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钟馗以其嫉恶如仇和出色的驱鬼捉鬼功能,在文学领域、书画领域长盛不衰,其神话故事在民间也源远流长。钟馗,是在我国民间广泛信仰的驱鬼驱邪之神,钟馗捉鬼也是流传甚广的鬼怪故事。钟馗人物形象的形成,以及钟馗故事的进化演变有着世代累积的特点。钟馗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经历了驱邪之物、人名姓氏以及"傩"仪式的交互杂揉,而钟馗故事在最初也十分单一与简单,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对钟馗故事的加工,逐渐形成了完整和成熟的故事脉络。  相似文献   

2.
钟馗形象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图像符号,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钟馗原型出自上古傩仪,钟馗传说的形成是在汉魏之际,随着唐宋时代经济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生动化、世俗化,钟馗这一形象彻底完成了从原型到传说的转变,并随着宋代民俗文化的兴盛与宋代艺术的繁荣而更加丰富多彩。钟馗画应各种民俗节令活动而产生,在民间年画、宗教绘画、文人绘画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形象体系,有些形象还依靠粉本的流传使其延续和传承变得更为稳定。元代以后,文人在对钟馗形象的关照中有了强烈的代入感,钟馗开始以失意文人的身份深入人心。明代文物画的文人化,是钟馗画文人化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3.
画外音     
钟馗,一把大胡子,瞪着桂圆似的眼睛,执着宝剑,有时还骑着毛驴。幼时每过端午节,就能从画上见到他。看上去样子可怕,但我却喜欢钟馗那副凶猛、警惕的神态。大人说他会捉鬼。这使  相似文献   

4.
钟馗是民间传说中专打鬼的神。据《逸史》载,唐明皇病重时,一日梦见小鬼盗玉萧,被一个破帽蓝袍的大鬼捉而啖食。明皇惊骇,问之,那青面撩牙的大鬼自称叫“钟馗”,在高祖武德年间应试武举未中,遂触阶而亡,死后立誓扫除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即令画工吴道子照其言状绘成图像,广传神州,以祈消秽去灾。从此,民间多于端午节挂钟馗像,谓能捉鬼打  相似文献   

5.
端午节快到了,它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和驱鬼的习俗。大家快来一起做一个捉鬼的钟馗脸谱挂件吧。  相似文献   

6.
钟馗大家一定熟悉,他是传说中小鬼们的克星,专司抓鬼,是一个“人见人爱,鬼见鬼怕”的人物。今天何老师也邀请进入我们作文游乐场的小伙伴们当一次“钟馗”,来捉鬼。大家可不要害怕,这里的“鬼”们都很可爱,他们都是大家熟悉的小伙伴。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我国出现了中篇小说的兴旺时期。根据郑振铎同志的看法,“中篇小说大都是写才子佳人,数量虽很多,但在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上并不重要。不过其中有几部讽刺小说还值得提出来,如《捉鬼传》、《常言道》、《何典》”(见《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小说传统》)。《捉鬼传》一名《斩鬼传》,写的是钟馗捉鬼故事,同样题材的还有《平鬼传》,都是民间常见的讽刺作品。《何典》流行范围虽较窄,但因为是刘复教授1926年发掘重印的,  相似文献   

8.
钟馗这名字确实有些奇怪,让人总不知不觉联想到天师钟馗。 据说他出生后特爱哭。他父亲是个文人,馗爸爸想,爱哭的孩子情感最是丰富细腻,尤其适合做文人。  相似文献   

9.
《野人闲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后蜀孟昶得吴道子所画“钟馗捉鬼图”,图中钟馗左手捉一鬼,右手第二指揽鬼眼睛,笔迹道劲。但孟昶却认为用拇指掐鬼眼睛更有力,于是令黄筌改画,黄筌却另画了一幅献给孟昶,并说:“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所以不敢辄改。筌今所画,虽不及古人,一身之力,意思并在拇指。”黄筌不轻易改动吴道子的画,是他艺术见地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门神信仰的由来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神”信仰是中国古代民间传播最广,影响最大且最具生命力的信仰之一,本文从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角度探讨“门神”信仰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的轨迹,文章认为门神源于我国古代的桃符,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门神最终脱离桃符而独立。在其演变过程中,门神大致经历了由神怪门神→捉鬼门神→武将门神几个阶段,但其驱鬼避邪,象征吉祥的基本功能却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11.
吐蕃统治时期(781—848),法华信仰在敦煌仍旧流行。除了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吐蕃时期的《法华经》写卷外,敦煌石窟还保存了这一时期的六铺法华经变,莫高窟第361窟还出现了莲花塔式的多宝塔。这些都说明,中唐时期敦煌的法华信仰非常流行。此时的法华信仰,除了延续盛唐时期的功能之外,还增添了密教色彩,展现出法华信仰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唐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法华资料的梳理,总结出法华信仰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特点。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湖北文人形成了引人瞩目的仿骚写作现象,文士们在诗歌命题、句式、词语方面袭取屈骚的体貌,在意象方面青睐"香草美人"和"鬼神",在抒情方面继承多忧善怨的特色,在价值方面延续了屈赋的现实主义精神。明清时期湖北文人的诗歌创作之所以明显受到屈骚的影响,显著的原因是他们崇拜屈原,皈依屈骚,对屈骚的传承和发展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有意识地继承屈骚的传统和精神。明清时期湖北文人的仿骚写作为诗坛画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门神崇拜起源于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先秦时期,门神崇拜达到高峰。到了汉代,“门神”一词正式出现,并形成具体的艺术形象。此后,门神形象日益丰富,而门神信仰却逐渐衰微。晚世门神崇拜与其说是信仰,毋宁说是更注重装饰意味的习俗。  相似文献   

14.
宋代文人的审美文化心态在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而这些独特的审美文化因素也被宋代文人毫不吝惜地寄寓在了对梅花如痴如醉的崇拜当中。笔者从梅花崇拜入手,探析宋代文人的净土信仰和隐逸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5.
蝙蝠,又名"仙鼠",也名"飞鼠",北地俗称"夜摸虎".由于其既禽义兽的生物特征、游走于明暗之间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若即若离的依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中,蝙蝠被国人赋予了庄谐皆有的形象与内涵.言其"庄"者,取其"庄重、神秘"之义,诸如岁及千岁,食之可仙,能通天地二界,引领钟馗捉鬼;  相似文献   

16.
<正>姚圣良博士在2014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先秦两汉民间信仰与文学研究"(14BZW042)。民间信仰虽悖于正统文化,但对文学艺术却有促进作用。本课题研究以文人信仰世界为中心,着力探讨先秦两汉民间信仰、文人与文学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突出作家的思想意识与艺术构思,注重从文学艺术生成层面剖析民间信仰对先秦两汉文学的影响;从文人心态切入,通过比较、分析民间信仰与儒道正统思想对作家人生观的不同影响,揭示先秦两汉文学的浪漫特征及其形成  相似文献   

17.
邢飞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9):101-104
贵州明清时期有较为兴盛的黑神信仰。从明代贵州巡抚王宪请祀开始,贵州黑神信仰的范围越发扩大。至清代,贵州各地已有多座供奉黑神的忠烈庙。贵州黑神信仰兴起于何时,从现有的材料已经无从考察,但是作为贵州一个较为独特的信仰,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成为贵州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信仰危机现象日益凸显。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员的人格示范力量,加强对公众的信仰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的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苏州评弹与妓女群体结合而成"妓女弹词"。她们在上海租界的社会环境中勃兴与衰落,先后与传统文人、新兴商人阶层发生密切互动关系。她们的公众形象的确立与塑造过程,均有传统文人的积极参与,集中反映在品评色艺层次和开办"书仙花榜"之中。日常生活中,她们与传统文人的交往是昔日士大夫娱乐文化在上海租界的延续;她们与新兴商人阶层的结盟,又开启了以商业化为特色的娱乐文化。这在传统文人看来是一种文化的"背叛",也体现了传统文人在上海租界变动环境中身份认同的矛盾和无奈。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不能仅仅只是信仰,而必须信服。因为信仰容易改变,而信服了的东西才能转化成人的世界观。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不需要信仰。以前强调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讲信仰马克思主义都是指在革命时期,而在建设时期则强调必须把它当作科学来学习。要把马克思主义由信仰变为信服,关键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