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诗人王之焕著名绝句《凉州词》,一般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第一旬在古本唐诗中作“黄沙直上白云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尹赞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实地考察,断定应是“黄沙直上白云间”,而非“黄河远上白云间”,并在《科学报》上著文提出了自己的论证。他指出: 王之焕《凉州词》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东起武威,西至敦  相似文献   

2.
一九四三年二月,重庆文艺界祝贺戏剧家于伶三十七岁生日,夏衍、胡绳等同志即席联句凑成一首七绝:“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杏花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诗中把于伶四个剧本《长夜行》、《花溅泪》、《杳花春雨江南》和《大明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种草种树、治穷致富活动的开展,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功绩的肯定,报刊杂志广泛引用杨昌浚吟颂左宗棠的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引自秦翰才所著《左文襄公在西北》。诗前有一段话:“光绪五年,杨昌浚应文襄公之约西行,见著道旁树,即景生情,吟诗一首。”诗后是一段评论文字:“前是思咏文襄公的豪情胜概,后是改造了王之涣‘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理解,传诵肃州大营,文襄公掀髯大乐。”然而无诗题。王秉钧将此诗收入《历代咏陇诗选》,新拟诗题为《左公柳》。清末民初一些笔…  相似文献   

4.
在报刊和其他媒体上经常见到“揽胜”的字眼。比如1996年12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九州神韵”栏目播出的一个节目,屏幕上打出的名称是“西湖揽胜”;《求是》1998年第一期封面刊登了一幅油画,标题写的是“揽胜”;《河北日报》2000年5月23日第6版一专栏名称为“燕赵揽胜”。就连语文类刊物《语文知识》2000年第一期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也将标题写成《谜语诗揽  相似文献   

5.
《诗经》名物研究由来已久。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就指出,读《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自汉以来,《诗经》注疏汗牛充栋,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名物的训释。同时《诗绎》名物注释专书也不断问世,形成了《诗经》学研究史上一个特殊的领域。三国吴陆玑的《草木鸟兽虫鱼疏》是我国第一部专言《诗经》名物的著作,至宋黎卞有《毛诗名物解》,明冯复京有《六家诗名物疏》,清陈大  相似文献   

6.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在中国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沈祖(?)先生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说,七言绝句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因为它以最经济的手段未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见长”。“它所写的就往往是生活中精彩的场景,强烈的感受,灵魂底层的悸动,事物矛盾的高潮,或者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一个人物突出的镜头。”这也适用于五言绝句。因此,自唐代以来,绝句不仅受到诗人的青睐,也深受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闺意献张水部》为唐代诗人朱庆馀的名篇,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对首句中的“停”字,各说不一.有释为“放置”者,如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停,停放.”②又有释为“停留”或“留”者,意在强调红烛之通宵不灭,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云:“停,,留,即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③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与《唐诗选》同,云:“停,停留.  相似文献   

8.
《美术报》2002年3月16日17版《毛主席生活专用瓷交接仪式暨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一文称:“这批主席用瓷,共计近600余件”。这句话让人不解:“600”的前面是“近”,后面是“余”,究竟是“不足600”,还是“600有余”? 查《现代汉语词典》得知,“近”有4解,都与“远”相对。在这里应作“接近”解。但无论怎样“相近”,毕竟还没有达到“相等”的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在一个人的五官中,眼睛最能“传神”的话,那么,在一张报纸的编排中,标题往往起着“报纸的眼睛”的作用。借“诗眼”作“题眼”诗词中的名句往往被誉为“诗眼”、“词眼”,如果把优美的诗词比作巧夺天工的织缎,那么名句则是诗篇织缎上璀璨的珍珠。许多记者、编辑高手给新闻、通讯拟题时,常到诗山词海中采擷秀丽辞句。《扬眉剑出鞘》、《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到长城非好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些用诗词中的佳句制作的标题既贴切恰当,又凝炼精警,令人百读不厌,过目成诵,味之不已. 擷取诗词名句作标题可整句引用,可截用、嵌用,还可改动原句中的某一个词或词组,以准确表达不同的文章内容,不仅没有生吞活剥之陋,反而能出人意表,涉笔成  相似文献   

10.
《经济日报》在头版上开辟《基层来稿》栏目,不定期刊发来自基层作者的稿件。这些基层来稿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很有可读性。比如,3月29日的《科技图纸挂厅堂》和《税官的“不等式”》两篇,就颇具新闻价值。《经济日报》作为一张中央大报,在“寸土寸金”的头版上专门开辟《基层来稿》栏目,委实难能可贵。此举充分体现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办报思想,无疑会受到读者特别是基层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反观有的报纸,论“级别”和“档次”,远不及《经济日报》,而“架子”却很大,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要说是头版,就是在其它普通的版面上,…  相似文献   

11.
现在写文章的人多起来了,书籍、杂志也多起来了,文化界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春景象,这是在“四害”横行的肃杀时节万难想象的。但是,写的人、出的书一多,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杂”。在满筐珠玉中混杂着泥沙,在九畹香兰中夹杂着蔓草,这样的事在我们的书刊上并不少见。例如有一篇两人合写的文章,把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名句“人生目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成是《正气歌》中的句子。这就错得太不应该了。因为这两首诗是众口传诵的名诗。又如有人提到《红楼梦》第三十  相似文献   

12.
“标兴”是《毛诗故训传》诠解《诗》篇时的重要手段。结合“韩诗”遗说看,“标兴”不是《毛传》所独有的特征,而应是战国儒家《诗》传中较为通行的解《诗》之法。韩、毛二家皆通过“标兴”来揭明各家“诗序”所阐发的《诗》旨,其对“兴”的标定和说解与“诗序”内容密切相关。《毛传》“标兴“和《毛诗序》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标兴”和“续序”共同起到阐释和细化“首序”的作用;第二,“续序”不存时,“标兴”有代替“续序”、增补“首序”的功能;第三,当“续序”已言明“兴”时,《毛传》则不再“标兴”。梳理和辨析“标兴”与“续序”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毛传》“标兴”的体例特征和思想义涵,《诗》学史上有关《毛传》“标兴”的主要争议也可据此得到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近年报刊上常出现一些自造词语,如2000年9月30日《燕赵都市报》“金色奥运特刊”上有一消息,报道第27届奥运会中俄比赛情况,正题是《中俄大比拼》。什么叫“比拼”,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查《辞海》,没有“比拼”; 《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没有“比拼”,只有“比赛”、“比试”、“比武”、“拼搏”、“拼刺”、“拼命”。例中从“比赛”和“拼搏”两词中各抽出一个词素,生硬地拼凑成“比拼”这个词语,实不足取。  相似文献   

14.
上纲要     
刘慧鑫 《档案天地》2010,(4):19-21,45
“上纲要”一词.可以孤立来讲.但是从完整的角度来说更加准确的说法是“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想必从20世纪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此词记忆应当甚是深刻。当时街道的墙壁上“过黄河.跨长江,上纲要”的红字标语现在想起想必也是历历在目。具体说.“上纲要”是指亩产400斤.“跨黄河”是亩产500斤.“过长江”是要达到亩产800斤。“过长江”后面还有一个台阶.叫做“达千斤”。  相似文献   

15.
1946年1月11日,是重庆《新华日报》创刊八周年。陶行知为“贺新华日报八周岁”写了一首诗,题为“新闻大学(社会大学五院之一)”,发表在1月12日的《新华日报》上。陶行知在诗中满腔热情地赞扬人民的报纸为广大读者的“新闻大学”,并对如何联系实际学新闻知识,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他在诗中写道:  相似文献   

16.
去年《读书》第一期载罗志野同志《不是拜伦的诗》一文,原文很短,照录如下: “去年一月十三日《光明日报》‘东风’上发表了杨静仁同志写的一首诗‘访罗马利亚诗二首’,其中有两句: ‘严冬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拜伦不朽的警句, 对达契亚人的子孙们……’这诗显然不是拜伦的,而是雪莱的,一翻开《西风颂》十四行组诗,最后一首的最后一行:  相似文献   

17.
郗杨 《出版广角》2018,(3):84-86
"诗与哲学之争"是一个在西方历史上历久弥新的话题,曾引发不休的讨论并延续至今.《西方历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采用结构主义叙事,从本体观念、认知方式、生存状态、拯救方式、话语权力五个方面对"诗与哲学之争"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对诗与哲学在当代语境下融合的可能性进行科学考察,该书的出版对诗与哲学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鲍繁 《新闻窗》2013,(5):65-65
近期,“舌尖体”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出现“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舌尖”系列。究其原因,皆是受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据悉,《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远高于同期热播电视剧的收视率,成为近20年来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能获得成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分析该片的成功之处,有助于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全唐诗》卷253王之涣下注存诗6首,列首位的是《登鹳雀楼,一作朱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639页)。此诗被称为“盛唐代表作”,千百年来盛传不衰,赞不绝口。凡唐诗选本不选此诗者几乎未有。此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酣畅易记,虽三岁顽童,亦记忆不爽。又气势雄浑,哲理深远,千载而下,无人疑义。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5:“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瞩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国文学,在古典诗文里多的是鸟兽、虫鱼、草木,可以说是“独步”世界文坛的一大景观。当然,这又恐怕是缘于中国文学的“乳母”《诗》三百篇,她的破天荒第一声就发出了美妙动听的“关关”鸟鸣。孔夫子列举学诗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