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梅 《科技文萃》2005,(3):144-146
张震群的文章--<张恨水妹妹张其范三一八惨案亲历纪实>,再次激起了我对惨案中牺牲烈士的怀念,对刘和珍的敬爱.但该文中提到刘和珍未婚夫以及他俩爱情的源由,与历史事实不符.刘和珍的未婚夫是我的父亲方其道(张文误记为方民耘).我在孩童时期父亲就给我们讲过刘和珍的故事.他们有一段在与反动势力斗争中纯真而坚贞的爱情.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坛巨匠林语堂与刘和珍之死有密切的关系,他在鲁迅撰《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之前写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鲜为人知。当时,林语堂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刘和珍是他很喜爱的学生。3月18日早晨8时许,刘和珍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名义请林语堂准予停课一天,以便游行请愿。他当即允准,并告诉她今后如因参加爱国运动而须停课,请及早与他接洽。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4.
张震群 《科技文萃》2005,(3):140-145
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震惊全国,使全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本质.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满怀激愤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文中对这位女中豪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深情的怀念.刘和珍生前还有一亲密的战友和伙伴,她们一起参加了"三一八"大游行,她就是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妹妹张其范……  相似文献   

5.
<正>优秀的叙事写人的文学作品,往往借着对人物外貌的描绘而获得永恒的艺术魅力。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最突出的莫过于鲁迅先生描写的刘和珍君。她的"微笑"与"温和",是如此地鲜明,如此地动人,以至于每一个读过《记念刘和珍君》的人,都会像她的亲人们一样在头脑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然而,语文教学参考书却简单地以"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与‘和蔼’,侧面写明请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本久远以前的褪了色的相册。 现在,我的两鬓已经斑白,我的思潮无穷无尽。 自从1986年“3·18”惨案60周年纪念以来,一些报章杂志刊登了刘和珍烈士和我父亲方其道的恋爱故事,不禁引起我思绪万千。 1921年,方其道、刘和珍、孙师毅等30多人在江西南昌发起组织“觉社”,并出版《时代之花》周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风尚,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积极鼓动和组织青年参加爱国运动。不久,父亲和刘和珍自由恋爱而正式订婚,相约等刘和珍大学毕业后结婚。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称呼艺术是十分高超的,它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味无穷。一、称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爱国青年的无限尊敬之情。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但当她为革命英勇牺牲后,鲁迅先生不再称她为“学生”了,而是称她为“刘和珍君”,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鲁迅先生称与刘和珍同  相似文献   

8.
丁红问:《记念刘和珍君》中为何要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的形象特征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类似这样的描写,文中先后出现了五次。作者为何要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呢? 一是为了突出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比如第二次描写:“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时,她始来听讲义,见面的回数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在这里,前面的微笑温和与后面的黯然泣下显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困难,她看到了胜利的前途,没有丝毫的气馁;面对引退,她看到了潜藏的危险,充满忧虑以至于泣下。通过对比,强调了刘和珍的心胸开阔和远见卓识,突出了她不顾个人得  相似文献   

9.
“微笑”与“温和”是鲁迅笔下刘和珍唯一的情态特征。文中前后出现五次,两次实写,三次虚写。不过稍易数字。或作定语修饰,或作谓语描写。每次出现都强烈震撼着人们心灵。刘和珍"微笑"与"温和"中透露出的那种"百折不回"的刚烈和"殒身不恤"的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是一个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包括《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3篇课文。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书写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正因为如此,散文里"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独特情感的体认"则往往是教师选择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也多以此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从写人记事散文的体式特征来说,这些教学内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是关于人物的,其中<记念刘和珍君>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两篇课文中的三处细节描写,笔者的理解与流行的解读有所不同,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多年来已被众多评论者作出过繁多的评说,但一些根本特点尚未被"读"和"评"出来,而这些根本特点实在是极为宝贵的,对于我们不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  相似文献   

13.
贵刊去年刊载的《鲁迅作品字句岂能轻易改动》一文(作者高风云、刘瑛莺)所持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我认为将《鲁迅全集》中的“我在十八日早晨,我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改为高语第一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妥当。着一个“才”字可谓锦上添花,妙笔传情。  相似文献   

14.
方其道挽刘和珍联1926年3月18日,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学生被段祺瑞执政府枪杀。在刘和珍的追悼会上,一位名叫方其道的青年献上了这样一副挽联:生未同衾,死难同穴,劳燕惜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疆场空有约,白空溅血位黄泉。早在1921年,...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对反动政府地无情鞭挞,对进步青年地高度赞扬,对愚昧国民地强烈唤醒.在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惨案中,反动军阀当场打死47人,二百余人受伤.在众多患难的同胞中,为什么在鲁迅的文章中只纪念刘和珍一人.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深入的思考得出几点原因: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联系;作家与读者情感交流;点线面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试论增强《纪念刘和珍君》感染力的两种语言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语句和转折词两种语言手段的运用,研究分析了《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艺术感染力,目的在于开辟新的美学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领略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对反动政府地无情鞭挞,对进步青年地高度赞扬,对愚昧国民地强烈唤醒。在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惨案中,反动军阀当场打死47人,二百余人受伤。在众多患难的同胞中,为什么在鲁迅的文章中只纪念刘和珍一人。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深入的思考得出几点原因: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联系;作家与读者情感交流;点线面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8.
1926年3月18日,寒风凛冽,北京城五千余人抗议段祺瑞执政府接受八国通牒的卖国行为,军阀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向手无寸铁的革命群众实弹射击,刘和珍等一批热血青年饮弹而亡。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十里长街。事后,鲁迅先生写下了著名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寄托了自己对烈士的悼念和对军阀段祺瑞的愤慨。  相似文献   

19.
《记念刘和珍君》中“纪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是本文一个教学重点。我在讲授这个问题时,要求同学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找出关于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同学阅读思考后,分别表述为:“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女师大风潮中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女师大复校时,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为声援外交欣然前往执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