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初中毕业班设立“把关教师”似乎成了一种“传统”,历任校长都不肯轻易改变。笔者以为,“把关教师”应该立即撤掉。 首先,毕业班设立“把关教师”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以前因为师资的问题,有些老师只能教低年级,到了高年级很难胜任。  相似文献   

2.
我们学校教导处有一位赵老师,是老毕业班班主任、语文教师,他所带的班级在历年的教学质量评比中总是全县第一,而且升入重点中学的人数总是遥遥领先。我刚到实验小学工作时,心中总以为,毕业班教师嘛,就是那么回事,无非是加班加点,题海战术,软缠硬磨,“泡”出点成绩,赵老师也不会例外。但一次随机听课,使我对赵老师有了新的看法。那节课教学内容是第9课《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也曾上过许多次。按常规处理都是上两节课,第一节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新词,第二节课来逐段分析、阅读课文。而赵老师却与众不同。他在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3.
“把关”是应试的产物,短期也不可能消除。但由于其愈演愈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忧虑。诚然,“把关”现象的滋生有其客观现实的一面,其存在似乎也有合理的理由,有些甚至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譬如,社会应试大背景的推动,学校应对升学的强力炮制,学校老师业务水平的差异等。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这种现象的蔓延和异化已经深深地伤及了我们学校和老师的肌骨,长此以往,无论对学校,还是对老师的发展都是不利的。首先是对大多老师的不公平。没有理由,“把关”老师可以长期坐镇毕业班不动。有的老师因为一次毕业班的经历,或一次升学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新学期,我送走了让我心力交瘁的毕业班,回到了四年级。第一堂课,我站在讲台上,看到台下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心情格外愉快。在孩子们期待的目光中,我热情洋溢地讲了第一课。从孩子们微笑的小脸上,我知道他们听懂了。 放学之前,我习惯性地数了一下作业本,数来数去发现少一本。不会吧,第一节课就不交作业?可能数错了,再数一遍。我心里这样想着。 “老师,不用数了,肯定是黄晓成。”“老师,他以前每次作业都是很晚交的,有时还不做呢?”“老师,他  相似文献   

5.
曾经看到首都师大的刘占泉老师给郑逸农老师写的课例点评,谈的是“非指示性教学”的问题。刘老师一语中的,他分析说:自五四运动倡导“科学”、“民主”以来,德先生和赛先生一直是语文教学追随的旗帜。八十余年弹指而过,成绩多,问题也多,教学不“真”不“诚”的矛盾还在困扰着我们。专业技能的演练不“真”,教学态度方面不“诚”,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实”。这段话使我感慨良多。记得上《故乡》时,我最初的设计是以“变化”一词统领课堂,精心对比闰土、杨二嫂和“我”的变化,再由此归纳出主题。但是在听了学生的“元点解读”之后,我发现“变…  相似文献   

6.
忆良师     
40年前,我们升入黄麓师范中师毕业年级。正式上课的头一天,大家最关心的事揭底了:课程表上墙。同学们都挤上去争看哪些老师教我们的课。在“语文”课旁,清清楚楚地注了一个“周”字。好事者得意地大声说“这位周老师是谁?告诉你们,是周良达。他教课,嘿,甩大拇指!”当时一个语文老师只教一班课,毕业班有两个班,周老师有可能教我们班,也有可能教另一个班,现在铁定了我们幸运。出乎意外,又在意中的喜悦从大家脸上掠过。说到这位周老师,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学一级(当时是最高级别)教师,一直教毕业班,据说课教得很好。我们经常在校园见到他,只是无缘…  相似文献   

7.
李震 《山东教育》2005,(13):51-52
上思品课难.上好毕业班的思品课更难,毕业班的学生有个性,加之面临升学。情绪波动大。不少老师怕走进六年级思品课堂,因为课上有的看课外书,有的说话,有的做小动作.有的……纪律一团糟,为此.有些班级索性把它改为别的课。我却不然.我的第一堂六年级思品课别出心裁。上课铃一响,我就夹着一叠纸走进教室,互相致礼后.我就宣布:“下面我们进行一次测试。”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培训后,我在毕业班做了实验,学生的创造力令我这一多年“把关”并沾沾自喜于上课能精彩讲演的“老教师”目瞪口呆,我开始感到多年“讲演”的罪过。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说我的老朋友肃甄调到某中学教高中毕业班数学。前几天,我到该校办事,顺便向接待我的同志打听:“你知道教高中毕业班数学的老师有位叫肃甄的吗?”接待同志回答说:“我校高中毕业班有甲、乙、丙、丁四个班级,每个班级有一位老师因年老退休,最近新调来了四位老师。正巧新调来的四位老师的姓和原来的四位老师的姓一样,但没有任何一个班级的现任老师与前任老师是同姓的。甲班现任老师刚出去,他与乙班前任老师同姓。丙班现任老师王老师与陈明的前任同姓。顶替前任老师棠老师的是文英,文英与丁班的前任老师同姓。今天除葆苓外,其余三位老师…  相似文献   

10.
教师节前,我又收到刘明寄来的贺卡。这一纸祝福,传来了学生对老师深厚的情意,也把我带到一段难忘的经历里。   那年,我又一次接高三毕业班语文课。开学初,前任语文教师王老师在给我介绍该班情况时,特别提到刘明,说:“这个学生素质很好,是学习尖子,别看是理科班学生,还特喜欢语文。”这就引起我对刘明的注意。可是不久,我发现刘明并不像王老师介绍的那样。他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潦草凌乱,几次测验成绩大不如前。通过谈话,我才知道了其中的缘故。原来,刘明初中时的一个同窗好友不久前意外去世了,他为此痛不欲生。他对我说:…  相似文献   

11.
刘占泉老师,37岁,原为北京景山学校语文教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材教法教研室讲师。刘老师1975年于北京东城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母校——北京景山学校教书。1978年在“文革”后首批择优录取的高中班任课,开始了他的语文教改生涯。在此期间,他与舒鸿锦老师合作撰写了论文《以作文为中心安排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收入《耕耘揽胜》一书),又与他人合作完成或独立完成和发表论文、教案等20余篇。 1980年,《人民教育》刊载了一篇专访,题为《努力攀登吧,青年教师——记景山学校刘占泉》,详细介绍了刘老师自学成才的经历和从事教改的情况;他教的  相似文献   

12.
“六·一”庆祝会上,校长公布三好学生名单,当我听到“王友军”这个名字时,一个淘气、顽皮的小男孩的形象便浮现在我眼前。 事情还得从一年前王友军刚上学前班说起。那时的王友军淘气、顽皮是出了名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他离开座位乱窜;上音乐课,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学一首新歌”,歌名还没说完,他就说“这首歌我会唱”;老师提问,他手也不举就大声说“我知道”;课  相似文献   

13.
冰的温度     
上高中时,我是出了名的“自由人”,上数学课我可以做语文练习,上语文课我能背英语单词,甚至随着老师的提问和男生一起起哄引人发笑也是常事。因为我成绩好,连班主任对我的“特立独行”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除了滋生我的自信,也助长了我自由散漫、目无一切的性格。高二下学期,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因为去省里进修,学校临时决定由毕业班的老冰代课,班里的同学听到这个消息都叫苦不迭。老冰真名解冰,说起他可是无人不知,不仅是因为他的脸上一年四季难得见到阳光,不仅是因为他所带毕业班的语文成绩每年在市里都是名列前茅,更因…  相似文献   

14.
“重兵把关”本是军事上的一句用语,意思是说临战迎敌之时,选派精兵良将把守各要道隘口,以拒敌于门外,战而胜之。现在“重兵把关”一词也被引用到学校中来了。比如有的中学为了突击迎接高考,在春节后新学期,把全校教学上的骨干教师都集中到毕业班,或是毕业班中的几个“尖子班”。应该指出,希望有更多的  相似文献   

15.
我的办公室在学校的二楼,楼下水杉的树叶染绿了我的窗口,每到下午,高大的教学楼和老杉树就会在操场投下长长的身影,这里成为学校最清爽的地域,一年四季都是孩子们的游乐场,更是学校科学小组活动的天堂。学校教科学课的张老师是我的师范同学。可是小城同学聚会的时候,常常忘记他。即使记起来通知到,他十有八九也不会到场。因为每天二十四小时对于张老师来说显然是太少了。他没有工夫饮酒叙旧,打牌唱歌,科学的园地里有太多的谜吸引着他和孩子们。在学校他是唯一不给语文数学让课的“副”科老师,连毕业班的学生都十分乐意地跟随着他侍花弄草、…  相似文献   

16.
朱国忠 《师道》2009,(12):14-17
今年夏天,我读到苏州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薛元荣、许金龙二位老师提供的一个案例:2006年,薛老师接手一个新的毕业班。这个班比他原来带的班“实力”强多了。不少学生上进心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但教这么一群“英才”,薛老师快乐不起来,  相似文献   

17.
我听了华应龙老师讲“圆的认识”一课。他的课前准备“借橡皮”一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8.
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的“单位复习”一课,本节课是朱老师为了实践他的教学理念(“有的事情你不教他长大是会知道的,有的事情你不教也许他一辈子也不懂”;“数学就是一种模型,更要强调数学结构”;“结构要沟通,类型也要沟通”,这三句话是朱老师在课后向听课教师指出自己在本节课中所渗透的教学思想)而设计的一堂复习课。  相似文献   

19.
宋老师并不是我的老师,她只是我前去听课的那所小学的一位老师。我听的那节课不是公开课、研讨课,也不是评优课、示范课,只是一节平平常常的课。宋老师上课时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发言踊跃。可是有一个男孩子始终不举手,当宋老师微笑着问谁来把词语读一遍时,许多孩子的手都高高地举着,可她就点了那个没举手的男孩子:“你来试一试!”男孩子读得还可以,只是把“冲锋陷阵”的“陷”(xiàn)读成了“xiài”。宋老师表扬了他读得流利,也指出了他的错误。宋老师没有就此放过,又请他的同桌  相似文献   

20.
欠课风波     
井绪军 《山东教育》2010,(12):21-21
“老师!”课刚上完,我还没有走下讲台,胖胖的凯奇就举着手,边喊着边朝我急步走来。我微笑着看着他,以为他要问我问题。“老师.上个星期您使用了一节微机课.什么时候还啊?”“上个星期?”我一时有点发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