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关于产教结合问题的研究.可以大概梳理为对产业与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产教结合模式研究、产教结合制度与机制研究三个主要方面。(1)产教适应性研究。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表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规律决定教育规律。教育结构不取决于教育自身.而取决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教育规律一定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要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阶段性的布局服务。(2)产教结合模式研究。在国际上.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各国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办学模式。产教结合模式的多样化存在.  相似文献   

2.
《现代技能开发》2012,(9):44-44
国内外关于产教结合问题的研究.可以大概梳理为对产业与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产教结合模式研究、产教结合制度与机制研究三个主要方面。(1)产教适应性研究。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表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规律决定教育规律。教育结构不取决于教育自身.而取决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教育规律一定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要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阶段性的布局服务。(2)产教结合模式研究。在国际上.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各国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办学模式。产教结合模式的多样化存在.  相似文献   

3.
产教结合的分析与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产教结合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在高职教育中的必然性、客观性、重要性,从而广泛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一、产教结合的途径产教结合的内容广泛,途径多样,几乎贯穿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课程方案、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教学评估的全程。在充分发挥产教结合的作用方面,笔者认为,建立“双元”结构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十分必要。所谓“双元”结构是指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院教育专家;二是企业技术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本身就具有产教结合的特质,从而能够将教育和企业的不同要…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的发展走产教结合之路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主要特征,在实施过程中,需全面正确理解产教结合,正视在产教结合方面遇到的问题,积极拓宽产教结合的渠道,以产教结合统领教学各环节,建立一支适应产教结合需要的师资队伍,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高职人才。  相似文献   

5.
产教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目前校企双方在合作中普遍存在脱节的现象,合作层次不高,缺乏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尝试从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参与合作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出发,进行高职教育产教结合外部保障机制和内部合作机制的构建,以促进高职教育产教结合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谈高职教育中的产教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产教结合是解决高职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要达到产教结合,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实现多赢目标,应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7.
谈高职教育产教结合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颜绍梅 《教育与职业》2006,(14):110-112
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已被证明是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举措。本文指出了我国高职教育产教结合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促进高职教育产教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教产结合与校企合作既是建立新型高职教育体系的需要,又是健全教育机制的需要。职业教育在推进教产结合与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法律法规不完善、文化差异和机制缺失等障碍。从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文化融合,建立统筹规划的事务机构与质量评价和保障系统,运用"一体化"教师培养体系等方面出发,构建职业教育教产结合与校企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一方良药,也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理想选择。本文结合我院实际对如何建立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年的办学实践中,从实施产教结合工作的关键--寻找各方利益平衡点出发,紧紧抓住产教结合工作突破口--优势互补,大胆探索和实践结构多元、内容多维、成效多赢的产教结合模式(简称"三多"模式),吸引了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并形成了良性运行局面.产教结合全方位地促进了各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密切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产教合作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办好高职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中产教合作具有共荣、共赢、共培三方面的特性,实施高职教育产教合作应结合各地、各校实际,探索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旋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变,标志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工作世界"向"产业世界"的深化与升级,凸显和确立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与类型特色。当前,产教融合模式的改革正在经历由模式框架体系建构的外延发展向模式内部功能提升的内涵发展转变,即由"形式符号"向"内容符号"转变。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基于质量时代、智能化时代和量子时代的叠加影响,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质量变革"、"技术变革"和"思维变革"。其中,质量变革是质量时代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标识,技术变革是智能时代产教融合转型升级的内在诉求,思维变革是量子时代产教融合模式改革实践创新的关键。基于此,文章从探索产教融合新理论、推动产教融合思维变革、开展产教融合重点领域改革等三个方面提出以思维变革引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改革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从东海县职业教育中心水晶雕刻专业办学实例说明"产教结合"具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认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应以"产教结合"策略通过实践探索发挥政府、学校、行业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产教结合新机制和办学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国平 《高教论坛》2005,(1):150-154
本文阐述了实行产教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的六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5.
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她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性质、任务决定了职业中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我们认为教是前提,产是基础,只有重教才能保证教学的中心位置,同时只有重产,才能使教落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六年来,我校在专业部的建设发展中,坚持走产教结合之路,促进了干部、教师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过去学校的校办产业都是少数人脱离教学办。现在产教结合则是部里全体人员都参与,并且同自己的考核、收人挂钩。什么"文不…  相似文献   

16.
实行产教结合体现高职特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教师参与会计师事务所实训,可从"双师"素质养成、教学计划修订、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改革、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几方面体现出实行产教结合的优势,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高职院校以产教融合为主线,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来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应该以多种方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使高职教育与产业充分发挥各自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功能,共同推动社会再生产协调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重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发展,走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道路."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不仅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应立足"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实际,全面分析因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给学生思想上带来的困惑,从"校企资源融合、教育时空融合、党政管理融合"入手,实施"全员参与、全过程教育、全方位保障",来提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学结合思政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产教结合是学院"一体两翼"发展框架中的主要特色,它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也符合学院办学目标的要求。介绍了浙江公路技师学院多年来在产教结合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产教结合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产教结合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我院为突出高职特点,在高职教育产教结合中,采用了四种方法。 一、现场实训法 生产现场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生产现场的教学资源,按照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采用现场实训法,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高职学生的校外实训、生产实习都可采用这种方法。现场实训法就是将实训内容先分成若干个模块,接着对各独立模块依次进行实训和质量检测,然后用某种方式集合模块,并对模块集合体进行综合实训和质量检测。由此可见,现场实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