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的人往往把“老奸巨猾”、“狡猾”中的“猾”字写成“滑”。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错误呢?其原因是对“猾”字的字义缺乏完全的了解。包括《辞海》在内的许多工具书,仅仅把“猾”字解释成“狡诈”、“扰乱”。其实,它们的这些解释都带有一点片面性,因为它们都只是讲的“猾”字的引申义,而没有讲出其本义。对于“猾”字的本义,据清代黄钧宰的《金壶七墨》记载:“猾”,其毛白,其体圆。皮肉坚而齿牙利。途行遇虎,则环缩如球。虎前(饣舌)之,屏息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3.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中很多小朋友经常把“奋”与“愤”两个字用错,许多成年人也很难区分这两个字。因为在成语中既有“奋发图强”,又有“发愤图强”,双音节词既有“发奋”、“激奋”,又有“发愤”、“激愤”。它们的区别是什么?看看两个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5.
释“饗”     
宋玉坤 《保定师专学报》2006,19(3):34-34,91
王力和郭锡良对“饗”字的解释是不同的,在比参其他字书的基础上考释其本义。  相似文献   

6.
许慎以为“[几口]”的本义是“山间陷泥地”,由此推说“兖”的本义为“九州之渥地”。但我们认为许慎对二字本义的解读是不妥的。“[几口]”应是“兖”的省文,其本义应为箭括。许慎关于二字本义的解读,应是望小篆之形而生义的错误解释。经考证。兖州是指在黄河与济水之间,西起河、济交会处,东至渤海湾的这块陆地。从《禹贡九州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兖州的总体样貌恰恰像一个左向横放的箭矢之括形,兖州正因为其地形状如箭括,故名“兖”州。  相似文献   

7.
“东”字本义古有“日木说”,今有“囊橐说”,后者较合理地解释了甲骨文中“东”字的不同形体并存的原因;“薨”字专用为诸侯之死;“昔”字指“从前”,“过去”,亦与“夕”相通,意为“夜晚”;“胡”字本义为野兽颈下的垂肉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典籍中 ,“天、帝、王、后”是一组表示君主名号的词。《尔雅·释诂》 :“天、帝、王、后 ,君也”。君是君主 ,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一般以为 ,《释诂》篇都解释字 (词 )的本义。那么 ,君是“天、帝、王、后”的本义吗 ?它们是如何用来表示君主的呢 ?天 :在甲骨文中主要有 ,这样几种形态 ,字形象一个站立的人形而特别突出人的头 ,因此我们认为天的本义是人的头 ,按许慎“六书”分析 ,该字应属于指事字。《说文解字》 :“天 ,颠也 ,至高无上 ,从一大”。许慎释天 ,他只看到秦汉时期的小篆字形 ,天作 ,而没有看到早期的甲…  相似文献   

9.
讲授文言文,如何明确而又准确地把词义传授给学生,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回顾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在文言文词义教学方面,我采取了如下五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讲明本义、适当引申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中,其中有一个本义,其余的义项是在本义的基础上滋生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讲清本义,又要适当引申。使学生在已学过的教材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些词义的引申规律。 1.链式引申。所谓链式引申,就是根据一个词的本义,逐渐扩展开来,象链条一样引申下去,这些引申义与本义应挂得上钩。如“节省”、的“节”,《说文》解释为“竹约也”,而“约”字,《说文》解释为“缠柬也”。因此,“节”可引  相似文献   

10.
《陌上桑》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其中“”颇有须”一句中“”的解释约有三家,众学者或译“稀疏”、“修长”、“稀疏而长”或暗示为“粗长”。本人认为在许氏《说文》中“”字本义解释有误,通过对形声字“”的考证,指出它的本义指须发类“浓密、很多。”  相似文献   

11.
通假字是读文言文的一个障碍。若不能识别其字是否通假并寻出本字,就会曲解文意或百思而不得其解。就某个字来说,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不合事理,就可能是通假。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一句中的“唱”,其书面义“唱歌”就与事理不通,即应初视为通假字,再寻出其本字。一个字是否通假,不能孤立地就字而论,而要紧扣上下文的意思反复推敲。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在  相似文献   

12.
“高屋建瓴”是一个较高频的成语,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时常遇到或用到它。关于该成语的意义似乎不存在争议,无论是字典、辞典、教科书,还是“百度百科”“360百科”等互联网媒体,都基本解释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都把该成语的比喻义解释为“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这个理解不存在问题,然而把其本义解释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这点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值得商榷。本文从其出处、训诂入手,就其本义作探析和辨证,认为其本义应该是“下大雨时高屋倾泻瓦沟水”。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殷商及殷商以前的具体居住环境及居室的构造去探索“向”字的本义,证明“向”的本义并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的“北出牖也”,而应是“半穴居住宅的出入口”。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先民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客观现实及人的主观心理进行概括的书写系统。文章分析了“一”字的本义,并解释和“一”字相关的“三”、“士”、“天”、“元”等字的文化合义,从而说明汉字不只是一种书写符号,更多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意识,传达分最初的朴素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5.
"作"与"做"     
“作”与“做”这两个字在文章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审稿中,我经常发现许多作者把“作”与“做”混用、错用,这就给编辑加工、校对稿件带来许多不便。那么,如何区分和正确使用这两个字呢?现作以简单辨析。1.“作”与“做”基本意义不同。《说文解字》里说:“作,起出;从人从乍。”“作”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起、起来、起身。近引申义为开始、兴起。远引申义为制造及从事某种活动。而“做”的本义是制造以及从事某种活动。由于“做”的本义与“作”的远引申义相同,造成人们经常把这两个字混用。2.“作”与“做”的构词规律不同。“作”字构词,…  相似文献   

16.
一“齐师伐我”现在通行的古文读本和教学参考书,都把“齐师伐我”的“伐”解释为“进攻”。这当然不错。伐,甲文作(?),金文作(?),均象以戈刺杀人颈之状,其本义为以戈杀人。卜辞“王宾文武丁,代十人,卯六牢……”即用其本义。”战争是以杀人为务的,故伐又引申为攻战征伐。  相似文献   

1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罔”“殆”二字的意义,辞书、教材对它们的解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从字词的本义和发展脉络来探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从字形发展演变上可以看出,“罔”就是渔猎用的网,网是罔的本字,罔是网的异体字.因此“罔”在这里应是网的本义:即“用网渔猎一样”.殆的本义应是“胎死腹中”.胎死腹中,胎儿无发展,大人有危险,甚至有害,也就没有发展.即没有发展就终止,还处于没有中心、没有边际的原始状态就终止了.因此,“罔”解释为“如用网渔猎一样(收获不确定,有疏漏,不系统,不全面)”;“殆”解释为“没有发展就终止”,应该更确切些.  相似文献   

18.
对“亯”字的字形和本义的理解历来意见不一。从早期字形、造字体系、字体演变及字形和本义、引申义的关系角度看,“亯”当象祭祀场所之形,本义为祭祀。《说文解字》“献也”的解释实为“亯”的引申义。“亯”后来分化为享、亨、烹三个同源字,是社会发展、语言丰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一、依据造字法的规律理解词义.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的构造,有一部分是用形体表示意义的,也有的全部是用形体表示的。因此,根据字的形体来推知字的本义,再进而推知它的引申、比喻等义,这是解释词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如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比”字,从形体上会意为两人紧挨在一起,本义为“挨着”、“靠近”,后又引申为“比照”、“比拟”等.尤其是形声字,在古汉语中占有绝对的比例,如果教学得法,对学生理解词义更是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20.
"青"字本义在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大多数人对其理解较为模糊.作为五色之正色之一,它的本义比较明确,只是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其本义发生异变,又包含了蓝色、绿色、黑色等.本文试图从对其演变过程的考察,略述"青"的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