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红义 《新闻传播》2010,(6):47-47,49
近年来,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为代表的一批主流都市报加入深度报道队伍的行列.开创了都市报深度报道的新局面。在借鉴和学习周报周刊深度报道经验的同时.都市报的深度报道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周报周刊相比.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有待通过政策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提升其报道水准。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25日,陈永洲在《新快报》相继发表十余篇关于中联重科的新闻稿件。2013年10月18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长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跨省拘留。10月23日和24日连续两天,《新快报》在头版显著位置相继登出《请放人》、《请再放人》的新闻。与此同时,在微博上掀起了维护记者权益的轩然大波。10月27日,《新快报》宣布收回对陈永洲的辩护,承认报社在陈永洲被逮捕后存在不当行为,并向社会各界致以歉意。10月28日,据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画面显示,陈永洲承认曾以他的署名发表了有关中联重科的失实报道,并接受了贿赂。2013年10月30日,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检察院对新快报  相似文献   

3.
贾玉全 《新闻窗》2010,(5):41-41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定义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新闻论语》: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思想的产物,修正了客观报道的缺点,发挥了客观报道的优势,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2008,(2):26-26
张志安博士的新著<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近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此书刚出不久,便被<新快报>评为2007年十大好书之一.  相似文献   

5.
《财经》杂志从1998年创刊至今长期坚持生产高质量深度报道(尤其注重“揭黑”题材调查性报道),享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力。其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媒介内部的管理制度、具体的采编业务原则、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本土化实践三方面因素。国内其他媒体生产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借鉴《财经》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庆起 《新闻窗》2008,(6):85-86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深度调查类栏目,创办于1996年5月17日。它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口号,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目标。栏目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报道风格,以制作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其宗旨,制作出了一大批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调查性报道,十余年来,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2006年,也就是节目创办十周年之际,栏目组从500期节目中精选了21期有代表性的节目,奉献给广大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7.
俞运宏  商建辉 《今传媒》2015,(3):162-163
《财经》杂志从1998年创刊至今长期坚持生产高质量深度报道(尤其注重"揭黑"题材调查性报道),享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力。其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媒介内部的管理制度、具体的采编业务原则、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本土化实践三方面因素。国内其他媒体生产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借鉴《财经》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8.
《财经》杂志从1998年创刊至今长期坚持生产高质量深度报道(尤其注重"揭黑"题材调查性报道),享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力。其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媒介内部的管理制度、具体的采编业务原则、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本土化实践三方面因素。国内其他媒体生产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借鉴《财经》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1):88-100
本文采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运用各类文献材料考察了起源于美国的调查性报道导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关注这一过程中观念、实践与话语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自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调查性报道观念经过语言转换被收编到中国政治文化的语境之中,但并未被中国新闻业界和学界的主流所接纳。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业开展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调查性报道实践,这些实践大都在舆论监督与深度报道的话语之下展开,调查性报道的独立话语尚未形成,记者也未能以调查性报道的规范性要求来反思自身行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闻调查》等调查性电视节目的创办以及《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向深度调查报道转型,中国新闻界的调查性报道实践日趋活跃,关于调查性报道的话语意识逐渐形成。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联系日益密切,借助共同体的话语建构,调查性报道的实践经验被提炼成公共知识得以传承和扩散,最终使得调查性报道观念在中国落地生根,助推了中国新闻业的专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在关于深度报道的各国学者的著作中,即使是深度报道发源地的美国,对深度报道的认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状况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深刻性、整合性与递延性都是深度报道的言中之意。深度报道的这种本体性意义曾一度被认为是报纸等平面媒体的专属,因为文字偏重学理,能够驾驭严密的逻辑且不必担心受众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而看不懂。尽管它实际上是在广电媒体与之形成三足鼎立之后。报纸等平面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的选择。 1993和1994年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定位“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追求“深、广、新”;后央视新闻评论部推出的大型调查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更是将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刻性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目前电视深度报道对经济领域的关注开始逐步“热身”。本文通过对《经济半小时》的分析,来透视电视如何关注深度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栏目的热播,深度报道类栏目让人耳目一新,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好评。本文围绕县级广电媒体如何办好深度报道类栏目的主题,从深度报道的特点、县级台的优势和不足、如何办好深度报道类栏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何为深度报道?美国哥伦:亚新闻研究生院的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曾提出“三层报道”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也就是新闻的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这样定义: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曹晶 《新闻采编》2001,(2):13-14
深度报道最初是印刷媒体为了适应与时效性强的电子媒体的竞争,寻找竞争的平衡点的产物。80年代,深度报道以“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名义崛起,《关广梅现象》、《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西部地区贫困探源》以及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报道等一批脍灸人口的作品的出现使它一度成为关注热点。作为一种报道形式,长期以来,它的具体报道形式随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着,有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系列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多种。进入90年代,深度报道得到了进一步完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和媒体融合力度加大的今天,调查性报道在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因以深度而见长,正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以《常州日报》"常州微型调查报告"实践为例,通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社会热点、剖析样本意义等途径,篇幅短小的微型调查,同样能体现新闻报道深度,彰显党报竞争优势,从而吸引更多读者。  相似文献   

15.
周虹 《青年记者》2006,(16):119-119
《天价住院费》是《新闻调查》较新且影响较大的成功报道之一,属于比较典型的调查性报道,即内幕调查。调查性报道对记和编导的平衡意识、平衡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容易出现新闻元素失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孙愈中 《声屏世界》2008,(10):56-56
常见的深度报道有评述型深度报道和调查型深度报道。从内容上分,有解释性报道、成就性报道、话题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典型性报道:从形式上讲,除了单篇报道之外,还有系列报道、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组合报道等。  相似文献   

17.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方式。它发端于1972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西方新闻界习惯将调查性报道与揭露、曝光划等号,如美同新闻学者罗伯特·格瑞斯认为,调查性报道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从框架理论入手.结合广州三家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实践,分析都市报福彩新闻现行的报道框架,从新闻报道的客观和平衡性等原则入手解析这种框架,进而分析这种框架对公众舆论引导上的影响,对在彩票报道中构建比较合理的报道框架提出粗浅的看法。本文的论述建立在对这三家都市报2007年11月15日至2008年2月15日“福彩”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程瑛婷 《新闻世界》2013,(3):130-131
调查性报道属于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份量重,因而受到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国内很多媒体所做的调查性报道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但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专版里的调查性报道却受到好评。笔者通过对其2012年的310篇调查性报道进行分析,了解其是如何较好地呈现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20.
陈雪 《新闻三昧》2005,(7):26-27
在我国,老百姓往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把媒体当作最后的希望。媒体将求助的困难报道出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得他们获得帮助、问题得以解决。我们且将这类报道称为救助性报道。在此类报道中,关于女性舍身救亲人的报道近年来层出不穷。据对《南方都市报》、《辽沈晚报》、《重庆晚报》、《新快报》的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