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青     
那一天在单位,诗人张志民的儿子忽然告诉我:艾青逝世了。 我不由地打了个冷禁。许多月以前,曾欲采访这位诗人,几次去他家,均因先生住院而未能如愿。我感到深深的遗憾,一位大诗人,便这样远离我们而去  相似文献   

2.
悲凉的生命与丰富的人生──读散文集《西部生命》陈原伴着窗外驶过的车辆的嘈杂声,我独自坐在自己的房间里阅读。我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直到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我仍然无法从书中走出来。白炽灯悬在我的头顶,把我的影子映在书上,我仿佛感到这影子真的就是我那沉入到...  相似文献   

3.
我与冯亦代先生初识是在1982年的夏天。那天下午我正在家里看稿,已退居二线的老社长林呐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是冯亦代先生到天津来开“民盟”的什么会,让我去谈一本散文稿的事。如今,时光已整整飞过去了10年,可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本是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不知他到底要找我谈什么,出乎意料地他品评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书刊,还赞美了散文书籍的装帧设计考究。他对出版工作的熟悉,对编辑专业的关注,都使我感到他是位行家,这无形之中,就使我和他的距离拉近了。我为能够和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前辈相识,感到无尚的荣幸。同时,他的平易近人,以及他的和蔼可亲的低低缓缓的言词,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应天常 《现代传播》2001,(2):130-132
巴金先生在他的《真话集》里说到一件令他心酸的事情:他的小孙女打碎了一件物品,大人要她认错,孩子流着泪说:“我……通过这件事……深刻地认识到……”巴金先生说,听一个小学生也这么样说话感到“很难过、很悲凉”。 他也许想到,打上阶级斗争印记的陈词滥调竟可以传宗接代。 在中国,语言一直被看作是整合全民思想和行动的手段──赋予特定内涵的语汇概念成为亿万人的“思维工具”,这就比较容易将不同的思维纳入同一条思想轨道,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很高明的。但是这也是利弊互见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文件语言、…  相似文献   

5.
惊悉梅葆玖大师逝世的消息,令人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由于一张二十多年前凭我在旧书摊所淘的梅兰芳在武汉的合影照片,让我结缘梅葆玖先生.在与梅葆玖先生接触和书信交流期间,梅葆玖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大师风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医为媒     
十年前一个"四海皆秋气"的薄暮,我孑身一人架着双拐从沙市乘上了去上海的客轮.儿麻带给我的残痛,几乎强奸了我所有的幸福,成年累月,我便如此在远近大小的医院间穿梭颠簸;搜寻着我能扔掉拐杖站起来的希望,可结果,却每每只使得我的心如眼下的秋水一般,氤氲而悲凉.  相似文献   

7.
初识李华伟先生认识李华伟先生,是在1993年夏。那时我获得了卫生部给我校的世行贷款项目《卫生-Ⅲ》资助的一个出国进修六个月的名额,经浙江大学图书馆夏勇副馆长牵线搭桥,让我去上海见到了正在中国访问的李华伟先生。记得那天我去了李馆长下榻的宾馆,他看起来60岁左右,精神饱满,一  相似文献   

8.
尊敬的尹炯斗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韩国南涯安春根先生纪念事业会,决定授予我“南涯安春根出版文化奖”,使我感到非常荣幸。在此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这项授奖,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鞭策,更是对中国出版界的友好情谊。我相信,今后中国和韩国的出版文化交流一定会更加活跃.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有一些人会去写诗,我感到特别能理解,甚至觉得:他们活着,只能去写诗,比如李白、顾城。有一些人会去写诗,我感到特别不能理解,因为他们的一切似乎都与诗毫不相干,比如我将要写到的这个人,张蒙。这样的一名军人,与我概念中的诗人实在相去甚远,我觉得他应该属于最不可能去写诗的那一类人。因此,理解"他为什么会写诗",  相似文献   

10.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11.
问:先生之所以选择记者这职业,是否受过什么人的影响? 答:我想我是在大学时代受了埃德加·斯诺先生的影响。他当时是燕京大学的教授。在此之前,我写过小说,大学学的是英语,攻读英国文学,准备今后执教英语。自接触斯诺先生后,我感到执教英语局限性很大,大学三年级时,就从英语系到了新闻系。不过,我认为,从事新闻事业的能力是很难在课堂上学到的。问:当初先生选择记者职业,仅仅是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东戡是著名报人、原《新民晚报》社长赵超构先生的大儿子。在我们儿时的印象里,他不管是读了大学还是走上工作岗位,总和我们这些弄堂里的"小八腊子"很亲近,一张乐呵呵的笑脸,没有一点架子,让大家感到异常的亲切,所以我们都亲热地称呼他"大阿哥"。这次听闻我牵头组织瑞康里老邻居相聚于桂林公园,大阿哥来电邀我和家人去他位于吴兴  相似文献   

13.
韩石山 《档案天地》2009,(10):60-61
贾植芳先生去世第二天.北京《新京报》记者张弘先生有电话来.一则告知贾先生去世事.二则采访。我只能如实相告,虽多次去上海.从未去拜访过贾先生。交往也仅二三事。对贾先生的认识,我也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泰斗式人物,这是人们公认的。他作为学者、专家之所以至今为人们所怀念,不仅在于他的学识渊博,更在于他严谨治学、谦逊待人的品格。作为一名曾经向他约稿并亲聆教诲的普通编辑,我在他身上从未感到一丁点儿居高临下的气势。所以,每每回忆王力先生的音容笑貌,复读他的手稿以及给我的短函时,我便深深感到作一名被称为是“为人做嫁”的文字工作者,是十分欣慰的。那是1984年11月,我接受领导的委托去拜访王力先生。当我告诉他,根据语言学界的要求,《光明日报》决定创办《语言文字》专刊时,他极为高兴,连声说:“好!好!”随后,我把一位中央领导同  相似文献   

15.
1948年底,我应香港《文汇报》总经理张稚琴先生之邀,准备去文汇报工作。到了香港之后,由于《文汇报》内部人事关系的原因,改变了主意。有一天,在皇后大道华人行九楼的老正兴,张稚琴请我吃饭,席间碰到了胡希明同志,胡这时正在《星期报》作总主笔。因该报的总编辑李子诵先生要去北平,胡约我去接李的工  相似文献   

16.
1997年7月,在北京宽沟招待所,我与季羡林先生进行了五个早晨的采访,就季先生的一些生平往事以及一些大事记进行了访谈。于青(以下简称于):季先生您好,因为要写您的传记,我想就一些史料性的问题跟您聊聊。季羡林先生(以下简称季):可以。这些方面的材料我都写过文章,你可以去查一查。于:好,我们就开门见山。季先生,您去德国留学十年,回国后您先后去过上海、南京,后来直接去了北大,就是没有回到家  相似文献   

17.
问:王老,您好。我们知道您和巴金先生有着六十多年的友谊,现在,巴金先生的百年诞辰就要到了,您能和我们谈谈您的心情吗? 答:好的。巴金先生百年诞辰,和广大读者一样,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他在1997年9月为《巴金书简》所写的《小序》中曾经讲过:“尽管我老弱病残,可我想,我们仍然有勇气跨入下一个世  相似文献   

18.
坦率地说,无论吴贤雕先生本人还是他的散文都让我感到吃惊。也许这样的说法并不礼貌,但我必须承认,我之所以说"吃惊",那是因为  相似文献   

19.
廖承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六年了。但是,在人民的感觉里:廖公还在人间。在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刻,人们感到他的存在;在澳门即将回归的时候,人们更加感到他的存在。特别是在我们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使馆、杀害我同胞、侵犯我主权,沉浸在悲愤中的时候,人们感...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我每次来到新华日报,感到这里的同志們都很注意学习馬克思列宁主义,和一些同志交談的时候,总要扯到学习上头去。今年春天再来这里,我就感到这股空气更加浓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