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根深深地扎进语言文字的肥沃土壤中,源源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料.要知道,根深才能叶茂,根粗才能苗壮.唯其如此,语文教学这棵参天大树才能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说到底,语文教学的事情还得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才能上出语文课的底蕴,上出语文课的性情,上出语文课的本色.其他任何的非语文的方法只能是“隔靴搔痒“,甚或“水中捞月“.……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不满,不少语文教师提出了类似“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呼吁语文课要上得像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看起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简单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是对语文教学的正本清源,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归途。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这很难一言以蔽之,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是对语文教学的正本清源,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归途,是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归宿点和立足点。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特级教师魏星说过:“要教出‘语文味儿’,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化倾向,即“语文味”的却失。因此我们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海纳百川,长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上出洋溢着浓浓文学味的语文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还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和努力的话题。一位名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即追求平实、平常、真实的语文课堂,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也就是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化倾向,即“语文味”的却失.因此我们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海纳百川,长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上出洋溢着浓浓文学味的语文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看似枯燥,其实是一门耐人寻味的学科,我们上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理想的创新形式的语文教学应该飞扬着激情 ,燃烧着思想 ,闪烁着青春 ,充盈着情思。通俗地说 ,语文教师要做一个魅力四射的人。在语文课上 ,要让学生登堂入室 ,渐入佳境 ;讲课要妙语横生 ,挥洒自如 ;教学要“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语文作为工具既要教会学生表达思想 ,又要在审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那么 ,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 ,才能符合上述要求 ,达到上述境界呢 ?一、甘于奉献 ,品格高尚 ,展示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做教师是辛苦的 ,陶行知一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即是对教师形象的最好诠释。因此 ,要做…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课的特点,要爽朗、洒脱,不要怕越雷池半步;但又不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漫无目的,放任自由。要像写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语文教学的“神”就是人情、人理、人时。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3.
“读”乃语文教学之根,只有“读”才能让语文课回归自然还其本色,才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吮吸智慧的琼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但不少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有声朗读,而忽视学生的“无声朗读”。笔者认为,语文高效课堂更需要的是“有声朗读”与“无声朗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笔者以为,《标准》提出的“积累、感悟、运用”这三个行为动词,“感悟”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领悟了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去积累语言,才能灵活地运用好语言。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在语言的感悟上下功夫。一、突出“情”的抒发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因而,情的抒发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可以说,“情”是联结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是故,语文教学“情”的问题,就成为贯穿课程…  相似文献   

15.
怎样使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使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但胜似舞台,使学生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笔者认为,我们应抛弃浮华,走出语文课低效、浮躁之风,要立足工具。力求从字词教学、朗读指导、感悟文本、学法引导、读写训练等角度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弘扬人文,才能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必须放到教育大环境中才能准确定位。过分强调语文课的知识性,会将语文教学庸俗化;过分强调语文课的思想性,同样会将语文教学庸俗化。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两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7.
一次大面积的离题作文让我想到出现在很多语文课堂上的情境,课堂看似自主,可学生真正获得的语文知识却是少之又少。时代的进步反而让语文教学陷入尴尬境地。其实,虚伪与浪漫不是语文教学的选择和追求,脚踏实地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出路;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学“走路”,而不是要学生学“捉迷藏”!语文课就是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贴着语言行走,引导学生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  相似文献   

18.
“不要把语文课上得太像语文课”,两年前,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毛荣富老师对一些青年教师说的这句话时,就觉得它闪烁着语文教学思辨之光,颇值得寻味。的确,“太像语文课”就把课限定死了,没了个性也就失了灵气。语文教学要讲究“活”,要让学生提得起兴趣;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末,由“误尽苍生是语文”引发了全国性的对语文教学质量的诘难。时至今日还有人说:“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语文课在所有的课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最为严重。”(孙绍振:《为什么要改革语文教学?》)吕叔湘曾经指出:“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本文将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从语文、言语、思维相互关系的角度去寻觅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因为弄清了语文、言语、思维的各自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就不难发现语文如同一根轴,而言语与思维则是这根轴上的两翼,只有抓住了语文这根轴,又牵紧了言语和思维这两翼,语文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语文以其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成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下面,我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