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荐书     
<正>书名:《三体》作者:刘慈欣刘慈欣说:"对未来的好奇和想象、对宇宙的敬畏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原心理。只不过有些人的好奇被漫长的生活磨掉了,而我一直保留了下来。"《三体》的幻想源于经典物理学中的三体问题,刘慈欣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事实,用大胆的想象和严谨的推断,在三体星系的行星中构建了一个外星文明形态,展现了人类与外星入侵文明的斗争。刘慈欣的作品宏伟大气、想象绚丽,既注重极端空灵与厚重现实的结合,又讲求科学  相似文献   

2.
热点图书     
本期推荐:《第三次拯救未来世界》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刘慈欣出版时间:2016年1月定价:22元【阿奔的话】2015年8月23日,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长篇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雨果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刘慈欣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包括《第三次拯救未来世界》等五部作品,既有精彩的科幻文学,又有专业的科学知识解读。书中选取的篇目,均为刘慈欣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上)》2014,(15):159-159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畅销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三体》《黑暗森林》《歹巴神永生》的英文版将于年底在美国出版发行。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已与国际知名的托尔公司完成了《三体》英语版全球出版合同的全部签署程序。《三体》三部曲是刘慈欣的首部长篇系列小说,被称为是一部想象中的未来史诗,作品以恢弘大气的笔触描述了地球文明以外的“三体文明”。该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相似文献   

4.
新书架     
《当代学生》2016,(Z1):21
《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刘慈欣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书中选取的篇目,均为刘慈欣的经典作品,其中多篇小说曾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代表了作者的创作水平,很多作品中能看到后来《三体》的影子。而书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或猜想,则由理论物理专家李淼加以通俗易懂的精彩解读,我们或许能够从中更  相似文献   

5.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高举崇高旗帜,使崇高摆脱政治意识形态束缚,重返美学范畴。宇宙、科技与人是刘慈欣建构崇高美学的三大基石,三者以死亡焦虑为纽带,具有复杂耦合关系。从文本出发,聚焦刘慈欣的科幻创作观,汲取伯克、康德、马克思等思想家的理论资源,揭示刘氏崇高美学的多维特征与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
科幻小说是一种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者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翻译在科幻小说的传播中起了重要的沟通作用.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能够成功走向世界,其背后的译者功不可没.《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中篇小说作品.该文采用Head of Zeus公司出版的《流浪地球》的英译本,从词汇、句子、段落三个层面着眼,探究译者如何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方式,实现译文的忠实.  相似文献   

7.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涉及多种灾难,如科技灾难、自然灾难、战争灾难。这些灾难在刘慈欣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刘慈欣的科幻灾难书写沿袭了中国文学书写灾难的情感倾向,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幻灾难书写。刘慈欣执着于灾难书写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河南地域文化中灾难历史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三是刘慈欣的个人灾难经历。  相似文献   

8.
刘慈欣与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慈欣为当今中国科幻文学带来了古典主义气息。但刘慈欣的古典主义,与西方科幻小说黄金时代、苏联科幻乌托邦科幻小说风格都有不同。在强化叙事速度、强化父子关系、强化科技美感几个方面,刘慈欣的小说革新了古典主义的各个侧面,形成中国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的新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科幻小说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力,对人类社会、对科技发展进行反思的平台。近年来,以刘慈欣、郝景芳等科幻作家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在海外逐步获得科幻界的认同。刘慈欣和郝景芳分别获得了科幻界"雨果奖",他们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出版发行。为了使情节更生动,同时让科幻小说中的描写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中国本土科幻小说都会带有一定比例的文化负载词。如何将这些文化负载词译入目标语,使之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接受,是科幻译者在翻译中面临的难题。但是,国内对科幻小说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非常少见,而且多集中于研究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本文将以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目的论作为指导,在其观照下尝试探讨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中的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刘慈欣,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其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的横空出世,第一次将中国科幻带入了世界科幻文学的殿堂,让世界驻足于刘慈欣笔下宏伟辽阔的星际,流连往返于"三体"和当下两个世界,聚焦于文明背后的种种危机,惊叹于中国科幻作家奇特的想象力.通过全面梳理刘慈欣文学创作观念,以求找出刘慈欣文学观与文学实践的独到之处,以进一步引发中国科幻界对作家身份的认知以及对科幻文学归途与指向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正>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了2015届雨果奖,这在不少科幻文学家以及评论家看来,将使得一个世纪前就已在中国诞生的科幻文学进入加速发展期。但刘慈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科幻文学还在发展阶段。向更多的人传递科学知识,希望人们更多地关注科学技术,这会是我目前的作品相对永恒的一个主题。我认为,中国需要第二次文化启蒙,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思维,中国还远远没有到反思科学技术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中国,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学理逻辑,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逻辑、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其中,话语逻辑主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概念、范畴、术语及其宣传和普及问题;历史逻辑主要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发展逻辑则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产生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蕴含着理论自信产生的基本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学理逻辑研究,正是通过这三个逻辑的维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科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素结构与理论体系,并在探究社会未来发展规律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8月23日,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这个奖项是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素有"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刘慈欣此次获奖,也标志着亚洲终于有作家获此殊荣。消息传到国内,各大媒体几乎沸腾了,书店里的《三体》马上被抢购一空。面对悄然兴起的科幻阅读热,我们不仅要问,我们为什么读科幻?事实上,科幻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幻想,对科技的反思。从凡尔纳的大  相似文献   

14.
刘羽 《高中生》2015,(1):19
刘慈欣,中国作家富豪榜当红作家,当代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作有《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和"地球往事三部曲"(《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及《三体Ⅲ:死神永生》)等。1985年,刘慈欣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电工程系毕业后,一直在山西娘子关发电厂工作。"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在刘慈欣看来,他就是一名工程师,每天朝九晚五,下班后回家给家人做饭。在科幻小说读者的眼中,刘慈欣是"神一般的人物",是他们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第3期《人民文学》以特选形式刊发了刘慈欣的四篇科幻小说,轰动当时的文坛。在《人民文学》卷首语中,编者称,"发表刘慈欣的作品并非心血来潮,早在30多年前,《人民文学》已经发表过《珊瑚岛上的死光》,并因此开启了新时期文学中的科幻潮流。时隔30年,主流文学再次把目光对准科幻作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虽然有区别,但刘慈欣小说中那种绚烂的、带有很强原创性的想象力,满足了文学标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末日—救赎"是一组永恒的科幻母题,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小说和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描绘了一幅幅末日灾难的宏大图景,书写了人类在宇宙灾变时刻的绝地抗争和道德救赎。两位科幻作家用深沉的理性遥想人类未来可能发生的宇宙灾难,并构想拯救人类文明的有效途径,发人深省。宇宙末日的来临或将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传统道德体系,如何在道德和生存之间作出抉择,刘慈欣和王晋康有不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从科学原理上讲,自然科学揭示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本质。化学揭示质量交换规律,物理学揭示能量交换规律,各专门科学皆以化学和物理学为基础而揭示专门物质形式的质量、能量交换规律,它们共同揭示了自然的交换本质。从科学应用上讲,自然科学揭示物质交换规律,意义就是为了选择,就是人类的选择能力。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创造性选择中的生存和进化,真实地反映着物质的交换规律和物性选择的法则,反映着大自然的交换运动本质。从科学发展支持人类进化的历史讲,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选择能力,真正代表着人类的前途和未来。科技应用中的任何负面效应,都是一定可以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中解决的,"科学悲观主义"缺乏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围绕“李约瑟难题”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解读,揭示了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一些原因.这些研究成果启发我们,科学教育的改革要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科学史教育的内容能够十富学生哲学思想,发展其自然观、培养其科学思维与创新思想,并改变传统科学教育方式,提高科学教育水平,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应当在形态学、价值学、发生学等方法与角度的立体观照下,沿着现象描述→规律整合→学理反思这样一个基本路径来展开,才能取得较好的学术效果。文章梳理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十个主要现象;从机制、进程、价值、格局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的基本规律,并对未来文学批评的建构与发展作了反思与前瞻。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最早创造性地发现了"异托邦"空间,并创立了"异质空间"理论,将其不断深化,他认为,与"乌托邦"一样,"异托邦"的异质文化空间可能是想象的真实场所亦或是非场所,可能是真实的亦或是是被想象和体验到的,因为空间本身就是"被观看的,被想象的和被直接体验的"①。王德威教授在《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一稿中认为:科幻文学属于"异托邦",对刘慈欣的《三体》赞赏有加,他把这个1900万年之后宇宙毁灭的故事总结为"是用一个未来完成式的说法来投射已经发生的事情。"②《三体》这部科幻小说在异托邦的叙事空间中,还加入了乌托邦、恶托邦的质素,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作者刘慈欣对传统幻想小说的一种超越,即用异托邦的空间叙事手法处理人和宇宙的关系,使其超越了简单的善恶、进化等传统想象,不仅提供了多种可能存在的空间,而且在探讨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研究现实等方面提出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