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沈从文的“乡下人”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以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为描写对象的作家,沈从文有着很深的"乡下人"情结,是苗汉血统的出身注定了他"乡下人"的特定身份,而青年从军的生活经历又使湘西成为这个"乡下人"写作的沃土,尤其是城市与乡村的观照,使得沈从文一生都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乡下人"身份.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乡下人”角色认知,是作家的一种理性认识,表现了作家对自我内在精神的把握与需求。“乡下人”在他这里代表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命,是与都市文明异化的人性相抗衡的力量。而他的“乡下人”角色认知,使他对于笔端的城市女性形象,流露出了不同于他倾注于湘西女子难以言说的温爱之情,对城市庸俗女性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对都市新女性则赋予了真诚的赞美,并以此作为作家寄托湘西心灵之梦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3.
湘西世界培养了沈从文自由本真的写作气质,也是作家的精神世界与希腊小庙。他抱着这种朴素的"乡下人"心态来到城市,以寻求读书人、知识分子的信仰,并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对"乡下人"与"知识人"双重身份的认同,既积淀了沈从文多样的文体写作,也让读者发现作家的身份转换。沈从文作品中的乡土与都市题材平分秋色,透过早期都市边缘人的书写,能够窥探到一批"五四"知识分子在从乡间走向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  相似文献   

4.
《水云》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是个特殊的存在,对于研究沈从文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水云》中传达的沈从文对人生的看法、自我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解读沈从文其他作品的钥匙。文章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水云》,展示关键符号的魅力,解读沈从文的别样世界。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把沈从文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6.
老船夫是沈从文笔下所塑造的"乡下人"的典型之一,他阅尽人事、饱经风霜、淳朴宽厚、认真执著。在他身上体现了沈从文对农人、士兵的那份爱,也反映了沈从文这个自称"乡下人"的作家对人生的态度,寄寓他深深的"乡下人"情结。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但他最终走向死亡,我们应从中读出作品背后作者深层次的文化忧虑与悲怆,以及对新生代人物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政治思想,显示了他在"乡下人"与自由主义者双重身份中的复杂处境.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沈从文强调文学之于政治的独立地位,追求民主反对独裁,倾向改良反对战争,倡导"专家治国"的方案,这与胡适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着广泛的一致;另一方面,他提出的以文学为根本重造政治、"用抽象原则替代武力"、"美育重造政治"等重要观点,则是以实现终极合理的人性为根本目的,而不是以政治本身为基准的.这一思路已经逾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由主义的意义范畴,显示了作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对政治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在他的作品里,毫不掩饰他对“乡下人”的称颂,对“城里人”的厌恶。本文考察了沈从文创作指向和艺术实践,解读他的“乡下人”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开始的女性文学和宏大话语的革命性、政治性、阶级性相伴相生,女性作家开始追求做一个人、后来是女人(强调和男人不同),这和女性身份被悬置的历史延续性有关,铁凝对自我的认同受历史的影响经历了一个由遮蔽到敞开的过程,相应在作品中表现了女性追求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所造成的自身分裂,这一问题无论是对于女性作家还是女性来说都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对自己在都市中的定位从自卑的“乡下人”转变为自傲的“乡下人”,在这一变化中,他以“乡下人”的文化定位和湘西世界为救赎对象,完成都市创伤的治愈。在治愈都市创伤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沈从文的创作以诉说“双重苦闷”表达置身都市的隔膜与痛苦,以对都市的尖锐批判和湘西的无限怀念来对抗他的自卑心理。但是他对于都市的批判却因其创伤体验缺乏理性,对于湘西世界的怀念也存在因记忆的选择和重组而过度美化湘西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经验”亟待于我们的认识和新的理论阐释。现代文学“经验”是在两个彼此交集的方向上获取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思的转换和诗的错位,二者间的复杂关系主导了这些“经验”的生成。文章以鲁迅、沈从文和汪曾祺三人为例,对现代文学经验的复杂性进一步做出具体阐释。将中国现代作家的“经验”呈现出来,与其说是一种“启示”,毋宁说是对本土话语的尊重。  相似文献   

12.
陈思和在他的当代文学研究中引入的"潜在写作"的概念,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凸现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和异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以胡风为代表的七月派作家群、反右派前后的作家群落以及文革时期的年轻一代的潜在写作,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延续着中国新文学的传统,使得我们看到了时代共鸣主题之外的精神空间和不朽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边城》取材于湘西农村 ,小说中的人物纯朴、自然 ,没有半点对社会人生的愤恨 ,即使有怨 ,也是怨而不怒。这就使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在同时代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沈从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 ,将美融于自然之中 ,使人“见美然后悟丑”。作品在人物表现、风俗介绍、语言表达等方面 ,都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他通过其一系列代表性作品,建构了其独具特色的伦理观,这种伦理观的基本内容是:以生命神性作为道德的本质,将宽容的爱作为伦理调节的根本规范,将和谐视为人生的最终意义和最高目的。沈从文的伦理观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不能够与时俱进的不足,因而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湖南是我国现代乡土小说的重镇,在我国乡土小说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十分优秀的作家作品,也产生过在世界有影响的大师.彭家煌、沈从文等就是杰出的代表,他们的作品有着深厚的湖湘文化的传统,体现一种敢为人先,忠诚爱国,吃得苦霸得蛮的作风和浓郁的人文关怀之情,作品有的真实生动,有的想象奇特诡谲,但都有着浓郁的民风民俗和地方色彩,使湖南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一种连绵不断、多姿多彩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边城》和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同类题材的作品,都重现了文学追寻的主题。两位作家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各自故乡的自然美与人性美,也分别完美地再现了中日两国的"道"与"禅"的民族根性。  相似文献   

17.
满族作家老舍的民族归属意识并非像沈从文和张承志等少数民族作家一样,始终自觉彰显,而是以解放前后为界,经历了由潜抑到彰显的转变历程。老舍一生都有着始终如一的满族归属意识,但在解放前一直处于一种压抑状态。直到解放后才开始彰显自己的民族归属意识。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D.H.劳伦斯与中国作家沈从文都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乡土作品"。稍事比较,不难看出劳伦斯与沈从文有着截然不同的乡土情怀:劳伦斯以犀利的笔调贬斥家乡习气之庸俗;沈从文以溢美之言赞颂故里民风之淳朴。然而,这种迥然不同的乡土情怀背后,却深藏着两位作家对生命本真回归作为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悬疑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意境式结尾和对话式结尾。其美学价值极高,具有空灵美、意境美和神秘美。沈从文博取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尾方式,不仅类型多、富于变化,而且独具特色、别具魅力。在结尾艺术上,他可以和鲁迅、莫泊桑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相媲美;而在结尾之美上,则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20.
杨云  袁英 《海外英语》2012,(11):202-203
Shen Congwen and Thomas Hardy are both known for their regional novels,Hardy for his "Wessex" novels,and Shen Congwen for his "World of Xiangxi" .Both writers display a sense of transcendence and wandering in their female characters.Both Xiao Xiao in Shen Congwen’ s Xiao Xiao and Eustacia in Hardy’ s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ranscend the traditions and customs of their times,and experience a consequent wandering.But the ways of the two writers in presenting their heroines is quite different.While Xiao Xiao was mentally active but did nothing except follow the traditional system,Eustacia’ s thought was followed by her own words and 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