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正> 江西自古人文荟萃,但论者往往从东晋陶渊明,径直跳到北宋晏殊、欧阳修,于唐代则一笔带过;或有论及,又多为赣北赣中之士。钟绍京和綦毋潜是盛唐赣南人士,二位虽然已湮久不闻,但在当时,一个在政界,一个在文坛,都是确确实实轰动过一时的全国知名人土。他们在江西历史上写下了两个第一的记录。 一、长江以南的人在全国性政权中的第一个宰相 叶维恭先生称张九龄是“长江以南的人在全国性政权中的第一个宰相”,叶先生或许是着眼于政绩和知名度而言。但从职位上看,这“第一个”并非韶州(今广东韶关)的张九龄,而是虔州(今江西赣州)的钟绍京,钟拜相的时间比张九龄要早二十四年。 钟绍京是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的十世孙,其先人因避候景之乱流落化外,占籍赣县,使钟绍京得以成为唐时的“虔州赣  相似文献   

2.
消长大势及其背景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江西人物最早出现于汉代。可见隋唐以前,江西文明还不怎么开通,蒙昧之中人物寥寥,徐孺子和陶渊明是沉沉夜空里的两颗明星,为江西士风树立了标帜。进入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已是如日中天,文明炽盛,人才大备。江西大地却仍然一派熹微,王勃所颂扬的“人杰地灵”为时尚早。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有两人:钟绍京和郑谷。钟  相似文献   

3.
正唐人写本《灵飞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小楷名作,全名《灵飞六甲经》,是一卷道家的经书,主要阐述存思之法。该帖书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无书者名款,旧传为钟绍京所书。现《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为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每页20.8cm×8.9cm,共9页。《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历来受到书法家的青睐,是最佳的小楷临摹范本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记得那是一九八六年的一天,我在朋友的引见下,拜访了获得一九八五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的殷农先生。欣赏了殷农先生的钢笔书法作品,聆听了殷农先生的学书经历,我既敬佩殷农先生漂亮的钢笔书法作品,更为殷农先生追求书法艺术的执著精神所折服,从此我便走上了追求书法艺术的道路。在殷农先生的指点下,我楷书临习了王羲之的《黄庭经》、钟绍京的《灵飞经》,行书临习了《圣教序》《蜀素帖》,日夕观读,细  相似文献   

5.
一路走去     
携一身久坐斗室的疲惫,他,走了出去,从喧嚣的城市,朝着黄昏中的原野走了出去,仿佛一只快乐的小鸟逃出牢笼。空气,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就像雨水洗过,洗过的森林。春泥散发出迷人的体味。植物吐纳出可人的馨香。农家屋顶炊烟袅袅,像一个扭着腰肢走秀的模特。田间小路,劳作一天归家的形影匆匆。屋檐下,夜归的燕子展翅,划出丽影。一路走去,风景,越来越美。一幅偌大的画卷,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画卷,徐徐,在他面前,打开,展开,铺开。他,是幸运的,他破卷而入。美丽的风景让他疲惫渐消。脚步轻快,他踏歌而去。  相似文献   

6.
乡村哲学     
<正>在偏远的乡下,随便的一块地里,拔起一根葱,或者挖出一棵荠菜,不用洗,简单收拾一下,就可放在嘴里生吃掉。是的,上面什么也没有。除了一些干透的雨渍,一些风的印痕,一些阳光的温度,最多,有一只不合时宜的虫子。但,都是香的。雨渍是香的,风是香的,阳光是香的,虫子的不合时宜也是香的。那是一种干净的香。偏远的乡村,靠天吃饭,坏的东西是进不来的。包括,那些坏掉了的良心。有一个人跋山涉水,在村子里,终于找到了要找的人。他来赎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说了不该说的  相似文献   

7.
饮料人生     
饮料与人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少年多喜欢喝汽水。它甜,变化多。少年不知愁滋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独尝到甜味。世界在他眼中,犹如味道各异的汽水,缤纷多彩。进入青春期,他工作了,恋爱了。这时,他的口味,已由汽水转向了咖啡,亦苦亦甜,也香也涩,有一种成熟的刺激感,符合他复杂多变的心境。  相似文献   

8.
烟雨田园情     
九月未央,烟雨薄凉兮,淡若素。白色裙摆,随风叠叠飞,轻如燕。雨声清脆,荡起漪漪画,冷若丝。阳光田园,麦苗漫漫舞,飘如烟。九月,初秋的麦田以生机勃勃的姿态迎接着雨的挥洒,酝酿着一场自然与自然的邂逅。历经一夜,潮湿的水珠已然藏匿于每一处。秋季的干燥仿佛从未存在一般。静待温暖归来。秋水薄凉,伊人藏于流水间。  相似文献   

9.
心中的2100     
2100年,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繁荣昌盛,没有任何天灾人祸。当然,此时最具魅力的还是先进的科技。大街上人流如潮,大家手拿千奇百怪的小玩意,瞧着,听着,说着。是什么呢?找人一问,才知是手机。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梯形,菱形……形状各异,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手机  相似文献   

10.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短歌行》是诗,还是歌?回答自然是双重肯定的。是诗,也是歌,是歌行体的诗歌。这种回答似乎循环解释,又像绕口的文字游戏,但似乎也不能完全用无以做答故以滑头充塞来置评。因为至少它还示意有另外一种解读,说明了歌行是诗体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庆历同年党”事件是宋仁宗庆历初的宰相吕夷简为排击政敌宋庠等人而精心策划的一起“莫须有”的朋党事件。吕夷简利用了宋庠等人密切的同年关系及仁宗对朋党行为的忌讳心理,将宋庠与几位同年的私交关系指为朋比结党,从而以同年结党的名义将他们逐出朝廷。  相似文献   

13.
从《二年律令》看汉初丞相与御史大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家一直认为汉初丞相位尊权重,有很强的独立性,然而通过《二年律令》,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初相权并不完全独立,御史大夫比丞相承担更多的日常政务,对丞相进行监督与牵制,这是封建官制不断加强皇权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张浚与洛学     
张浚在南宋高、孝两朝出将入相,对宋代学术起着重要作用。他在南宋初与赵鼎并相,推崇洛学,引擢洛学之士,造就“小元祜”政局,为洛学的复兴吹响了号角;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元祜未必全是、熙丰未必全非,倡行孝悌之说,打压洛学,使洛学的发展受到抑制。秦桧专政后,张浚被贬斥,在困顿谪居期间,张浚终信洛学,著书立说,继承弘扬洛学,并引导其子张轼追随洛学。张浚对洛学的推崇使他在孝宗朝再受重用,流誉于后世,甚至掩盖其过失。  相似文献   

15.
吴潜为南宋名臣,关心国事,节用爱民;为人豪迈,不附权要。屡次上奏,表达对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军事策略及用人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措施,因而在理宗后期曾两度为相。但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君臣、臣相间复杂的关系与争斗,吴潜的一些建议并未实施,或是实施而效果不大。他罢相的原因主要是同僚的排挤、台谏的攻击及自身的性格等。  相似文献   

16.
论秦汉相权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相权之变迁,从形式上看,是一个由丞相独相制到内朝尚书和外朝三公分权再到丞相独相制的循环,但实质上,却有一个由集中到分数,由外朝到内朝,向皇权靠拢的过程,这种变化,除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专制制度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皇权和相权冲突的原因以外,还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统治指导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岑参自诩"相门子",对功名富贵的执著追求与生俱来,君主至上思想是这种追求的精神实质。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岑参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某种积极的进取心态或者悲观的怨望情绪,凸显岑参人生理想与定位的鲜明特点。这样的特点制约和左右了岑参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浙江秀水朱氏出了状元宰相朱国祚和文坛宗师朱彝尊,具有官宦世家及文化世族的双重性质。朱氏家族崛起、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历史,与明际之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谢方叔,南宋末大臣,威州(今四川理县东北)人。嘉定十六年进士。那时,正是大宋国日渐衰微,亡国的征兆已日渐显现出来。谢方叔就是在这样的大背影下走上了历史舞台。1251年,宋理宗授予谢方叔"知枢密院事兼参政知事"辅佐赵昀掌管军事机密、边防事务,与宰相同议朝政。接着宋理宗拜谢方叔为左宰相,同时授予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一职,担起了负责大宋军国大事的重任。谢方叔上任后一方面关心庶民百姓,另一方面不断与宦官、内侍作斗争,但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以自己坎坷的一生陪伴南宋王朝走完了最艰难困苦的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