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学生不仅从课本上学习语言 ,而且还直接地从教师口头表达中学习语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 ,一堂课成功与否 ,教师的教学用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精当的教学用语又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因此 ,教师的课堂用语 ,如导入、过渡、描述、总结等都要精心设计 ,使之达到准确、明晰、富于启发、富于感情、使语言描述犹如春风化雨滋润“花儿”的心田。一、精心设计导语 ,设疑激情教学《温暖》一文 ,上课伊始 ,我先板…  相似文献   

2.
管金荣 《河北教育》2006,(10):40-40
一、激发兴趣导入 激发兴趣导入是通过猜谜、歌谣、讲故事、游戏、表演、演示、实验、设置悬念等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而导入新课。例如学习《蓝树叶》这一课,我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上课铃声响过后我问学生,树木随处可见,你告诉老师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很自然地回答是绿色的,我话锋一转说,今天我们要见识见识蓝色的树叶。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马上投来疑惑好奇的目光,开始了新课。而《鹅》、《雨》等课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比较合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这样的课文用让学生戴头饰表演的方式导入较生动。《让我们荡起双桨》、《游击队歌》等课文的学习用录音带伴奏唱着歌曲导入较容易激发激情。总之,开篇一旦有了趣味性就能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及重点   1.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美好感情和伟大的友谊,激发对革命导师的崇敬,懂得真正的友谊建立在共同事业的基础上。   2.从具体的事例中学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作为高年级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对课文的内容及课题含义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感受。因此,上课之初,我没有用过多的语言进行铺垫,而是简明扼要地口述课文内容,直接导入新课。   然后,师生共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运用从《长征》一课中初步学到的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即…  相似文献   

4.
教学《林海》,旨在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兴安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在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采用如下导学设计。一、引言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可采用如下引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一文。在预习时大家知道,这篇  相似文献   

5.
一、导课激趣。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导课方法。如解释课题导入,介绍背景导入、联系旧知导入、渲染气氛导入等等。如《海上日出》一课,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看录像观察日出前后的情景,使学生对学习课文产生兴趣。二、提问激趣。提问要选准时机,我提问时一般选在:①关键内容处,②内容变化处,③文章的题眼,④事物的联系之处……如《草原》中,作者借草原美景抒情,先“高歌一曲”继而“低吟一首”,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把这两个短语颠倒过来会怎样?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较深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评价激趣。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以谜语、故事导入。学生很喜欢猜谜,也愿意听故事,以谜语或故事做“诱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感悟“叶子”和“人”的相似之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时采用谜语导入:老师这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猜,“小时四条腿走路,大时两条幄走路,老时三条腿走路”。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教师要上好成功的一课,必须懂得调控好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得轻松愉快。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达到学伊始趣已生的境界,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教师怎样在课堂中运用趣味导入呢?一、以趣激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运用妙趣横生的诱导语,或交代背景,或描述画面,或阐述道理,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位教师在上《桂林山水歌》一文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她先让学生听了一首歌《我想去桂林》,然后问学生他们现在最想…  相似文献   

8.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由于多数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北京的景物不够了解,因而准确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词语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有二十三年教龄的小学语文老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对上好讲读课有了一些自己的经验。我认为需从四点做起,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自然衔接的过渡语,适合学生的拓展语,激情饱满的总结语。而这四点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是一个优秀教师智慧,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以下是我的建议,希望对年青教师有所帮助。一、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前,教师能精心设计导入语,会是整堂课显得生动,吸引学生。而且是教师自信大增。比如  相似文献   

10.
从“回”字导入江苏卓智贺敬之的《回延安》,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篇课文的导人,我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做到这一点,第一课时,我便从“回”字说起。简介作者贺敬之的生平之后──“课文标题《回延安》是一...  相似文献   

11.
我每教一篇新课文,都要结合学生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一段科学性和趣味性兼顾的导入语,承前启后,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这样不仅渲染了气氛或制造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而且通过导入语设计有益于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连接起来,使学生从单一知识过渡到综合知识,从机械地记忆过渡到理解记忆,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如在教《<呐  相似文献   

12.
<正>一、巧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在课文导入这一环节,借助插图精心设计导入,让课堂教学踏入成功的第一步。学生的学习动机可通过充分挖掘有趣的教学材料和使用各种呈现的方法来增强,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亲切、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我常常充分发挥课文插图吸引学生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下雪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喜欢!"我顺势而导:"想看下雪的景象吗?""想!"对于难见雪景的学生来说,看  相似文献   

13.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教学每一篇新课文,都要精心设计“导入”这一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1.由题及文。教师运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揭示课题,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关注新课。如《金色的鱼钩》这个课题带有强烈的比喻  相似文献   

14.
《颐和园》一课教案设计东北师大附小王显才教学目的:1.通过本文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美,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园林的思想感情。2.通过本文教学,理清作者的参观顺序、学会给课文分段。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颐和园的美....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将新观念、新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思品课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那么,如何使思品课教学充满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精心导课,唤起兴趣每教一节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导入法:如直接导入、经验导入、旧知识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如在教学《我爱我家》这一课时,从介绍某同学一家人的照片说起,让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阶段:开门见山明确训练项目课前,教师可围绕本课(组)重点训练项目,精心设计一两个思考题,在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想一想。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我向学生简介李大针同志、本文作者及题目由来后,提问:这篇课文的作者很注意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课文中有几  相似文献   

17.
一、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言、结语、讲述、点拨、小结等都力争达到明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林海》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言:“《林海》是一篇语言隽永的散文。老舍先生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充满艺术魅力的画面。现在,我们就共同来欣赏课文,看看作家是怎样饱含热情,使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跃然纸上的。”随着这样的导言,学生情趣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8.
正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序幕",是教师为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轨道,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洁有力的教学语言。教师作为课堂的"导演",必须让每一堂课的开场都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类课文比重增加,加之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不高,许多学生对古诗词"敬而远之"。巧妙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更高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发表一些拙见。一、妙用故事,引发兴趣  相似文献   

19.
如何确定课文教学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李茂林课文教学的“关键” ,是课文的文字表层意义与深层思想感情交融的枢纽点。它对课文的教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 ,如何确定课文教学的“关键”呢?对富于情感表达的课文 ,抓情感的聚焦点。情感聚焦的“关键” ,可能是字词 ,也可能是一句话或一段话。如《难忘的一课》中 ,反复出现三次的“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就是全文思想感情的聚焦点。抓好这句话出现时的相关情境的教学 ,就抓住了理解全文的纲要对反映社会人事矛盾为主的课文 ,抓矛盾的聚焦点。如《草船借箭》中 ,诸葛亮与周瑜之间 ,交战的曹吴之间的矛盾 ,都聚焦到“借…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第十册23课《难忘的一课》时,我们抓住“题眼”、“文眼”、“字眼”,引导学生“粗读”、“细读”、“研读”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这节课是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