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王国维先生于1901年翻译了日本立花铣三郎编著的《教育学》,这是引进中国的第一本全文翻译的《教育学》。他于1905年编著了一本《教育学》,这是国人编著的第一本《教育学》。这两个“第一”,王国维也足以名垂中国教育学史册了。我们把他翻译立花铣三郎的一本与他自己编著的一本,合辑在一起。以后者为正文,以前者为附文。  相似文献   

2.
<正>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是一篇常读常新的励志经典,是伴我一路前行的精神食粮。主打文章《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所写。是时,梁启超耻于西方列强对中国"老大帝国"的污蔑性称谓,愤于清政府媚外卖国之行径,痛于部分国民颓废的悲观情绪,纵笔不束,写下了这篇"激民气之暗潮"的震古烁今之作,以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尽快到来。《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全文给我影响最深的当属最后一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相似文献   

3.
正《苦闷的象征》是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1924年2月在日本由改造社出版。该书的问世,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当时"苦闷文学"的一种理论总结。两个月后的4月8日,鲁迅买到日文版原著,9月22日便着手翻译,10月10日译完。第一、二部分于10月1日至31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1925年3月作为《未名丛刊》之一出版。而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丰子恺翻译的《苦闷的象  相似文献   

4.
2011年春晚几秒钟的镜头,就令一位青春美女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一夜之间走红网络,并被评为"春晚史上最美观众"。她就是被称为"最萌美女漫画家"的夏达。夏达出生在湖南怀化,从高中开始漫画创作。最早在《北京卡通》杂志发表短篇作品《成长》,大学毕业后从事专业的漫画创作工作,已发表过多部漫画作品。2009年2月,她的长篇漫画《子不语》正式登陆日本,在日本顶级漫画杂志《UltraJump》连载,成为唯一一部打入日本顶级漫画杂志的中国原创漫画。"作为中国画家画出日本人也喜欢的作品,漫画《子不语》良好的气氛和充满不可  相似文献   

5.
12∶1,这是晚清翻译日本文学家德富芦花的作品的一个数据,即12篇外交侦探小说①比1篇言情小说。前者先于后者进入中国。然而,德富芦花在中国的大名缘自《不如归》,这是中国向来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言情小说;而他翻译的外交侦探小说至今鲜有问津。"外交"反映了时局,"侦探"则带有"启蒙"与"科学"的色彩,二者的结合在晚清却惨遭冷遇,时至今日也被研究者所漠视。文章通过对《不如归》诞生前后的社会背景及创作背景的发掘,填补当下研究中的一些盲点。同时,结合对外交侦探小说在晚清的译介的整理,探讨同处于近代转型期的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这几天,语文老师似乎又和我们有点合不来。他讲《狂人日记》一课,当他讲到第二篇日记的第二行"这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时,他问学生:"谁知道这四千年是指什么?,"接着他自己脱口而出:"这四千年是指封建社会的吃人历史。  相似文献   

7.
1924年4月8日,鲁迅从书肆上购得了日文版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没有人意识到这件事将给他的创作带来多大影响。也许鲁迅自己也并未觉得,所以回家后他将书往架上一搁就是五个多月,没有仔细阅读,也没有翻译出版。这期间,《呐喊》的销路继续看好,而《彷徨》正在一篇篇的创作中。他已被胡适誉为中国白话小说创作第一人;作为《新青年》的中坚,他的周围簇拥着许多有为的青年学生。但是,鲁迅并未感到怎样的欣慰,因为他的内心一片悲凉,心情异常苦闷。  相似文献   

8.
十年,一棵小树由幼苗长成大树;十年,一个人由青年走向壮年。十年,代表了一个时代,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研究生》的诞生与发展。我与《中国研究生》的第一次结缘是在2003年。在研究生院担任研究生助管期间,接到了《中国研究生》编辑部的一份约稿,要我提供一篇关于"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的稿件。对"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这样的主题,我觉得有  相似文献   

9.
<正>1981年,一个来自新疆伊犁的名叫赵爽的14岁女孩,在万国邮联举办的国际少年书信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为中国少年第一次争得金质奖章",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家喻户晓的少年偶像。她的获奖作品《一个邮政职工的一天》,被当作范文在全国的语文课堂上讲读,在电台里被制作成音乐散文反复广播,直至成为70后尤其是文学少年们的集体记忆。八十年代,这篇文章又以《女邮递员的信》为题,进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成为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茅盾文学创作活动全过程的时候,人们不能不惊奇地发现:这位闻名中外的文学大师,居然是从儿童文学开始,迈开他创作生涯第一步的。 1916年,年青的茅盾译出他一生的第一部作品《衣》。这是一本科学通俗读物,它的主要对象是中学生。1917年,由他编纂的《中国寓言初编》出版。这是一部“开风气的书”,它将中国寓言第一次正式地引进中国儿童文学园地。同时他又开始翻译改写外国科学小说,《三百年后孵化之卵》正是其第一篇。从1918年起,茅盾又根据中外神话、传说,编写儿童文学作品,到1923年,共28篇,其中的《寻快乐》、《书呆子》、《一段麻》、《风雪云》、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58-62
选取2007至十年期间关于《道德经》翻译研究的学术成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在中国知网以"《道2017德经》翻译"为主题检索到的篇期刊论文、39篇硕士论文和篇博士论文进行整合和梳理,发现近十年的道译33 4研究呈现三个主要的趋势和特征:一、语言效应和文化影响并重;二、历史特征为导向的文本翻译;三、《道德经》翻译的生态环境。针对目前的研究,认为,有待构建和开拓一套《道德经》翻译的独特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大师小传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大学毕业后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以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一举成名。是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多为中短篇,作品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富于抒情性,着力追求人性升华的美。代表作有《古都》《雪国》《水晶幻想》《千只鹤》《山之音》《浅草红团》等。曾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文化勋章、法国政府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开始,日本诞生了第一批教师研究生院(日文为"教职大学院"),这一新型的教师教育机构以培养教师的高水准专业实践力为宗旨,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原则来编制课程,开展教学。市川博教授主持创立的帝京大学教师研究生院经过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严格审查于2008年获得认定。在市川博(Hiroshi Ichikawa)教授来我校访问之际,笔者约请市川教授就日本设立教师研究生院的背景以及教师研究生院的理念、课程和教学上的特点作答。市川教授早年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曾任教于东京教育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等,从事社会科教育以及教学论和教师教育的研究。2003年从国立大学退休后,受聘于私立的帝京大学。他担任过日本教育学会秘书长、日本社会科教育学会会长、日本学科教育学会副会长等。他所主编的《社会科的使命与魅力——日本社会科教育文选》于2006年在中国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14.
快速修改法     
人们常说:"兵不厌诈,文不厌改。"又说:"文章不厌百回改。"鲁迅的《肥皂》只有7000多字,竟修改了140多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同我国四大发明一样,是中国人的骄傲。曹雪芹为写它整整花了10年时间,增删了五次。一篇巨著的诞生要经过反复修改,一篇作文也不例外。考场作文中留给同学们修改的时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后期反战系列小说之首篇的<将军>,着力描写了日军敢死队精神上的盲目、无奈和疯狂,对照表现出中国抗日志士的镇定从容、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辛辣讽刺了侵华日军"持枪盗贼"的本质,矛头直刺日军偶像乃木希典,而这一切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方兴未艾之时发出,是在日本本土中心发出,是由身为日本作家的芥川龙之介发出.其中的反战意识与被称为日本"近代思想之父"福泽谕吉之颂战思想针锋相对.仅此一篇足以评断,芥川龙之介可谓敏锐、真诚、勇于抗争军国主义的作家.他之被奉为日本现当代文学的偶像,从中国读者的立场观之也值得欣慰.  相似文献   

16.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篇《雷雨前》,至今读来震撼人心。它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同时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篇具有永久生命力的斗士散文。1930年,走出苦闷彷徨的茅盾,毅然从日本返回祖国,重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线,《雷雨前》就诞生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在文章中,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在美国诗坛上,一大批美国诗人翻译了很多中国诗歌,如雷克斯罗斯翻译的《中国诗百首》等。很多美国当时的著名诗人都认为中国诗歌和日本诗歌对20世纪的整个西方诗坛有很大的影响,其中雷克斯罗斯提出了远东诗歌的"论述方式"。文中以雷克斯罗斯翻译的杜甫诗为例来论证和分析他所提出的远东诗歌的"论述方式",并略加论述这一方式对西方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News     
李欣汝:"丑"红的无敌美女《丑女无敌》第一季一开播,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刮起了中国电视剧的一股"山寨"风,在收视排行榜上,一路飘红。该剧的原版为美剧《丑女贝蒂》,由湖南卫视引进改编翻拍,中国版的故事讲述了一名毕业于重点大学金融专业的丑女研究生林无敌,在职场愈挫愈勇的奋斗经历。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对"儿童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日本不论是儿童文学创作还是儿童文学研究都领先于中国。周作人回国后前十年对日本儿童文学的译介,尤其是发表在《绍兴教育会月刊》上的三篇译文,分别从趣味性、玩具、儿童争斗等方面探讨儿童教育,为其在"五四"时期提出"儿童的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礼记·学记》中说:"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由此诞生了成语"教学相长"。我在课堂上,经常受到学生的启发、教化。讲授《白鹅》这篇课文的时候,一个学生为公鸡创作了一句名言:"我只叫了一声,人们就被我唤醒了。"我立刻就联想到我的课堂、我的追求……原来,我的偶像是公鸡。我喜欢看黑白电影,因为我不用担心五色令我目盲;我喜欢听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