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它通过在意识中重建记忆中的美好时光,向世人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呼吁人们用记忆对抗时间,用孤独来对抗狂欢等等,对人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追忆似水年华》是普鲁斯特的创新之作,它的结构和传统小说不同,只有回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人物塑造上,普鲁斯特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人物的不同映象来刻画人物复杂和丰富多彩的性格,由读者自己通过自始至终的各种印象来形成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这使得《追忆似水年华》中人物的心理、性格都具有开放性。从结构与人物的描写可以分析出《追忆似水年华》“道法自然”的写作特征。  相似文献   

3.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以创新著称的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 ,普鲁斯特突破了传统的小说理论 ,尤其在人物塑造方面 ,运用印象迭加的方法 ,在情节流动中来塑造人物 ,用幽默这一艺术技巧冲淡在时间中流逝的人给读者带来的忧伤。这种全新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 ,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 ,为现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了典范 ,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4.
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布鲁斯特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对世界文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普鲁斯特使用普通的笔记本,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并在笔记本手稿上不断进行添加和修改。作家在笔记本右面断断续续地写着原稿,之后又在笔记本左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水意象入手,分析普鲁斯特的思想和贯穿整部小说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6.
"有我之境"的政治课,要求教师架通学科知识与生命经验之间的桥梁,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课程意义与价值。受普鲁斯特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启发,本课以教师的人生履历为主线,以"追忆我的似水年华"为副标题,设计了"生如夏花""死若秋叶""走向永恒"三个生命乐章。将教师自己的人生故事穿插在三个乐章之中,引导学生探问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普鲁斯特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以其高超的想象力和表达力,成为小说世界的奇观,此部小说大量应用"叠印修辞",创造了小说作品中奇妙生动的非线性表达的叙事景象。  相似文献   

8.
<正>据报载,有人在微博上发起"说说你死活读不下的作品"的调查,有3000多人参加,结果《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等名列前10名。这并不奇怪。经典与当代读者是有隔膜的。有些经典需要导读,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才能进入阅读状态。比如《追忆似水年华》七大卷,主要是作者内心生活的记录,很零散,  相似文献   

9.
<匹克威克外传>作为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体现了狄更斯的主要的写作艺术特色.该文从介绍流浪汉小说的概念及特点入手,分析了<匹克威克外传>与流浪汉小说的联系,着重透视了<匹克威克外传>在叙述结构,人物形象和叙述视角等三个方面对流浪汉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莫颖 《广西教育》2013,(39):119-120,138
分析陌生化语言的发展和特点,以波特的《被背弃的老祖母》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例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阐述英美文学作品叙事结构的陌生化结构,探讨叙事视角的陌生化特点对小说结构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