;他将进化论引入史学并重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传统史学结束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在理论上的初步确立。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梁启超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性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公共历史很早便出现在德国,但长期被职业历史学家所忽视和遗忘。直到大众社会出现、后现代史学浪潮前赴后继以及传播媒体更新换代后,公众史学的学科化任务才摆在德国学界面前。在培养机制上,以职业为导向和以项目为导向的两种公众史学类型各有长短;在问题意识中,历史文化、文化记忆和国际比较成为最重要的三个研究方向。不过,到目前为止,德国公众史学仍然处在起步摸索阶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学历史高考试题中频频渗透考查中学教材中尚未编入和纳入的“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史学新理论知识,使中学备考师生普遍感到难以适应。本文通过分析近年高考原题,结合当前史学理论动态,认为中学师生要抓好高考备考,必须关注史学新理论及史学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大势为:历史哲学转向,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方法变革;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扩大.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与国外史学界的对话与交流频繁;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兴起并走向深化;“现代化”研究变为重大课题;历史现象与规律的探求向多层次发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更加多样化.当前中国史学的不足表现为:理论研究热点减少;研究对象琐碎化;选题趋同化、庸俗化;成果过剩化、泡沫化;学风轻浮化;人才培养盲目化.改革方略为:明确目标;立足启点;选准突破口;探索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20.
章认为,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大势为:历史哲学转向: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方法变革;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扩大。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与国外史学界的对话与交流频繁;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兴起并走向深化;“现代化”研究变为重大课题;历史现象与规律的探求向多层次发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更加多样化,当前中国史学的不足表现为:理论研究热点减少;研究对象琐碎化;选题趋同化、庸俗化;成果过乘化、泡沫化;学风轻浮化;人才培养盲目化。改革方略为:明确目标,立足启点;选准突破口;探索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