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海艳 《考试周刊》2012,(80):195-195
目前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是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出现的,造成立法层级低,内容不统一,适用的条件不同,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因此,有必要将见义勇为纳入法律的框架体系之中。在见义勇为的立法中至少应当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见义勇为者是否应给予报酬这一问题的思考,分析了见义勇为的法律界定、构成要件,对见义勇为立法方面进行了法理分析,并比较我国目前法律中有关见义勇为的相关规定,对见义勇为的专门立法提出了一些构想。主张通过专门立法保护好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使之在义举之后不会有后顾之忧,以很好的鼓励见义勇为,弘扬正义,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见义勇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其行为人应具和非义务性、正义性、直接面临本人遭受重大损害的危险和实施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抢险救灾的行为的法律特征。当前,对见义勇为的社会控制应在充分发挥道德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对见义勇为的法律控制。在坚持对见义勇为人民保护为先,保护见义勇为的责任应由国家和社会承担、正确处理见义勇为不当造成侵权(或者防卫过当)、区分特定主体的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原则基础上,从立法理由、立法形式、框架设计方面加强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并未对见义勇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就法律层面而言,见义勇为是指无作为义务的自然人,为了非己利益,而对正在发生的危险实施积极救助行为。法律应当对见义勇为的属性予以区分。见义勇为者为他人权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私法行为;见义勇为者为国家、集体利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公法行为。由是观之,见义勇为兼具公法与私法的双重属性。结合中国国情,见义勇为立法当定位于社会优抚,此乃其法律制度建构与完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并未对见义勇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就法律层面而言。见义勇为是指无作为义务的自然人,为了非己利益,而对正在发生的危险实施积极救助行为。法律应当对见义勇为的属性予以区分。见义勇为者为他人权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私法行为;见义勇为者为国家、集体利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公法行为。由是观之,见义勇为兼具公法与私法的双重属性。结合中国国情,见义勇为立法当定位于社会优抚,此乃其法律制度建构与完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浅谈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见义勇为的界定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此呼吁社会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从而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见义勇为事迹层出不穷,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好评。然而,目前我国对见义勇为者的法律保护与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认定标准不统一、免责认定不完善、民事救济方式存有争议、认定程序复杂、救济时滞过长等问题,致使许多见义勇为者面临"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境遇,严重挫伤了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为此,本文分析了相关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域外立法经验,提出了统一立法、明确见义勇为的认定标准、完善责任认定制度与民事救济方式等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见义勇为保障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作为切入口,提出了见义勇为的概念,分析了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并提出见义勇为行为存在着复杂的法律关系,远非一种法律关系所能概括,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保障应定位于社会保障法范畴,由国家对见义勇为行为人负补偿责任,然后由国家向有关行为人追偿。  相似文献   

9.
国家安全法的立法模式呈现"原始型"(即分散式立法)向"混合型Ⅰ"(即分散式+专门式立法)再向"混合型Ⅱ"(即分散式+专门式+综合式立法)发展的趋势,法律体系则由"宪法相关条文+专门性立法+散布于各法律中的相关规定"三层次结构逐渐发展成为"宪法相关条文+国家安全基本法+专门性立法+散布于各法律中的相关规定"的四层次体系性结构。我国的国家安全法正是在此模式与体系发展下完成其初步构建的,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有:法治原则、人权保障原则、国家利益原则、政党主治原则、协调发展与统筹全面原则、多元治理原则、奖惩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互信互利与平等协作原则等。  相似文献   

10.
见义勇为及人身损害救济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道德和法律结合上阐述见义勇为的基本理论(见义勇为的性质、价值、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针对现行法对见义勇为救济模式存在的严重局限和司法不统一现象,提出了建立“救危抢险”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及其主要内容,全方位地研究解决见义勇为的人身损害救济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但在司法实践中,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一律视为无效,不利于体现《合同法》的立法目的,也与法律解释的原理及精神不一致。通过对法律规范和法律解释的分析,并借鉴德国、日本的立法实践,对《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见义勇为行为适用法律之辨析与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救济 ,现行法存在着严重局限和司法不统一现象 ;在对适用法律辨析和对现行法进行检讨的基础上 ,作者阐述不能适用“奥康递刀”规则的理由 ;提出了救危抢险法律制度的立法新议 ,作为建立见义勇为行为制度的矫正机制。  相似文献   

13.
高校法律地位问题是解决实践中"学生诉学校"案件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并未对高校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阐述,学界中有关高校法律地位的"事业单位"说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说也未能全面反映高校的法律性质及特点,这成为实践中高等教育行政诉讼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公务法人"的法律地位是高校正确的法律定位,要确立高校"公务法人"地位,可从立法、明确行政权范围、制定管理相对人救济保障制度及建立司法审查制度等四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见义勇为保障与促进立法的性质,认为其当属公法无疑。文章以比较的方法,从调整范围、规范宗旨、法律性质以及成立要件等角度具体分析了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制度的联系与区别。文章还就见义勇为的若干具体问题展开了研究,并且介绍了国外相关的立法动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然而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不仅没有专门性单行法律、法规,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也只有些零散规定,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是一项空白。本文主要根据法国土壤污染现状分析了法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度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倡导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规定缺乏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及时、全面、有效救济,出现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社会问题,这与现行法律制度对见义勇为行为保护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因此当务之急是构建我国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行政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经济特区法规的效力等级问题,相关立法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导致了理论上的争议和司法实践的困境。根据法制统一原则的要求,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立法,经济特区法规的效力等级应当低于作为中央立法的法律和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  相似文献   

18.
见义勇为的认定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各地先后立法对见义勇为者予以保护,但见义勇为者仍面临艰难处境,为此仍须完善并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社会保障。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是对见义勇为者予以社会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各种合法利益实施全面的社会保障。这不仅有利于弘扬良好社会公德,也是社会主义法制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期网上流传的校长"撑腰体"备受追捧,短短几日转载数万次,对此评论褒贬不一,透过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见义勇为这一行为的反思,是不是传承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善念,也需要有人来撑腰,是不是仅仅靠撑腰就能解决实质性问题,需不需要通过法律体系给予保护,要不要加强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性质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无法准确定性,使得在处理案件时经常发生类似案件不同处理的矛盾局面.鉴于见义勇为行为对维护社会正义,弘扬道德观念的重要意义,从明确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保护见义勇为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理论的合理性,得出与具体案件相结合来分析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性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