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生》是路遥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在社会转型期,从农村走向县城,并与刘巧珍、黄亚萍情感纠葛之间的人生故事。本文将着眼于主人公高加林人生悲剧背后的时代因素、爱情因素以及性格因素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谈小说《人生》的爱情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小说《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与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从结果来看都是悲剧。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文化上的差异和环境的变化。高加林与黄亚萍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路遥《人生》叙述了处于特殊社会结构"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包括事业悲剧和爱情悲剧两个方面。通过高加林社会角色的错位即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矛盾冲突来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可以看到在这种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中,他的人生悲剧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4.
在《人生》这部小说中,高加林同刘巧珍和黄亚萍二人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也正体现了人生中面临的那种爱情与事业相互冲突时而产生艰难选择的悲剧。文中悲剧的发生虽与主人公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有主要关系,但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在整部小说中,巧珍的文化缺失,亚萍的自私性格,以及高加林错误的人生价值观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他将自身执着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仅仅理解为自己世俗的社会地位的不断递增,这对人生价值是一种较为肤浅的理解。总的说来,文中的爱情悲剧所体现的人生价值观引发了读者们对人生更为深沉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臧宗福 《现代语文》2009,(8):130-131
路遥的小说《人生》当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是一出悲剧。悲剧的发生与其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有主要关系,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悲剧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进一步思索。  相似文献   

6.
臧宗福 《现代语文》2009,(10):130-131
路遥的小说《人生》当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是一出悲剧。悲剧的发生与其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有主要关系,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悲剧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进一步思索。  相似文献   

7.
《人生》中人物悲剧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是把历史的聚光镜对准了城乡交叉这一特殊地带的人物命运和爱情悲欢。高加林和刘巧珍是具有典型性和复杂性的悲剧形象。对于高加林应看到他追求自身发展愿望的双重性:一方面是肯定这种愿望中包含着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即个人理想游离于社会理想之外。  相似文献   

8.
在《人生》所描写的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里,巧珍以火般的热情和水般的温柔包容高加林.可她的爱情最终是一场悲剧,这悲剧的原因在于她和高加林之间爱情基础的薄弱、阶层差距,也在于她自身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9.
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有着特定的社会原因,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进行研究,同时融入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本我、超我等心理学理论,对高加林的人生悲剧进行透视,挖掘特定年代人们心理的复杂性,从而得出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是由他复杂的社会心理造成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似乎还没有结束痛苦的孕育过程,他便满头大开地从人生的沟沟坎坎里走出来,疲惫不堪地站到人们面前。他叫高加林,是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对于高加林的人生悲剧的性质,评论界众说纷法,有人说高加林是狂热的人个主义者,咎由自取;有人说高加林的悲剧是社会内部的邪恶势力造成的;也有人说他的悲剧是社会复杂矛盾的必然结果—…·,这似乎成了文艺理论界一个颇富争议而又难有定论的论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些粗浅的探索。让我们来看看高加林颇富戏剧性(自然这出戏是悲剧)的人生历程。作品是从大队书记为安插自己的儿子而下掉…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哲学思维转变的主要方向.这一转向在我国教育哲学领域引发了一股反思科学主义、回归生活世界的热潮.关注教师的"生活世界",建立完整的教师形象,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既是教育回归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以"生命"的视角看儒家的生命观对我们建立现代生命观、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本文尝试从儒家"生命"的概念、"生命"的原则、"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过程四个方面,解读儒家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后现代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近年来在学界掀起了更迭不断的争论热潮。如何定义“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其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对它进行反思,成为讨论及研究的热点,也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寻找到导向性的价值取向,来维护和保证审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和文艺学展开了对文革时期人性禁锢的批判性反思,个体生命意识开始走向历史的前台;90年代以后的个性发展在经历了群体意识的退场之后则再度走向了从解放到迷失的自我异化之途,演绎出了苏醒-发展-迷失的文化/审美逻辑。  相似文献   

15.
《活着》中,余华通过对富贵一生经历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生命观,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幸,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边城》一书思想深邃,意蕴厚重,十分耐人寻味.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在近似原生态的故事中追求一种质朴的、健康的、具有自主意识的、理想生命存在形态;在理想人生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改造民族精神性格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张红运 《天中学刊》2005,20(6):29-33
人们习惯于"老庄"并提.其实,在生命意义的哲学层面上,老子与庄子的生命意识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老子追寻的是本源意义上的生命的自然而然,是一种纯粹的自在状态;庄子的生命意识源于老子而又别于老子,他从更高的理论视角将生命的意义定位于超越自然而然的精神自由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中包含着许多老子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守柔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的自始至终。守柔的实质就是真心诚意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求得到回报。这种思想境界虽然在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但这毕竟是人生应当力求达到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以来,生活化的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理念在指导教师教学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日常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就在于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为中心展开相应的一系列教学,从而使学生提升哲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文章试图从"情境创设"、"生活发现"和"生活应用"三个角度来尝试"日常生活化"哲学教学理念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