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阐明了未成年人犯罪所具有的自然性和身份性两大特征的前提下,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不足,指出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应构建独立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教育",强化政府对少年犯的挽救责任,减少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干预。  相似文献   

2.
书讯     
《人民教育》2012,(Z3):79
《问题少年心路探寻》戴秀英等编著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该书是农工党中央妇委会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管教所开展《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牵头主编的,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警示和教育材料。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87个少年犯案例,真情袒露少年犯的内心世界及忏悔,深刻剖析少年犯的犯罪成因、特点、表现,探讨预防少年犯罪的对策。第二部分是预防少年犯罪知识问答,从法律法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因素等多视角,提出预防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存在严重缺陷。从立法上看,缺少一部以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少年法;从政策上看,刑事执行政策和社会政策的不足已不能适应治理犯罪的需要;从司法上看,现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从整体上执行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进行了明确规定,该规定进一步体现了我国"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是我国刑事司法在未成年保护方面的重要举措。由于立法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明确其具体操作程序,有效促成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边缘性网络犯罪可罚性边界的明确应建立在厘清网络犯罪圈外延罪名的基础之上。随着传统犯罪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与新型网络犯罪的不断涌现,在纯正网络犯罪与不纯正网络犯罪二分法下,对网络犯罪涵盖罪名的梳理为探讨边缘性网络犯罪可罚性边界设立了逻辑前提。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作为网络犯罪圈的外延罪名,是积极刑法观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完善了刑法治理体系。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为参照,前置义务的违反、“明知”的有无、综合考量下的罪量因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皆为划定边缘性网络犯罪刑事处罚边界的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6.
受我国刑事政策理论的影响,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的法制化应采取二元制的立法模式,使保安处分与刑罚制度并存,共同发挥预防与控制犯罪的作用.保安处分制度的适用一是要有客观违法事实,二是要有主观人身危险性.保安处分制度的种类有教养处分、强制医疗、少年保护、强制禁戒、监督考察、没收罪物等项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污染环境犯罪立法对污染环境犯罪的犯罪形态规定不科学、主观罪错规定不明确、法定刑规定不合理以及附属刑事法律规范不健全.因此,应当在污染环境犯罪刑事立法中确立环境保护理念,构建以危险犯为基本犯罪形态的污染环境犯罪体系,明确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错内容,建立合理的刑事处罚制度,健全污染环境犯罪的附属刑事法律规范,最终实现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之价值维度、反思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之完善路径: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与食品安全犯罪的综合治理对策相结合;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与保障食品产业发展相协调.以期对治理我国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单位犯罪的归责模式为个人责任模式。在刑事合规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单位犯罪归责模式存在诸多实践困境,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定罪处罚标准不统一、单位犯罪的归责模式违反责任自负原则、单位犯罪的认定缺乏规范性标准。其原因是现行单位犯罪制度不适应以预防为主的政策导向、传统的单位犯罪归责原则未能摆脱替代责任或转嫁责任的桎梏、单位犯罪的归责路径为“自然人→单位”的逆向归责。对此,应当发挥刑事合规作为预防性刑事政策在单位归责中的出罪作用,从单位自身的组织性特征出发,坚持“组织体责任论”的归责原则,并将单位犯罪归责路径转变为“单位→自然人”的正向归责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目标要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行领域中得到具体的贯彻和实现。我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在刑事法律层面的实现,就是要在立法领域设置具体化的罪名、增加危险犯以及完善制裁方法;在司法领域设立联合调查机制、独立的审判部门,同时改进环境犯罪的认定方式;在执行领域明确执行主体以及加强执行监督。  相似文献   

11.
罪疑唯轻原则。又称有利于被告原则。罪疑唯轻原则具有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的双重特征。罪疑唯轻原则的适用前提是罪疑,也就是对定罪量刑相关的案件事实存在着合理的怀疑。在犯罪的成立与否存在疑问时,被指控的犯罪将不能成立;当犯罪是一罪与数罪存在疑问时,一般是裁断为一罪;当犯罪是重罪与轾罪存在疑问时,应依照轻罪来裁判。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关于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存在诸多瑕疵,应重构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树立正确的理念。主要思路是:以人的欲望为视角,建立理性的刑事政策;在深入研究犯罪原因与犯罪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刑事政策;摆正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的关系,建立崇尚法治的刑事政策;正确看待“从重从严”和“大案要案”。树立辩证的刑事政策;改变重惩罚轻预防的做法,建立预防为主的刑事政策;确立亲属共同受贿的推定制度, 建立实效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员越来越多,少年犯在全部刑事案犯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这不仅使一部分少年从小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地影响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极大地危害了整个社会的安定,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在生命财产上造成较大的损失.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有客观的,也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少年犯罪情况不同,原因也不相同,有个性,也有共性。我们分析认为当前导致少年违法犯罪增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是刑法修正案(二)对刑法第342条的非法占用耕地罪的修正,该修正案对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在司法适用中较难认定的犯罪对象和客观方面;理性思考了本罪罪名不能准确反映反映犯罪的本质特征,犯罪的结果情节规定欠明确,仅有本罪不足以对直接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给予有效的刑事惩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少年犯与在校学生在家庭及文化背景、人格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评定方面存在的差异,分析少年犯罪的诱因,并探讨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共谋罪作为一种未完成形态犯罪,主要存在于英美刑法中。共谋罪的设立对打击有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前适用刑法来保护法益,为国家提前发动刑罚权提供了正当性依据,适应了英美国家风险社会犯罪的情势。但共谋罪也具有一定缺陷,其造成的处罚过于提前也存在滥用和任意发动刑罚权的潜在风险。鉴于共谋罪立法利弊兼具,我们应当审慎对待共谋罪立法,并根据我国犯罪态势,扬长避短,完善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推进我国刑法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单位犯罪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非传统犯罪,也是相对自然人犯罪而言的一种社会法律现象。我国单位犯罪存在主观认定困难、入罪标准高于相同情况下的自然人犯罪、刑罚有待完善等问题,对单位犯罪的认定往往依赖于对自然人意志和行为的认定。借鉴美国、英国和法国刑事合规制度的基本要素,以及对有效的刑事合规制度可以成为抗辩理由这一点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我国当下刑事合规理论与实践的情况进行本土化研究改进,探究我国单位犯罪独立性的路径,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少年盛则国盛,少年强则国强。家庭,是少年生活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据某县法院的一份资料表明,近两年该县判处的少年犯中,由于家庭教育原因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占60%强。翻开这些卷宗,透视这些少年犯的人生轨迹,对于已为人父母和将为人父母者无疑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宽严对象的准确认识和辨别。何为宽,何为严,该有明确具体的标准,区分好宽严、轻重是实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前提。文中在指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标准阙如问题的同时,结合犯罪心理学对犯罪人的研究成果,主张把危险人格犯罪人和因危险心结犯罪的人分别作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严"与"宽"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依法"严打":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打"是根据治安态势而提出的一项具体的刑事政策.在社会治安整治中,既要坚持刑事政策的指导作用,又要坚持依法办事.刑事政策指明了"严打"的范围,而该范围都是刑法明文规定属于犯罪的."严打"要符合"罪之法定"、"刑罚之法定"与"刑事责任之法定".依法"严打"是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的统一.正确执行"严打",必须坚持刑法三大基本原则,树立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能够并存发生作用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