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作家高洪波递交了一份名为《建议将儿童文学阅读纳入国家小学课程体系》的提案,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提议,但能否保证被编进教材的文学读物不被随意删改,同样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儿童文学?过去不少专家、学者曾给它下过各种定义,并对儿童文学的本质作过种种的阐述。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二十年代,以周作人、胡适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儿童文学就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这种提法在解放后被称为“儿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观而受到了批判。这是对旧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解放后三十多年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儿童文学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但这种说法也被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过于笼统和欠全面。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于是有的同志就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教育工具”,它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种提法近年来又受到另一些同志的批评,认为太狭隘。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又一次否定。蒋风同志说:“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见《儿童文学概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之否定。 事物总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不断发展的。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理论也不例外。但是上述这些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强调“专为”儿童而创作,似乎非如此就不是儿童文学。 其实,把“专为”儿童创作的特点过分强调,反而违反了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学本应是少年儿童的好伙伴,可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这“好伙伴”却遭到了排斥,被一些教师和家长视为“闲书”,认为它只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影响考试分数.应试教育不单使孩子承担了他们本不应当承担的压力,也使孩子失去了他们应该得到的许多美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黑白照片     
这个故事我讲过很多次了。是讲给谁听呢?讲给大人们听。 大人分很多种。喜欢儿童文学,喜欢图画书的;喜欢儿童阅读这件事,喜欢知道孩子应当读什么书的。不管喜欢什么的,反正,他们都喜欢听这个故事。他们有的说:“我就是喜欢听你讲故事!”我一听见别人这么说,结果,睡不着了!  相似文献   

5.
《江西教育》2009,(9):43-43
据邢宇皓在《光明日报》撰文介绍,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在“2009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讨会”上发言说:“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这是儿童阅读推广的一条黄金定律。儿童阅读的首要之义是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爱上图书、爱上阅读。脱离了孩子年龄特征的儿童读物.孩子们看不懂,也没兴趣.反而会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害怕甚至是厌烦的情绪。”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活动贯穿着茅盾的一生,为了考察的方便,我将考察的对象定为茅盾前期(建国以前)的儿童文学评论,试图探讨他前期儿童文学观的开放性视点,并企望求证这种开放性视点的成因。 文学观的最初出发点往往在于对文学目的的认识。儿童文学的目的总是和儿童教育的目的紧密相联的。 茅盾认为,儿童的天性并不是坏的,但应当使他们的天性得到正当的发展,“不使它们发展,就跟引它们到不正当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害于儿童的心智”。因此,茅盾以为儿童文学“不但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并且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不但要能启  相似文献   

7.
点灯的人     
2004年9月,在江苏扬州举行的第一届儿童阅读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研讨会的开幕式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作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致词,他希望关心中小学教育的人,都做一个用儿童文学为孩子的精神发展“点灯的人”。让我们分享他的美文。  相似文献   

8.
“无意思之意思”的儿童文学价值观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者首次将衡量儿童文学价值的标尺从先前的强国智民、救国图存以及教育儿童等功利价值转向了以儿童为本位、只要儿童快乐的非功利价值。周作人认为安徒生的作品《小伊达的花》比其经典作品《丑小鸭》更好,这并不是因为《小伊达的花》“讲花的跳舞会,灌输茫神的思想,实在只因他那非教训的无意思”。“无意思”并非无意义,儿童通过阅读大人看似“无意思”的作品,能够使儿童充满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让他们“愉快的活动,这便是最大的实益”。在周作人看来,“无意思之意思”的作品算是儿童文学的最上乘。  相似文献   

9.
在儿童文学这座缤纷的百花园中,儿童诗以其纯真的情感、丰富的律动、生动的意象、精炼的语言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一首首优秀的儿童诗,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孕育着他们阅读的兴趣,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几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儿童诗的教学,开辟了儿童诗赏读课,开设了儿童诗创作指导课,成立了青青草文学社,在校刊、校报、校园网等阵地开辟“童诗飞扬”栏目,让儿童诗浸润孩子的心田,用诗意熏染孩子的心灵,丰富儿童的语言积淀。一、经典引路,领进诗的大门1.赏读:领略儿童诗的魅力一位位儿童诗人以其独特的童心解读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写下了一首首充…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也需要“减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减负”。我们需要考虑对儿童来说“负担”是什么.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负担是要“减” 的?我们不可能想当然地以为“没有了 家庭作业”、“老师不再占用时间给孩子 补课”就是减负了,我们不应当把接受 教育变成没完没了、无边无际、表面热 闹而实际空虚的玩乐。教育应当促进发 展。而对于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不同阶 段的儿童,“减负”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首先,教育应当使儿童发展,也应 当使儿童欢乐。儿童对学习是有一种渴 望的。他对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对 世界有太多…  相似文献   

11.
儿童小说主要塑造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对成人的表现,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最终都得进入这个世界,因而儿童的发展本质上不可能摆脱成人的文化的影响;成人总是在儿童身上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必不可少地在儿童身上烙下成人的印迹。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儿童文学作家,也无可避免地让思想观念里的自己同化到其文字形象中去。“成人形象”也因了儿童文学而独立形成儿童文学的理论对象,成人文学是没有这一名称的。成人文学只有典型形象、类型形象,而成人形象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一种,与儿童形象相对而言,成人形象随儿童形象而产生”。成人形象在儿童小说中,是一群很尴尬的形象,因为他们既无法家成人文学中的成人那样变化莫测,性格有丰富而深沉的内蕴,也无法像儿童小说中的儿童一样的天真浪漫、幼稚可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着的成熟与天真、严肃与活泼的矛盾统一体,成人文学的形象长廊将他们拒之门外,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也难有他们的立锥之地。究其根源,则是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形象”的缘故。  相似文献   

12.
我遇到过这么一位家长。他的儿子放学不按时回家,和一群孩子爬到学校的大铁门上玩儿。这是很不安全的!于是我逐一找来了他们的父母,讲孩子行为的危险性。其中有一位家长居然惊喜地对我说:“老师,你说什么?我的孩子爬铁门?真的?他敢爬铁门了!真好,真好!”家长的反应让我一头雾水!也就是这位家长的儿子,读到高年级的时候竟然向他的语文教师提出:“我不写作文、不写日记行吗?我可以用图画来代替!”他的语文老师“慷慨”地答应了。后来,这孩子考上了美院。父亲的“另类”,让儿子也很有个性!父亲希望儿子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许爬铁门是孩子…  相似文献   

13.
几个幼儿在一起,你“偷”了他的“小手枪”,他“偷”了你的“小飞机”,这是常见的现象。但是,不少家长和老师却为此大惊小怪,不是把孩子臭骂一气,就是把孩子批评一通,目的是刹刹孩子的“贼性”。其实,这种做法,大多是冤枉了孩子。众所周知,幼儿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萌芽期。因为这时的孩子已经可以以直接的有理由的活动为背景,产生随意的有积极倾向的行为。即他们已经能够根据自己内心的道德判断进行行为的选  相似文献   

14.
许多家长、教师常把好动的孩子误认为患了多动症,有的父母因而忧心忡忡。为了使孩子安静、听话,还随意给他们服药,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么,多动症有哪些主要症状呢: 多动症是一种行为障碍,过去一些学者称它为“轻微脑功能障碍(MBD)”,现在正式名称为“儿童多动症”或“注意缺陷障碍”。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其年龄特征不相称的较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多  相似文献   

15.
儿童自己就是“天生的童话作家”,比喻、拟人在儿童那里不是一种修辞方法,而是他们说话的方式。但是,儿童在进行儿童文学欣赏时,常常处于被动依赖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阅读童话,带着一颗童心,走进童话世界,走进孩子的心里,来引导他们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按照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地让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16.
一、儿童文学可唤回幼儿教师远去的童心当一个幼儿教师试图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时,自己首先要全身心地去体会童心的渴望和审美情趣,准确把握由自然童心到儿童理性思维的发展轨迹,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从直观感受走向理性思维,最后成为自觉的受教育者。怎样利用儿童文学唤回童心呢?首先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走进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一个成年人朗读、品味作品的同时,会触摸到儿童的思想脉搏,深入探索孩子的精神世界,在作品…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说,教育要想取得成效,首先要走近儿童。所谓的走近,即了解儿童,和儿童打成一片,成为儿童的一员。要成为儿童的一员,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我们必须蹲下。蹲下来再看学生流鼻涕,便不会斥之为“不讲卫生”;见了儿童只穿了一天就脏了的衣服,便不会斥之为“邋遢”;遇到课堂上儿童学乌龟爬,也不会斥之为“调皮”、“不守纪律”,因为他们是孩子。我们以为自己成熟了,用一双成熟的眼睛看孩子时,总觉得孩子太天真幼稚。殊不知,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孩子的缺陷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人性之美。我们必须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教…  相似文献   

18.
儿童观的转变与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列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正>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1912—1923年间,这十年也正是我国儿童文学的诞生期.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倡导“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的过程,这也是与我国儿童文学最初的发展历程相一致的.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思想不仅是他文化思想中最重要一翼,还是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上最初一批成果.因而,研究周作入的儿童文学思想,其史学上的意义与理论上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周作人与中国儿童的被发现  相似文献   

20.
泰戈尔是一位诗人,他对儿童的生活有一种纯美的认识,他曾经用一种隽永、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儿童的游戏、生活,儿童对成人的爱、对动物的爱,儿童对自然的倾心,儿童广阔的幻想天地。这是一个没有被功利、贪欲污染的透明的、质朴的世界,是一种明净月夜,悠悠笛声的梦幻般的、能融入人心灵的美。儿童具有与大自然亲和的天赋泰戈尔认为儿童凭借感官的新奇感,可以与大自然直接亲和,这是孩子的第一个天赋。“我们都知道,孩子都喜爱泥土;他们全部的肉体和心灵,如同鲜花一样渴求阳光和空气。他们从不拒绝来自宇宙的要求与他们感官建立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