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法门龙象辈出、拥有皇权扶持、经济社会发展是明末佛教复兴的前提条件;全国大兴佛寺建设、著疏勘经盛行、佛教诸宗复兴、居士佛教兴起是明末佛教复兴的主要表现;其根本原因和内在助力则是佛教丛林积弊的整顿与革除。为了革除积弊和振济颓纲,明末的佛教丛林兴起了"扶律辅教"的戒律复兴思潮。其中以云栖袾宏、蕅益智旭为丛林尊宿中的弘戒代表;以汉月法藏、永觉元贤、无异无来为禅林宗师中的倡戒代表。  相似文献   

2.
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积重难返,一方面佛教僧团内部修持不力,持戒混滥;另一方面国家设教未尽善,政令反复无常。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积重难返,一方面佛教僧团内部修持不力,持戒混滥;另一方面国家设教未尽善,政令反复无常。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用"寺庙"来泛指佛教寺院,罕对"寺""庙"二者进行辨异。笔者此文重在考察寺、庙的本义和历史变迁,并指出"寺""庙"的结合是外来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见证,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塔是佛教早期的崇拜形式。其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佛塔和塔庙窟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二在佛教及佛教石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佛教产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明末湖北黄州麻城县士绅居士梅之焕为个案,探讨士绅的宗教信仰与儒家思想、社会生活的关系,窥探具有浓重儒家思想的士绅如何参禅,及其在佛教影响下如何参与地方社会、具有怎样的精神生活.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讲述梅之焕与僧人的交往以及建寺修庙等事佛活动;分析他参禅事佛的出发点——“济人利物”,即他找到了儒释的这一契合点;并论述在佛教观念的影响下,梅之焕积极参与地方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构建独特的心灵空间.作为士绅和佛教居士的双重身份,梅之焕既葆有士绅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又流露出其参禅的特性,提高了其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庙产既遇到了外界强有力的冲击又遭到其自身肆无忌惮的挥霍.内外夹击的庙产风波加重了僧伽的危机意识,促使他们从治标(强调庙产为佛教界所公有和积极呼吁政府切实保护)和治本(统制庙产、将庙产积极用于建设各项佛教事业及提高僧伽整体素质)两个层面来理清长期以来庙产的混乱局面.其标本兼治的举措既可保证庙产的合理利用,又可为佛教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是解决庙产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以后庙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明末的佛教丛林戒律废弛,寺僧修持不力,僧团窳败日深,丛林积弊重重.明代中后期的宗教政策更随着帝王的个人倾向而代有变更,表现出一朝被废、一朝复兴的特点,以致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诸多问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唐代佛教兴盛.大量寺庙因此兴建有山就有庙,有庙必有钟,许多诗人陶醉在山水之间.忘情于寺庙之内.于是描写“钟声”的诗歌也就大量出现.形成了一类“咏钟诗”。  相似文献   

10.
试论末法思想与北凉佛教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论末法思想与北凉佛教及其影响殷光明末法思想是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我国,随着佛教的传人,末法思想也就相继而传播,几乎贯穿于我国整个佛教史。尤其是一次灭佛事件之后往往就有一次末法思潮的出现,对当时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成为一些佛教思...  相似文献   

11.
南岳衡山的宗教寺庙建筑数目十分惊人。大体上可以把它们分为四大类型:原始宗教的祠庙、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以及南岳寺庙建筑的次生形式——书院和牌坊。南岳寺庙建筑是随着佛道二教的传入南岳而兴起的,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唐代是rr4:盛时期,清代则达到了巅峰。南岳寺庙建筑的格局是以半山亭为等腰线、以登祝融峰山路为中轴线而形成的。建制典型、规格高贵、选址幽深、分布广阔、造型各异、石墙铁瓦、佛道同寺、寺庙园林是南岳寺庙建筑的鲜明特点和独有个性。  相似文献   

12.
贵阳黔灵山是驰名西南的佛教名山 ,它的开发得助于赤松和尚。赤松乃清初贵州临济禅宗高僧 ,自幼入黔 ,弱冠出家 ,悟西来意 ,得临济法 ,开发黔灵山 ,创建弘福寺 ,大建道场 ,阐扬禅宗 ,与地方宰官、文人名士交相往还 ,共参“教外别传”之旨 ,遂使黔灵山佛教传响海内 ,弘福寺成为贵州乃至西南的著名十方丛林。又续佛慧命 ,上接天童 ,下开黔灵 ,使弘福寺临济法脉代代相传 ,历经十余代而至民国末年 ,这在贵州佛教史上可谓独具独色 ,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3.
淮安清口惠济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初为碧霞元君行祠,后逐渐演变成为天妃祠庙。官方和民间赋予了天妃神御灾捍患、护佑漕运等功能,实现了其由海神向河神的转化。因惠济祠所处清口为治河、行运关键之所在,故在清代备受统治者的崇敬和重视。在对惠济祠内所祀天妃进行敕赐和褒封的同时,康熙、乾隆皇帝还曾多次亲临祠下,虔诚致祭。清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清朝统治者崇祀惠济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苏州西园寺在明末清初确立了律宗的性质,后在清康熙时期又引入了禅宗的传统,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遭遇兵燹,晚清重建后恢复了律宗道场地位。西园寺坚守戒脉传承和道风建设突出律宗特色,重视文化积累,积极开展僧众教育和佛学研究,体现了人间佛教的理念,摸索出了一套在现代社会弘扬佛教优秀文化,安顿人心,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古代日本佛教寺院势力的上升是以政治地位的提高为前提条件,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并且两者相辅相成,随着佛教的影响而扩大,伴随着庄园制的发展而高涨的。本文着重探讨日本寺院经济在大化革新后到平安时期内发展、壮大的原由。  相似文献   

16.
总体而言,传统社会少林寺与官府关系融洽,唐代与明代尤甚。这促进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发展。而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灭佛,清代少林寺与官府若即若离,则影响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发展。少林寺与封建王朝时亲时疏,但亲密期远远长于疏远期。二者关系亲密时,少林寺与少林武术会加速发展;反之,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则渐趋衰微。少林寺与封建王朝关系的亲疏是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盛衰的晴雨表,也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7.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明清以来一个流行最广的说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或少林寺的创建者印度僧人跋陀.大量的历史资料显示,达摩、跋陀只是佛学高僧,并非武术高手;而佛学大师、少林寺第二代掌门人、著名的武术高手稠禅法师才是少林寺最早出现的武僧和少林禅武合一第一人.稠禅在进入少林寺之前,一直生活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的寺院,在那里禅武双修,练就了一身功夫;主持少林寺后,他倡导禅武结合,从而对少林武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武术的渊源与佛学是不同的,少林武术不是“舶来品”,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的,是中华武术在宗教界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泉州的宗教包括本土的道教、民间信仰和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他们共同并存,和谐共处。通过清源山碑铭,阐述泉州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睦共处,共修纯阳洞。僧俗共修寺院,儒释道三教徒共游柴泽洞,反映三教合一,和谐相处;龟山寺民间信仰的祖先崇拜共祀,书院、祠堂的共修,说明民间信仰与儒教、儒教与佛教关系密切等。  相似文献   

19.
《龙华志》民国曹永安钞本是研究上海龙华寺史和上海佛教史的重要材料,《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之十五《上海寺庙旧志八种》中的整理本为读者提供了不少方便,但在校勘、标点、整理体例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今各为校正。  相似文献   

20.
晋江龙山寺是上百座台湾龙山寺的祖庙,其建筑屋顶形制严格,造型巧夺天工,题材丰富,装饰色彩艳丽,具有宗教、政治与民风民俗等多元文化内涵,体现了建筑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民俗所形成的装饰艺术。龙山寺屋顶装饰因屋脊位置与功能的需要所体现的装饰特征,其题材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闽南佛教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趋于世俗化的表现,折射出闽南寺庙屋顶宏伟大气、韵味别致的审美文化特征,对当代社会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