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因谏(jian)阻宪宗皇帝奉迎佛骨,被贬至广东潮州。潮州当时还是蛮荒之地,有一天,他坐在书房批阅公文,得知各地灾情频发,心中焦急而又无能为力,不禁心生辞官之意,于是信手写下半副对联:  相似文献   

2.
韩愈祭鳄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事,由刑部诗郎而吸为潮州刺史。贬潮不久,因闻“恶溪”常有鳄鱼为患,危害民畜,便写下有名的《鳄鱼文》,在恶溪边家鳄。对于祭鳄结果,剧目唐书·韩愈传》有:“祝之夕,有暴风雷起于浙中。数日,水尽涸,(鳄鱼)徙于旧浙西六十里。”的记载。对于这一段文字的真实程度,我们现在一看即知。而韩愈之后的历代史书也记载了鳄鱼继续为患潮州的史实。刘润在《岭南录异》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韩愈祭鳄后29年,李德裕贬官潮州,途经鳄鱼滩时,舟船坏,所带图书、古玩、图画,沉于水中,途命船…  相似文献   

3.
闲来无事,翻读历史故事之书。见书中“祭鳄”与“戮鳄”这个饶有兴味的故事,确实能给人有益的启迪。 故事说,韩愈任潮州刺史时,韩江中常有鳄鱼伤人害畜,百姓因此惶恐不安,刺史韩愈决心为民除害。他的办法是发挥他文字功底深厚的特长,写了篇《祭鳄鱼文》,文中历数鳄鱼之罪状,大书皇帝“神圣通牒”,令其限期远道,不要再伤人害畜。如果“冥顽不灵”则诛戮!其文义正词严。然而遗憾的是,韩江中的鳄鱼并未被韩愈之文吓跑,也不怕皇帝“神圣通牒”,依然出来伤人害畜。  相似文献   

4.
《祝福》开头有关鲁镇的典型环境描写,是以鲁四老爷的书房为重心的.而书房描写的点睛之笔,则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半副对联。书房里的其他摆设都是这半副对联的陪衬和注脚。这半副对联出自朱熹《四书集注》对《论语·季氏》中关于孔子嘱其弟子学诗、习礼一节的注释:“事理通达,而  相似文献   

5.
韩愈生母考     
韩愈的生母是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人沈钦韩说:“案祭文(《祭郑夫人文》)言父卒而不及其母,盖所出微,终丧己嫁,故鞠于兄舍”。胡适进一步发挥了沈钦韩的这一观点,说:“沈说虽无可据,于情理盖亦可通,退之或出于婢妾,伊产后即他适,故退之自叙不道之耳”。然而,陈寅恪则持相反的看法,说:“据白氏《长庆集》三十三《追赠韩愈等二十九人亡母郡国太夫人制》,有‘归于华族,生此哲人’等语,当即指退之生母。且恐非稗妾改嫁,似沈、胡先生说皆无确证。”各是其是,相持不下。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韩愈在潮州的驱鳄举措和《鳄鱼文》向来有不同的看法。其实 ,驱鳄举措顺理成章 ,宁信其有 ,不信其无 ;《鳄鱼文》的用意不是警告藩镇 ,也没有“尊王攘夷”的寓意 ,而是驱鳄时的临场祭文  相似文献   

7.
韩愈以儒学思想修身治国,除了在治国政要上辟佛抑老外,并不一概排斥其他学派思想,对百氏杂家有可取者,不但予以肯定,且兼收并蓄。他的《读(鹖冠子)》一文,较全面评说了《鹖冠子》一书的思想。从黄老道家鹖冠子,《博选》之“四稽“五至”及《学问》之“九道”“礼乐仁义忠信”等方面出发,解读韩愈论鹖冠子及其学说,探讨退之肯定鹖冠子的原因及他对别派学说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的《狱中联欢》一课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编者在文中对联语作了这样的解说:“大家心里明白: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仔细推敲,这种解说似觉不足,它有可能会误导读者,忽略对联的组句技巧。这副对联用  相似文献   

9.
一副残联曲尽其妙新疆李百昌之于博大精深的《祝福》,这篇小文只取其一个侧面,一个不大不小的侧面“鲁四老爷”;而且,也并不求“鲁四老爷”之全备,只图去其皮还其真而已。权且以还留挂于“四叔”书房的半副对联作为“入话”罢:“……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  相似文献   

10.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被列为“唐  相似文献   

11.
《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至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妹文》是袁枚表现兄妹之间深挚情感的一篇祭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感情等方面都有着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高四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是谁写的呢?这副对联是明代著名学者解缙的创作。解缙是有三亿七千万字的巨著《永乐大典》的总编。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被誉为神童。上面那副对联是他同一位自视甚高的秀才要找他联对一比高下的戏作。这位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中出现了半副对联,颇耐人寻味。他是这样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据查,原句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朱在《论语》中《季氏篇》“陈  相似文献   

14.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讲:“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孟浩然学问远不如韩愈,诗却做得比韩愈好,原因是他作诗不单单是靠学力,而是重在妙悟。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有时单凭学力也难提升教学境界,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禅悟就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韩愈修辞技术好,故其诗未容忽视。中国文字特别在韵文中乃表现两种风致:夷犹、锤炼。夷犹表现最好的是《楚辞》,特别是《九歌》;散文则《左传》、《庄子》。锤炼要做到“坚而难易”,应如匠人之锤铁;锤字易死于句下,故应注意“结响凝而不死”。若夷犹是云,则锤炼是山,云变化无常,山则不可动摇。老杜最能得此。字之锤炼可有两种长处:一有力坚实,二圆润。韩愈诗用字坚实不及杜,圆润不及孟,但稳。韩云:“六字常语一字难”,每字不轻轻放过。退之诗能锤炼,故其诗字法、句法及客观描写好。如《山石》,“荦确”二字,好。二字对韩愈最合适,韩是阳刚、是壮美;若用“嶙峋”,是阴柔,是幽美。“星垂”可代表老杜,“山石荦确”可代表退之。音节好,散文可以成诗,老杜能之。学老壮者多不知此,仅韩文公能知之,“黄昏”、“芭蕉”二句皆散文而成诗者。中国文学史上有演变无革命,有之者,则韩退之在唐之倡古文为有意识者。  相似文献   

16.
对联与人生     
李老师教语文,业余时间喜欢舞文弄墨,不过其人性子急,没耐性,所以对宏篇巨制绝少问津,而对精短文学式样──对联却大钟其情。可以说李老师几副对联真实地记录了他近20年的生活历程,当然,记录得十分“潦草”。在刚参加工作那年的除夕,李老师的单身宿舍门上贴着这样一幅对联:教文选教语基教书不易育桃李有栋梁育人更难横批:知难而进“文选”和“语基”分别是他所教的两门课程《文选和写作》和《语文基础知识》的简称,一看便知,联中虽有沧桑之感,但纯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横批四个字将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青年教师…  相似文献   

17.
韩愈在潮州事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是在唐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因上《谏迎佛骨表》,触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广东潮州当刺史的。此时韩愈年巳五十二岁,官至刑部侍郎,在这样的晚年,贬到当时被认为是“远恶之滨”“蛮夷之地”的潮州,对韩愈来说,当是一个不幸的遭遇。正如他在去潮州路上写给韩湘的诗中所说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饱尝了宦海浮沉的忧患。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芦苇、竹笋为喻讽刺哪些本无真才实学却又喜好夸夸其谈的人。这副对联出自明朝永乐初年,任翰林大学士,曾主持编写《永乐大典》的解缙之笔。下面再介绍几副他的对联:  相似文献   

19.
《新唐书》有一段记述,说韩愈祭鳄,鳄鱼于是“西徙六十里”。对这段话,有人竟说“这段神话编造得实在不高明,查潮州西向六十里应是揭阳县榕城镇,两地自古无任何水道相通,西徙六十里简直是胡诌。”(庄义青《关于韩愈驱鳄与治潮》)我以为这种谴责其实是作者对韩江历史演变缺乏了解的表现。从史料和古河道残迹表明,距今  相似文献   

20.
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与北宋宰相陈尧佐,因潮州治理鳄鱼患而各作一篇文章。韩愈著《鳄鱼文》,陈尧佐著《戮鳄鱼文》。这两篇文章在写作背景、体裁、题材、结构、写作手法、影响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本文拟从这六个方面一一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