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在宋玉传播的文学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采用的文体,即隶属于笔记小说的涉宋玉小说,我们称之为涉宋玉笔记故事。文章对清代涉宋玉笔记故事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分析的结论是:1.笔记故事以其通俗的表述和短小风趣的形式,与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推动了宋玉及其作品在民间的流传与影响,在清代宋玉传播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笔记故事虽然具有主观批评无意识的共性,但是从客观上反映的批评内容看,其所表现的批评倾向与清代的宋玉批评思潮基本一致,即对于宋玉其人其作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文选》编者的文学思想及其文体设立与选篇标准、《文选》的编排体例和收录特点,分析了《文选》对宋玉及其作品的批评与评价,我们的结论是,《文选》认为:1.宋玉是赋体文学特别是散体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2.《文选》著录的宋玉作品可谓周秦至梁初期间文学作品中的“清华”;3.《文选》重评宋玉,欣赏宋玉作品的理论基础是主张“文质彬彬”而又并偏重于“翰藻”的新文学理念。总之,《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提升了宋玉的文学地位,传播了宋玉作品,扩大了宋玉的影响,对于宋玉批评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史料记载来看,宋玉主要生活于楚襄王和楚考烈王时期,他一生的重要活动在楚都北迁至淮河流域的河南淮阳和安徽寿县两地,其创作的黄金时期也在楚都北迁之后。这些作品在襄王死后,经过宋玉或宋玉的弟子、后学们重新整理并在作品前面加上"序言",才变成今天的面貌。魏晋南北朝时期传世的《宋玉集》是一部汇集宋玉所有作品的文集,这本集子也是梁人萧统《文选》和唐代无名氏《古文苑》所采宋玉作品的来源。在《宋玉集》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误入其他非宋玉的作品,最终形成今天17篇署名宋玉作品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关于宋玉文赋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宋玉的作品出发,结合宋玉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其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我们认为可将宋玉作品的主旨概括为“娱君说”,即宋玉作品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娱悦君主。宋玉赋作多体现出诙谐幽默的娱乐性与游戏性,以娱乐君主为创作动机成为宋玉赋作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5.
北宋文献资料保存有一些关涉宋玉的文化名流的文学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反映了北宋文化名流阶层的宋玉接受倾向,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北宋文化名流阶层的宋玉接受承继了表现为两极走势的唐代文学思潮中宋玉批评的思想倾向,但与唐代不同的是对宋玉及其作品的肯定意识在北宋不仅是主流意识,而且表现出更强的强势。  相似文献   

6.
晚唐出现了以宋玉为题材的文人作品。历史的宋玉在这些作品中虽大多能本于宋玉原形,但也有部分作品对宋玉进行了文学的夸张、虚构,甚或异化,在这类创作中宋玉被艺术地加工为直言敢谏的宋玉、多情风流的宋玉、道家化了的宋玉,这种形象的塑造也与忠于原形的创作一样,表现出对宋玉充分肯定的创作倾向,共同反映了晚唐文人欣赏或颂美宋玉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7.
据《御制诗集》,乾隆有涉宋玉诗二十余首。这些诗或表现对宋玉才华及《九辩》的欣赏,或表现对宋玉讽谏及《风赋》的肯定,或表现对屈宋文学地位的推崇,或表现对宋玉辞赋典故的运用,不仅客观而且公允地评价了宋玉及其作品,从而对清代宋玉批评产生了积极而有益的重要影响,是研究有清一代宋玉批评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个案。  相似文献   

8.
在元曲使用的宋玉典故的语义语用分析中,可以获知:一、几乎将元以前宋玉典故表述艳情的义项全部继承下来并广泛使用;二、新生的宋玉典故是因表述情事或艳情的需要创作的;三、原有的宋玉典故出现了引申义项的增生,而新的引申义项均与表述情事或艳情有关;四、对元代以前已有的与男女情事无关的宋玉典故赋予了表述情事或艳情的色彩;五、绝大多数宋玉典故是使用于表述男女情事甚或艳情的剧曲或散曲之中。这些现象说明了元曲使用宋玉典故的目的在于表述情事或艳情的需求。这种文学行为给民间的宋玉接受带来了历史的误会,即误导性地将宋玉定格成"风流多情"的言情符号。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清代经学与宋玉研究之关系,发现清代经学的三个主要流派——古文派、今文派、兼综派,对宋玉研究都有影响,而以兼综派宋玉研究成就最杰出;然而就对后世影响而言,却是古文派最大。因此,当代宋玉研究要更深入分析古文经派漠视宋玉及作品的原因,尽力消除其不利影响,要扬弃今文经派的宋玉研究,剔除糟粕,取其精华,要重视兼综派的宋玉研究,努力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即应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宋玉经学研究路径,且今后不能以这条路为主。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加强宋玉作品的艺术研究,发掘其艺术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开拓新题材、新领域的贡献和影响,要重新认识"屈宋"并称的意义内涵,在文学史、艺术史、美学史上重新确立宋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宋玉是战国末期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成就卓著的辞赋家,然而由于某些历史的原因和某些文人的偏见,宋玉的形象被扭曲了,对宋玉的评价也出现了逐渐走低的趋势。因此当代的宋玉研究者,有责任下大力气研究宋玉及其作品,客观地科学地评价宋玉的文学成就,从而恢复宋玉的文学史地位。这就是宋玉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宋玉批评。是在文与道争鸣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当时,人们为了阐述自己的文道观。常常以屈原及其后学宋玉为例论证各自的主张。于是他们有关宋玉的批评就在文与道的争鸣中展开了。考察宋代的宋玉批评。绝大多数批评家对于战国末年的辞赋家宋玉与其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只有极少数理学家持否定态度。这有力地说明。肯定宋玉的文学史地位。肯定宋玉作品的讽谏内容和创作艺术,不仅是宋代宋玉批评的主流。而且有着超大比例的强势。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疑古思潮和《宋玉集》在南宋的佚失引发了宋玉作品真伪之学案,即《古文苑》所收宋玉六篇真伪学案与《文选补遗》所收《微咏赋》真伪学案。本文对这两个学案进行了梳理与评析,并指出了学案的疑古文化背景与其对南宋以来宋玉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宋玉的思想,近百年来,在学术界还没有全面系统的研究,略有涉及者亦多浅尝辄止;关于宋玉思想的归属,则多出歧说,或说归属道家,或说归属儒家,或说道与儒兼而有之,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我们对宋玉作品作了全面的分析,对作品中反映出的宋玉思想作了认真的梳理,并将宋玉的思想与荀子的思想作了全方位的比照。由此得出结论,宋玉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襄王时,主要是委婉的政谏;在考烈王时,主要是自律修身;在幽王时,主要是抒写对自己失职的悲怨,对国家政衰的忧虑和对君国未来的祈祷;在楚亡后,则表现出复国的愿望。综合宋玉一生的思想,具有与时迁徙的时代特征和进步意义,当归属于战国末期荀子所构建的新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宋玉的思想,近百年来,在学术界还没有全面系统的研究,略有涉及者亦多浅尝辄止;关于宋玉思想的归属,则多出歧说,或说归属道家,或说归属儒家,或说道与儒兼而有之,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我们对宋玉作品作了全面的分析,对作品中反映出的宋玉思想作了认真的梳理,并将宋玉的思想与荀子的思想作了全方位的比照。由此得出结论,宋玉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襄王时,主要是委婉的政谏;在考烈王时,主要是自律修身;在幽王时,主要是抒写对自己失职的悲怨,对国家政衰的忧虑和对君国未来的祈祷;在楚亡后,则表现出复国的愿望。综合宋玉一生的思想,具有与时迁徙的时代特征和进步意义,当归属于战国末期荀子所构建的新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5.
探究司马迁对宋玉的微词,辨明宋玉形象.屈宋并称,直接出于宋玉作品的深远影响及后人对他的高度评价,而这是因为宋玉在辞赋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对汉赋的形成直接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代是中国古代楚辞学史上研究宋玉成果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朝代。在宋玉作品的艺术探讨、真伪鉴定和整理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绩。  相似文献   

17.
宋词与宋玉     
宋玉感伤之形象、悲秋之意绪、文人才士沦落不偶之坎壈生平,以及宋玉作品,尤其是宋玉赋中对男女情事之描写,凝练为多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语典,这些意象、语典大量出现在宋词之中,显示了宋玉及其作品的深入而持久的影响力。对《全宋词》中运用、提及"宋玉""巫山""巫阳""阳春白雪""云雨""高唐"等意象、语典的作者作品进行深入探论,必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细致地认识相关作者及其词作,并从中觇视宋玉及其作品的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柳永在文学方面的师承对象首先是赋,他词作中称引最多的是宋玉。宋玉的儒雅狷进与柳永的风流疏狂,使他们的作品分别充满了贫士风雅和浪子风情。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宋玉的辞赋成为艳情之祖,柳永的词作抒发相思之苦。登高忧君的思想和念远怀人的情怀,表现了他们所追求的君臣美政和双美理想,以及因仕途坎坷而带来的失意之情。  相似文献   

19.
明末,有两部辑有宋玉资料的著述,即张燮《七十二家集.宋大夫集》和周圣楷《楚宝.宋玉》。我们通过对两书宋玉资料辑佚、整理、编辑的分析,认为张燮的宋玉资料辑佚与周圣楷的宋玉资料编辑具有互补作用,两者参看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宋玉,比较正确地认知宋玉,尤其是能够引导读者从文学的视角审视宋玉;张燮和周圣楷的宋玉资料辑佚、整理、编辑对于文学宋玉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人的宋玉事迹散记在叙事中反映了他们对宋玉的同情、肯定和理解,晋人的宋玉传记则直接表现了对宋玉的尊重和褒奖,这说明从两汉到魏晋世人对宋玉评价的逐渐提升,这种逐步走高的评价趋势促成了南北朝屈宋并提说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