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大赋的兴盛有其时代原因,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汉赋兴盛,客观上是汉代大一统的强大的封建国家为汉赋提供了描写对象;主观上,则是赋家在继承前代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的独立创造。从创作论角度看,主体是汉大赋兴盛的关键因素,客观因素须通过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代辟邪习俗非常兴盛,形式多样。尤其是大傩活动,在汉代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赋对此记载颇为详细。可以说,在题材表现领域,汉赋深受汉代辟邪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汉代咏物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咏物赋是汉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咏物赋的创作,繁荣兴盛,已臻成熟:咏物题材,空前繁富,大体齐备,自然审美认识逐渐形成;写物图貌,注重排比铺陈,并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虚拟、对比、映衬、烘托等丰富的表现手法,多层次多视角地摹状写物,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通过咏物,又广泛深刻地涉及到社会人生,展示了汉代文士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体现出独有的思想价值。汉代咏物赋的文学功绩和独立地位,应当得到重视与肯定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汉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之文学",并且作为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宫廷雅文学,必然也反映了当时的广大社会万象。汉赋作品中保存了很多关于汉代的人生仪礼、岁时节日及民俗信仰等方面的风俗文化记载,为现在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而且,这些汉赋作品也只有放在当时的风俗文化背景下进行关照,才能深切把握其特质。因此,理清汉赋与汉代风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赋这种文学样式,而且对于我们了解汉代人民的风俗文化,重新认识汉赋在汉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赋是汉代最具审美意蕴的文学样式,它多维度、立体性地展现出大汉帝国的显赫声威,充满了人类文学童年时期的纯真、幻想和瑰丽.一代又一代汉赋作家用生命和心血创造着汉赋的辉煌,书写着个人和时代的双重变奏,异质同构.深厚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强烈的批判意识使汉赋成为一代鸿文.汉赋的审美意蕴表现在:浪漫精神,理性意识,多元、开放和兼容的艺术风格,功利性与审美性的渗透、融合,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主客问答的成熟模式,华丽的语言追求.汉赋审美意蕴是复杂、多元扣开放的,体现了汉赋历久弥新的艺术价值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6.
汉代风俗文化对汉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风俗文化是汉赋题材内容的重要来源;汉赋的喜用铺陈夸张手法、风格闳富奇丽等艺术特点的形成与汉人喜爱奇谈虚语的风气、汉代的神仙信仰、汉人追求完整繁富的审美风尚以及其他种种多姿多彩的风俗事象都有一定关联;汉代文人赋对本时期民间文学有较多借鉴。  相似文献   

7.
汉赋作为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汉都长安,作为汉代强大国力、昂扬奋进民族精神以及汉人宇宙意识和时空观念的载体,为汉赋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发面的强大支持,对汉赋的兴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汉赋和汉代奏议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作者双栖、同时关涉政治和经学、文体互渗的现象,但汉人重奏议而轻赋,这说明汉赋独立的文学审美价值在汉代尚未得到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汉赋批评论     
汉赋作为两汉文学的主潮,它的兴盛引起汉赋批评的随流演化和发展。汉人迷恋赋的创作.同时拉开汉賦批评的序幕.给后人提供了批评模式和理论框架。尽管汉赋的生成是有限的,然而业已生成的汉赋成为生命不会泯灭的审美对象,形成源源不绝的汉赋批评之流。  相似文献   

10.
汉赋作品集中体现了汉代人们对神仙的矛盾心理:既有对神的敬畏与祈求,又有对神仙的贬斥与不恭。同时,一些汉赋作家在失意的时候,也在神仙的世界里追求一种安慰。  相似文献   

11.
汉代之所以为神话传播的黄金时代,其成因有:汉统治者为汉王朝取代秦王朝寻求理论依据.把宗教神学信仰和灾异说视为建立和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汉代小说的生成和发展,为神话传播提供了适当的土壤.神话借助于小说家书在汉代寻找到了新的传播媒介;汉赋的勃兴得力于以神话为文化特征的《楚辞》.反过来.汉赋对神话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择用又促使神话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2.
徐静 《现代语文》2009,(9):18-19
“对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汉代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汉代女性对汉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在汉乐府诗歌中有所反映。这些诗歌对女性形象、女性爱情、女性命运等方面的描写,既折射出汉代特有的文化内涵,又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层面。研究这些现象,对于了解汉代女性和汉代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讽劝”说是伴随汉赋创作实践而产生的理论阐述,从汉赋创作主体、文本特征及阅读接受多个层面,均能窥见汉赋“讽劝”矛盾的形成因由与理论内涵。汉代赋家政治理想与现实追求的背离、赋体特征与儒家审美取向的冲突、创作动机与潜在读者接受效果的违逆,皆促成了汉赋“讽劝”批评观的形成。“讽劝”说体现了汉赋创作实践与批评理论同向度掘进的文学史演变,对理解两汉文论话语的经学转换、早期文学接受审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汉人集中体现于各体类赋文中的审美心态为论题,探求以理性、求全、夸饰为尚的汉赋审美心态,正是生成于汉赋特殊的象类式铺陈的感知表现方式,及汉代赋家居于各种政治道德人格和文化人格之中的审美人格,进而讨论汉赋三体对先秦以来文学表现范式的发扬光大与集成创发,以及随东西汉之分而发生的语体、气性、风格迁流。  相似文献   

15.
汉代经学与文学的观照往往投向共同的对象,可作实证的考辨和类聚的阐述.汉赋继承《诗》之“窈窕”并《诗》、《骚》玉女、宓妃的审美观照,经学的解释则取伦理评价.《诗》、《骚》山水表现俱以个体情感的投射表现审美精神,汉代骚体如之,大赋以之为审美的对象而形成宏阔的铺陈;经学则承仁、智的观念进行比德的说教.经学对虹蜺的解释与道德相系,但《楚辞》却以楚人图腾的关联而视之为美好之象,并延及汉赋的描写.这说明汉代经学视域与文学空间的并存及其相互关联,说明汉代文学得于往代继承和具有审美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汉赋深受汉代诗歌美刺精神的影响,力图承担社会教化的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汉赋创作中总是出现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实际效果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来自于:话语理解的矛盾,文士的地位和心理的矛盾,汉人尚美的思想冲淡和消弱了讽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汉赋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汉代的音乐文化成就。汉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为汉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音乐表现技巧的高超,也刺激了汉赋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和艺术表现技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曹胜高 《天中学刊》2004,19(1):57-59
汉赋集中体现了汉代的美学观念、美学理想。汉赋作者的讽谏观念,统治者的彰显意图以及汉赋本身的娱乐作用都体现了汉赋实用功利的美学目的。这是先秦美学目的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宣帝赋论拉开了汉代赋论序幕,论及了汉赋研究的主要问题,如汉赋的源流、汉赋的讽谏与认识功能、汉赋的语言艺术特征等等,引发了汉人关于汉赋的深入讨论,将汉赋研究导入经学领域,并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年来的汉赋研究。汉宣帝的简短赋论既是对目益繁荣的汉赋创作总结,也是对后世赋创作的理论指导,在汉赋研究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代文学汉赋的繁盛和诗学精神的人性化归复,昭示了汉代文学的非凡成就。经由大一统中央宫廷文学的孕育、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淀及庄骚思想的催发,汉末文人最终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社会舞台,以表现人生、人的个性情感为主旨的文学审美性创作成为时代新风。在文人富于个性情感的文学创作中,汉末文学呈现觉醒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