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无论是故事内容的选取、故事情节的设置、主题思想的提练,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象征手法的运用,都获得了读者的推崇。这部小说以女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觉醒为主线,大胆、深入地探索了女性的内心世界。《觉醒》不单单具有好的内容,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值得人们一读。  相似文献   

2.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艾德娜不满足于无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希望摆脱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枷锁,从最初的压抑和困惑走向最终的觉醒和反抗。艾德娜的觉醒过程经历了性意识觉醒、爱情观觉醒、人生观觉醒和彻底觉醒四个阶段,艾德娜痛苦的心路历程和觉醒过程,是女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3.
美国经典女作家凯特·肖邦(1850—1904)的代表作《觉醒》一般被视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部分学者认为,女主人公爱德娜对婚姻的叛逆体现了女性的觉醒。从儒家婚姻观视角审视爱德娜,实情并非如此。她的行为与儒家婚姻观背道而驰,最终婚姻破裂,殒身大海;而拉蒂诺尔夫人与凯特·肖邦本人与儒家婚姻观相契合,因此婚姻幸福,值得效仿。本研究旨在对现代女性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成为贤妻良母、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中篇小说《觉醒》的主人公埃德娜从被动接受传统女性角色到主动与社会传统作斗争的转变,可以发现及物性系统不但能够有效勾勒出人物的转变过程,还能具体说明人物的心理、行为变化。对及物性系统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解读作品的文学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李颖娟 《文教资料》2009,(25):20-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十七年"红色文学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旨在以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女主人公艾得娜和林道静为切入点,从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他者化和相同的生态意象两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从而找出中美两国女性解放道路上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6.
薛娇 《考试周刊》2015,(1):21-2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及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社会地位及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作品刚问世,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重视这部小说。20世纪60年代,《觉醒》被奉为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8.
熊琳芳 《文教资料》2008,(15):21-23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在其代表作<觉醒>中多次对黑色与白色进行了鲜明的描绘和对比,本文对此加以剖析,揭示其深层的用意是表现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火花.从肖邦貌似平常的叙述中挖掘出种族问题其实是她作品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 1850—1904)的小说《觉醒》(1899)被誉为女性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觉醒》的结尾部分,女主人公艾德娜以投身大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艾德娜自杀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学评论界一直充满着争议。有的批评家认为这是一种对命运消极的妥协,有的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无论对小说的结局有着怎样不同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一个小时的故事》、《黄色壁纸》由美国女性作家肖邦和吉尔曼写于十九世纪末,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的生活现状和她们所处的地位。两篇小说的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女主人公面对婚姻生活中的束缚,女性意识如何觉醒的过程。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终觉醒了的她们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付出了生命、疯癫的代价。两部作品也体现了女性作家们对其所处的社会束缚女性的社会习俗、传统道德的不满和控诉。现今解读肖邦和吉尔曼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意象在小说《觉醒》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特·肖邦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女作家,她的代表作《觉醒》是美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品。目前对《觉醒》的研究主要采用女性批评和精神分析法,但较少关注文中的自然意象。本文通过研究作品中对花、太阳、月亮等几种自然意象的描写及对主人公产生的作用来揭示自然意象对于主人公觉醒所产生的作用,同时挖掘它们对于故事衔接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艾德娜不满足于无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希望摆脱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枷锁,从最初的压抑和困惑走向最终的觉醒和反抗.艾德娜的觉醒过程经历了性意识觉醒、爱情观觉醒、人生观觉醒和彻底觉醒四个阶段,艾德娜痛苦的心路历程和觉醒过程,是女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西方两部女性觉醒题材代表作《莎菲日记》和《觉醒》。一方面,两部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觉醒过程中展现出相同的模式,是进步与倒退、解放与孤立的并存。女性回归本真的向往受到男权社会的束缚,自我解放的过程也意味着自我孤立。另一方面,两部作品深入探讨了女性觉醒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对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体现出中西方女性觉醒题材作品的共性和不同。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凯特·肖邦发表于十九世纪末的小说《觉醒》备受女权批评家的重视和好评,关于主人公埃德纳许多评论家几乎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她在短短的几个月中经历了至少三次觉醒,最终以自杀保全了自己的独立人格。然而,小说中的许多细节表明,埃德纳的觉醒过程其实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她向男权思想的抗争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而她的自杀实际上是彻底的迷失而不是真正的觉醒。作家其实是让所有女性以此为戒,努力进取,不断完善自己,实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15.
《觉醒》是19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品,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典型作品。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对这本小说从多种角度进行了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对肖邦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自然主义理论的四个方面生物本能、悲观基调、性格和环境和客观现实性论述了小说《觉醒》体现了自然主义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凯特·肖邦在其著作《觉醒》中通过主人公艾琳娜的觉醒全过程的描述来展现作者对女性的身份、婚姻、家庭与自由等方面的思考。艾琳娜觉醒的意义在于她对自我的寻求。为了更好地理解"觉醒"的意义,本文从她觉醒的三个阶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阮静 《海外英语》2012,(14):186-187
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是当时女权思潮的一个重要著作,凯特·肖邦在小说中塑造了三个男性的形象,作者肖邦对他们都持否定态度。纵向看,他们体现了个体的成长历程,横向看,这三个男性代表了不同的人格结构。心理分析的方法将作为分析手段,考察小说中美国男性的三重性。  相似文献   

18.
冯国苹 《文教资料》2007,(35):44-46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最后一部力作,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冷遇。从此,这部小说及其作者就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遭人唾弃,直到几十年后的20世纪中叶,这部文学瑰宝才重现光彩。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对后来女性文学的发展和女权运动具有推动作用,是女性文学的先驱。第一,小说及其作者的沉浮;二,小说的进步意义;三,女性文学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饥饿的女儿》和《杀夫》是当代女性主义作品的重要代表,虹影和李昂这两位女性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关照海峡两岸社会底层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恶劣的生存状态,勾勒出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女性文学和探索现代女性的独立生存之路提供了优秀素材。本文主要通过社会环境的压迫、男性中心文化的解构、女性意识的觉醒三方面,挖掘两部作品中造成女性生存困境的缘由,透视作品中女性绝望背后觉醒的意识并探求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岳聪聪 《考试周刊》2012,(88):19-20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埃德娜是一位具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寻求自我的女性。作为一位女性,埃德娜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求主体意识及独立个性,与当时不平等的文化与社会道德抗争。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运用其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探讨了在三重人格即自我、本我、超我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埃德娜经历的从觉醒到死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尽管如此.埃德娜的死亡不能简单地视为对传统准则对抗的失败,而应被看做埃德娜的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