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制机制是学术出版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它直接关乎学术出版的功能与效用.创新学术出版体制机制不能只考虑学术出版的现实需求,更要考虑学术出版的发展史,遵循其发展的历史规律.因为现行学术出版体制机制是与学术出版发展史密不可分的,是近400年来学术出版发展的历史产物.文章从学术出版主体、学术出版服务和学术出版投入三个方面,梳理和回顾了学术出版体制机制的形成与演化历程,为学术出版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史学参照.  相似文献   

2.
史学理论对史学研究的观照与导引──评《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陈锋历史是从悠远的过去导向现在的一个连续因果进程,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其职责是对逝去的历史进行描述和解释,并在描述和解释中显现史学的社会功能,架起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但是,史家对历史(课题)的...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关于唐太宗及“贞观之治”的专著和论文,已经屡有问世;数量甚为可观。《贞观之治新探——唐太宗政绩兴与衰》一书,初看书名,似有选题重复之感;但一读此书,立即被它那严密的逻辑、透彻的说理和强烈的现实感所吸引,方知此书决不是陈陈相因,老调重弹,而是一部个性鲜明、颇具新意的史学力作。历史和现实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在史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史学本身要把握时代意识,不能为历史而历中,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这不意味着要搞“影  相似文献   

4.
现实毕竟是历史的现实,历史也毕竟是现实的历史。读了新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5.
李鹏程 《兰台世界》2006,(14):53-55
魏源,晚清思想家,提倡史学经世,学术为社会现实服务,学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皇朝经世文编》便是其经世致用思想复兴的开山之作,促成了晚清经世文编现象的形成,影响了晚清的文化思想界,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读完陈其泰先生所著《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感受颇深。这部书无论是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还是在对具体问题的结论上,都有新意,是近几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本书的突出特色是,转换视角,从文化角度对中国史学的确立与转变作整体性研究。作者提出:史学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一个时代的文化走向、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7.
办好报纸理论版首先要明确这样一个定位:报纸是新闻纸,新闻是报纸的主体。因此,报纸的理论宣传,明显地不同于学术刊物。学术刊物主要探讨如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史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关心这些问题的人基本属于专家、学者类,探讨的问题可以与现实有一定的或较远的距离。而报纸的理论宣传则不然,它一般不担负基础  相似文献   

8.
史学研究者要加强史学素养,人们历来是比较重视的。而对于历史读物编辑的史学素养,人们则议论得不多,对于他们只是要求做“杂家”。根据知识时代的新形势,小平同志指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作为历史读物编辑,理所当然地要具备历史专业知识和能力,这样就提出了史学编辑要加强史学素养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9.
专家视点     
<正>喻国明:《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的三种转型》,《广告大观》(媒介版)2007/01中国媒介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市场的逻辑发展,更大程度上它是与中国的制度现实、技术现实和产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这三个基本面的逻辑交汇点上看,2007年中国传媒业的现实发展取决于在下列三个  相似文献   

10.
坚持把报纸新闻报道工作的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从企业发展稳定的实际出发,把深入细致的报纸新闻报道工作与企业发展中心任务紧密结合、与职工群众的思想状况紧密结合、与现实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推动报纸新闻报道工作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4月27日至28日,湖南省广播电视学会首届学术年会在长沙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49篇,在会上宣读了22篇,论文的研究课题大多涉及广播电视新闻改革、广播电视管理、广播电视文艺、广播电视技术、音像事业、有线电视、广播电视播音及广播电视史学等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指导性。与会代表围绕如何把理论研究引向深入和进一步办好《声屏学报》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强调要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并认为作为省学会,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以应用理论为主;历史课题与现实课题,以现实课题为主,全国性课题与本省课题,以本省课题为主,要力争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进入决策  相似文献   

12.
曾经热闹过一阵的关于史学危机的讨论已经平静下去了。或许学者们认为危机已经过去,对此问题无须再加讨论了。但是,史学危机是确实存在的客观现实,有无勇气正视这一危机,是否采取措施使史学研究摆脱危机而重新焕发青春,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史学工作者面前的严峻的现实问回。现在,常金仓博士《穷变通久》一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对史学危机问题作了正面回答,尝试从理论上对史学危机作一探索,力图剖析典型,进行讨论,力争勾勒出ZI世纪史学研究的基本轮廓,应该说这一努力是值得肯定的。细观此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其一…  相似文献   

13.
台湾史学界电脑应用的两项重要成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代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而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都要经历广泛收集史料、抄写卡片、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等过程。这种传统的手工方式,既消耗了研究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往往容易出现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等错误。目前,电脑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大显身手,而且还因它具有储存、高速分析处理大量资料的能力,在社会科学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应用。利用电脑等现代技术,改进传统的史学研究手段,提高史学科研效率,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史学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可以说是最完备、最丰富的 ,它是一个宝库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解放后 ,中国史学走过了一些弯路 ,如大家所熟悉的 ,过去强调 ,史学为政治服务 ,到文化大革命时代又有影射史学之类 ,如儒法斗争 ,所以中国史学本来有一个良好的声誉 ,但因为有这样的扭曲 ,使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以至有很多的民众对历史学失去了信任感。史学的重上正轨 ,是在 1978年以后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国家的文化政策也随之改变 ,在这个情况下 ,中国的史学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以 80年代文化史学研究的突破作为中国史学发展的标志 ,当…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史学研究是图书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探寻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发展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的价值。本文从历史观、研究方法、史料搜集与利用、人才队伍建设和成果评价机制、研究成果传播等方面阐述我国图书馆史学研究需要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并进一步提出了值得深化和拓展的九大研究领域:重视图书馆史学原理与图书馆史学史研究,开展图书馆学术语史、概念史、观念史综合研究,加大图书馆学制度史和图书馆社会史维度的研究,凸显具有图书馆学特色的阅读史研究,丰富人物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领域,跟进图书馆技术史与数字资源建设服务史研究,提高图书馆史志编纂的质量,复兴我国古代图书馆史学研究与夯实当代图书馆史学研究,拓展地域和空间维度的图书馆史学研究。构建与国际接轨又彰显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史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编纂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图书馆史学研究成果,增强国际话语权,是我国图书馆史学研究者的历史责任。参考文献57。  相似文献   

16.
近日,商洛市档案局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学习传达党的十八大、全省档案系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会议和市委常委会21次会议主要精神。局长牛树本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做好档案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边学习、边贯彻,学习精神、促工作,认真研究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升档案工作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以"互动与共生:数字人文与史学研究"为主题,围绕"数字史学与量化史学""数字工具GIS与史学研究""史料与历史文献数字整理"和"史学研究数字环境与网络基础设施"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对高校图书馆实践数字人文提出了一些新主张和新看法。  相似文献   

18.
国际视野下的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历史学对历史学研究的反思,从方法的探讨到观念的递交,一方面试图营造一种适合中国历史研究的新的史学形态,另一方面,也在对此前史学研究的清理中重新塑造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想像与认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视野的纳入,是与中国以崭新的形象进入全球对话的诉求相关联的;而对于中国两种史学研究的梳理,则呈现出重建学理化的历史研究的倾向;由此,将大历史的逻辑叙述与小历史的经验叙述相结合的研究,正是建构这种新形态的历史学的起点之一;在这里,历史学的研究,也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性工程的重要部分。本期的四篇文章,记录了一场学术会议上的现场情境。而全球化、纯粹叙述、地方经验与现代性,也构成了目前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基本话题视阈。  相似文献   

19.
得失寸心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5年间合作学习研究的经历与教训,深感图书馆学实践性极强,要学有所得,宜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把握研究层次,掌握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史学成就显著,其中对历史知识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不仅史学家,思想家对此也多有涉及。孟子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就很突出,如引用历史事例分析现实问题、对历史动向、对文献态度和史学社会功能等都有所思考。总结这些史学贡献,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史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