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镖局是清朝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行业,它的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直至消失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需求息息相关。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走出封闭的家族传播和乡间传播,同时,镖局的产生还促进了不同武术流派的融合。镖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影响了武术传播:(1)在城市开设镖局开设了武术传播的新形式;(2)镖局开业时的"亮镖"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手段;(3)镖局内镖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融合;(4)走镖过程中打出的"名号"对武术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个案分析法,对清代晋商环境下山西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动因进行缜密分析,认为:晋商商业经营中对经营安全的需求是山西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动因,镖局则是山西形意拳满足晋商需求的载体。山西形意拳、镖局和晋商三者互动发展、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实现三赢。对三者互动关系进行剖析可得出如下结论:清代武术的空前繁荣,是由于社会对武术功能的需求和武术通过恰当的载体为需求提供了供给而实现的。希望能对现代社会中武术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清末民初武术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认为武科考试、义和团运动、镖局的出现、云游僧侣授艺、外出求艺与出外教拳、"反清复明"运动、武术社团等七大因素促进了武术的迅速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史料进行研究,提出清代晋商为适应货物贩运和资金运输中的困难而选择了有肥沃的民风土壤作支撑的武术之镖局作为其发展中的安全保障。镖局成为晋商货物贩运和资金运输的重要手段,票号是赚取高额利润的手段之一,同时还对晋商信用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镖局作为经营部门也促进了晋商繁荣发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挖掘了晋商繁荣发展的一个社会学因素——镖局,为系统的、多元化的晋商研究找出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近代民间拳师都市化流向对武术传播与流派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武术传播与流派分化,最直接的原因是民间拳师向城市的有序流动.城乡经济的差别迫使民间拳师寻求新的谋生手段;城市习武者的需求更能发挥民间拳师的作用,镖局行业的兴起与武术团社的发展为民间拳师提供了谋生渠道;民间拳师走进校园传播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6.
明清以降的镖局发展为理解地域武术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镖局的产生是悠久地域武风的客观体现,镖师四海行镖积极促进了地域武术的交融。镖行"春点"从江湖视角揭示了地域民间结社组织的习武活动以及传统武术的大众本色,镖局中的形意拳现象与太极拳发展路径折射着地域武术拳种的时代载体信息。坚忍勇毅、诚信敬业的传统镖局精神不仅反映出地域武术与乡贤文化的有机关联,同时也是支撑中国武术持续发展的文化血脉和内在底色。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等,从经济学、体育学等视角探讨明清晋商对山西形意拳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厘清了晋商为何选择形意拳;晋商及其商业发展的产物镖局、镖师对形意拳传人、传承氛围、技术与理论的创新、拳种传承地域与传播效果、拳种风格与特点、传承制度与文化构建等产生的影响,以期促进地域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分析武术与瑜伽在国际化传播中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受传者四个传播要素的异同。结论:武术国际化传播应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丰富传播内容;以政府为主导不断扩大传播群体。  相似文献   

9.
探究平遥镖局发展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对中华武术的延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镖局的产生、发展、衰亡与晋商的需求,"热兵器"的使用以及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的关系。发现"同兴公"镖局的产生、发展、衰亡与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武术文化在国内电视媒体传播中的"魅力"与"暴力",解析武术在电视媒体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利与弊;探析武术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武术无形资产的传承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武术传播以电视媒体为载体应回归到武术自身的文化中来。电视媒体是武术传播的主要纽带;武术不是靠"打"传播发展的,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打动人心;搭建"传统与传承武台",彰显武术顽强生命力;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对社会具有很强的塑造力,对世人形成特有的文化效益。  相似文献   

11.
系统介绍了清代乾隆年间文武场的组织结构、活动内容及形式演变,论述了文武场在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今后研究清代武术史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官学中学校武术从夏朝到清代、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由阶级代表下的学校武术到大一统下的学校武术这一历史发展脉络的了解,总结得出以下两点对学校武术发展的建议:学校武术应该以满足需要为目的;学校武术应该生活化。文章认为“需要”和“生活化”不仅是学校武术健康发展的根本,还是发展我国教育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社区武术锻炼具有教育性和高校武术教育具有社会性的角度出发,以高校武术教育和社区武术锻炼的互动发展为主线,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客观上分析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已经具备了互动发展的必要性,目标的一致性,条件的互补性。同时进一步探析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枪是中国武术当中主要的长器械之一,富有“百兵之王”的盛誉,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战场上一种十分重要的格斗兵器。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枪的历史由来与演变进程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从商周、先秦战国时代的殳、戈、戟、矛到枪的形成,从唐代到宋、明、清各时期枪的形制、特点、功能用途等方面进行梳理;以及唐代以后枪术的发展与演变,从“兵枪”到“游枪”、从军事用途的减弱到民间社会的盛行等进行介绍,客观地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枪“从无到有”、“从有到丰”的脉络历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晚清民国时期影响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形意拳的发展能够在晚清民国臻于大成,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人口增长为习拳练武提供了大量的习练人口;晋商的发展及其对形意拳的需求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晚清民国时期列强的侵略激发了众多国人的爱国之心,从而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末时期火器的广泛使用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初步分析了从冷兵器时代传统的军事作战方式对武术的依赖到火器的广泛使用对军事武术的强烈冲击,以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致使武术逐渐从军事武艺向竞技化道路过渡,清末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推动了武术向国际化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探花杨炳的《习武序》是在乾隆七年为传播拳学武功,阐发中华武学思想而撰写的一篇武术文论。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习武序》的内容结构、技理成就、立论基础、学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从整上基本反映了杨炳《习武序》的拳学思想和学术价值,这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宝库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撷取与南少林武术有密切关系的几个重要民间抗倭人物为例,来探讨南少林武术与明代福建民间抗倭斗争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少林武术与福建民间抗倭关系非常密切:首先,作为抵御倭寇的强力武器,南少林武术在福建民间抗倭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福建民间长期的抗倭斗争促进了南少林武术形成与发展,经过抗倭斗争的洗礼,南少林武术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9.
"教法格"出现于宋代,是军事人才选拔、军事兵器规定,军队训练规章,将领晋升等统一明确的制度,该制度规范、系统地促进了军事训练的完善和战士的武艺的提高,深刻影响了民间武艺的发展。《武经总要》、《武经七书》、《教法格并图像》、《武举条例》、《在京校试诸军技艺格》等武学书籍以及军事制度都可统称为教法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介绍教法格形成背景的同时,分析出教法格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而对宋朝的武术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