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1.人的一般特性:人的类特性人的类特性是指人作为种属的一般特性,反映的是人这个类与别的类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还有其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犤1犦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区别于其他哲学家的一个所在。所谓“自由自觉的劳动”就是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并在劳动活动中能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自然发展的规律。劳动作为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只有通过这一形式才能表现自己的“类本质”的特性。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是类存在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看…  相似文献   

2.
生命时间     
躯体所占有空间为生命第一空间.生命行为空间为第二空间,生命思维空间为第三空间.三维空间演绎生命三维时间相,即从第一空间推进第二空间的生命时间相为生命个体发生度.在个体生命时间内由蛋白质决定线性时间;在种群系统时间内由基因决定生命循环式时间.以人的主体意识刻画客体世界是经典时间概念,而此前动物只有独特生命时空.原来自然界无觉时间.生命时间概念的核心是生命固有自然度即生命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抽象劳动的能动性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出发,论证了人的类存在和对象性存在。强调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质的统一。由于对异化劳动的考察规定和结果,马克思最终将社会实践与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构成了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扩展劳动外延而将用户消费活动纳入“数字劳动”范畴,或简单否认用户消费活动的劳动属性,抑或认为一切“数字劳动”均具有生产性,都不是认识“数字劳动”生产性问题的正确路径。我们有必要运用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对此进行更细致的剖析。基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一般(生产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和表现出生产性的非生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但构成占有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的区分,可以得知:用户消费活动虽然构成数字资本的增殖条件,但不是劳动(从而不是生产劳动);投入流通领域的数字劳动是表现出生产性的非生产劳动;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参与物质生产的数字劳动是生产劳动。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批判地理解数字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5.
对人意识的能动性的认识,我们只是指出它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工具理性与思维能力,忽视了人的意识中所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即人的生命意义领域。正是人的意识中的这一领域的存在,人才显示出其非凡的生命力。人的生命力不是仅体现在他有怎样的理性工具装备,更在于他是有生命根基的存在。如此,他的自然存在才真正超越了动物。人的这种存在理解,才不至导致一个虚无主义的身体,不至于在人和自然、社会、他人、自己等对象之间仅仅作剑拔弩张的工具与目的性的思维与活动关系的理解。人的意义的领会以及由此具有的非占有的自我实现的感觉与意识才是人具有非凡生命力的秘密,才是意识能动性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原话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提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中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于最后一句话“重新建立个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了技术商品价值问题上的三种观点:1认为科技成果有价格,但没有形成价值;2认为不能说科技成果没有价值,其价值实体就是凝结在其中的科技人员的抽象劳动,其价值量就是该项技术商品应用后节约的社会劳动总量;3作者认为,科技成果作为创造性劳动应当有价值,其价值实体就是凝结在技术成果中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与第二种观点不同的是,科技成果所包含的价值与其应用后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一个概念,科技成果的价值,应包含生产该成果所花费的全部劳动时间包括无效劳动。  相似文献   

9.
采猎劳动、生产劳动和自由劳动是依次更替的三种劳动形态。在采猎劳动阶段,产品是大自然生产的。在生产劳动阶段,产品是人通过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的结果。生产劳动既是劳动者作为主体的自觉创造过程,又是劳动者作为客体的体力耗费过程。作为自觉创造,生产劳动创造出一个日益丰富的使用价值体系,它激发了人们对产品的积累欲;作为体力耗费,生产劳动意味着超过一定限度的体力支出、意味着人体作为力学器官被禁锢在自然必然性中,这导致了人们对劳动耗费的逃避。追逐财富和逃避劳动这个矛盾的解决办法和相应的结果就是无偿支配别人劳动的关系,即阶级关系。随着生产劳动转化为自由劳动,体力耗费不再成为生产财富的基础,劳动时间不再成为财富的尺度;逃避劳动和转嫁劳动不再是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将克服分裂状态而实现自由人的联合。  相似文献   

10.
准确理解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是“生产一般-剩余劳动”。“跨谷”在哲学意义上就是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基于既定的低级生产力水平选择“劳动占有”的公有制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奴隶-封建主义的区别是“性质”区别,即“劳动占有”,而不是“形式”区别,即“生产一般-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致的(商品经济或自然经济)。俄国农村公社作为“劳动占有”的社会主义若在自然经济阶段  相似文献   

11.
<正>公有制标准问题是一个与当前经济实践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值得理论界去探讨。在此,我们抛砖引玉,以求教于理论同仁。 一、判断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标准 理论界判断公有制的标准主要有两种,为行文之便,姑且分称为公有制标准Ⅰ与公有制标准Ⅱ。公有制标准Ⅰ认为“所有权主体是全社会群体,或是亚群体、小群体,这就是公有制”。公有制标准Ⅱ认为作为公有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所有权主体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社会群体;(2)这个群体的每个人在他们所组成的集体(这里的集体可以大到国家)中不仅是所有者,而且是劳动者,具有劳动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换句话说,所有者应是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所有者;(3)作为所有者的劳动者平等占有劳动成果,实行按劳分配,不存在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的情况。这三条一言以蔽之,就是在集体的范围内只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才是公有制。  相似文献   

12.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本质的特性高梅一、劳动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首先要回答人作为一个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或内在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深刻指出,劳动的本来意义是人的“生命活动”,这就...  相似文献   

14.
时空是人的劳动生成,也表征了人的生命存在形式和生命的尺度。资本运动改变了时空属人的性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仅是物,而且是一定历史形态的社会关系。资本不仅使时空物化,也将它自身独特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赋予时空。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取代了人在时空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将人的生存空间转化为固定资本、物化的剩余劳动时间占有人的自由时间并转化为资本的方式,占有和剥削人的生命,并使时空资本化。我们应该扬弃时空资本化,在批判资本对时空物化和私有化、对人的时空占有和剥削的同时,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立足于人的革命性实践,肯定人在时空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和维护人的平等时空权利,并建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时空。  相似文献   

15.
艺术起源于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科学命题。这个承前启后的思想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定义:(一)劳动使人类把自然变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二)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艺术赖于存在的物质前提;(三)劳动促使了艺术审美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积极扬弃前人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学说而卓然提出自己的论断。这对于探索艺术的本源,0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俞军 《教学月刊》2000,(12):17-18
人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人作为主体而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不少专家曾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加以概括。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换一个角度讲,人的认识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学生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因此他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是学生的自然属性已经被纳入到社会属性之中,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过分夸大学生的自然属性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人还具有精神属性,它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起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活动,它既受到人的意识的支配,也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它的本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1.为什么制造工具,是生产劳动的主要特征?为什么说从事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答:(1)生产劳动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人类要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使用工具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制造工具是生产劳动的主要特征。(2)生产劳动必须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制造工具是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进行加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正> 如果我们将社会比作一个有机体,那么它的产生,构成、变化等全部内容的有机性,仅仅在于人的有机性,在于人以自己的全部能动性自我构成它的有机性,即社会系统。人不仅创造并构成着社会,而且也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人的劳动创造活动不仅是形成和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动力,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任何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20.
论自由时间与学生全面发展□庞学光无论是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还是对人类个体的发展来说,时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①在整个时间构成要素中,自由时间的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