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转型期商界文学价值取向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创作发生学的角度分析了“商界学”产生的特定条件,认为只有市场经济条件才能为“商界学”提供其生成机制和生成要素,然后论述了“商界学”在价值取向上所表现出的转移表征:1、对金钱功能的反映.由负面暴露转向正面颂扬;2、对商人本质的揭示,由鞭挞贬抑转向正确对待;3、对欲望作用的表现.由无情谴责转向适度肯定。  相似文献   

2.
方维保教授新著《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最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个部分,25万字。首先,对左翼文学中若干关键词如“左翼”“革命”“左翼文学”等进行了知识性考察和厘定;其次,考察了中国现代左翼文学发生的历史和文化契机,认为左翼文学的发生始于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3.
文学生产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生产,当政治意识形态统治走向商业意识形态统治时,文学生产机制也相应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在文学背景上由一体化转向全球化;二、在生产方式上由体制化转向资本化;三、在传播机制上由纸质化转向网络化。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是社会和时代的必然趋势,而牧师角色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本文从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向信息平台的“搭建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的首席”;由过程的“实践者”转向结果的“反思者”;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向“研究型学者”;由课程资源的“依赖者”转向“开发者”;由台上“演员”角色转向后台“导演”六个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唤起广大科学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绘人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了“个性化”地表现人的“主体存在”。之后的革命文学的倡导 ,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文学”观的意义内涵 ,它更加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并且在文学中确立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五四”“人的文学”观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文学批评领域内,小说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模式与批评范式在历史与审美的交融中,逐步由“外在批评”转向与“内在研究”的结合。其中,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理论、深入研究文本结构要素与特定社会精神结构三者间的复杂关系,生成了独特的批评视角。由此,运用“社会学的想像力”,将“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研究方法在中国小说文本研究中加以转换,便可探讨社会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的可能性,拓展小说社会学领域广阔的再生空间。  相似文献   

7.
徐艳 《甘肃教育》2002,(7):61-61
历次教学大纲对基础知识方面强调得多,但在掌握哪些知识及如何去掌握等方面,各次大纲提法不尽相同。现行大纲改变了以往的提法,概括起来有三大转变:从内容上看,由原来局限于算术、珠算转向“数”和“形”两个方面;从掌握知识的难度上看,由原来偏难、偏繁转向“最基础的知识”;从方法上看,由原来只要求“知其然”转向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8.
文人聚谈是纵贯六朝的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文人聚谈的内容因时代不同而不同:魏初“南皮之游”高谈阔论,涉及诸子百家;正始至于晋末的清谈,以玄言佛理为主,亦与文学相关;刘宋的“文义赏会”,由玄言佛理逐渐向文学过渡;齐梁的“文章谈义”,文学成为主导内容。文人聚谈对当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产生巨大影响:它不但直接影响到文学理论批评专著的问世,更促进文学理论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管理伦理化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莫飞平 《教育探索》2005,2(7):42-43
现代管理理论已经把研究的重心由“物”转向“人”,由“监督”转向“激励”,由“独裁”转向“民主”,由“控制”转向“参与”;管理哲学中的“PL原则”也由过去的“Profit(利润)和Loss(亏损)”转变为“People(人)和Love(爱)”。这表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已经明显地融进了伦理价值理念,出现了“管理伦理化”的趋势。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实行伦理管理便成了应然之举。在管理伦理学视野中,大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遵循公正原则、平等原则、人道原则和民主原则。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标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重心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文章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留心观察”单元为例,提出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松弛备课”,整合资源,由单一静态转向多元动态;打造“松弛课堂”,用情境体验,将课堂由理性抽象转向具体真实;设计“松弛作业”,因材设计分层次作业,由传统基础转向拓展提升;建立知行合一的“松弛评价”体系,促使语文教学真正指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要把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论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学理解方法来看待,实际上是证明了这样一种观点: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过程,由世(世界、社会)、人(作者)、意(读者)、志(本文)构成。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文学理解意义的生成就不再如模仿理论、实用理论、表现理论或客观理论那样,只有其中一个或两个要素决定生成,而是由四个要素共同决定生成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基础知识方面的转变历次教学大纲对基础知识方面强调得多,但在掌握哪些知识及如何去掌握等方面,各次大纲提法不尽相同。现行大纲改变了以往的提法,概括起来有三大转变:从内容上看,由原来局限于算术、珠算转向“数”和“形”两个方面;从掌握知识的难度上看,由原来偏难、偏繁转向“最基础的知识”;从方法上看,由原来只要求“知其然”转向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并且,在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知识的运用,因为发挥知识的能动作用,对当今世界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新课程标准着重加强了实践…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秋这一季节的表现,可以追寻其在表现现代作家生命情怀中所展示的多重意义,并且可寻究对于悲秋生命意识的表现之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点:其一,现代作家有着比古代文人更多、更丰富的对于秋天的感受;其二,现代作家超越了古人感秋悲己的个别性而忧国忧民;其三,现代作家从物我的类化联想到超越积习的多元思维;其四,现代作家由悲秋自然质的片面否定,转向对于其社会质的强调肯定。现代作家在悲秋传统主题的文学表现上,体现了反文化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从哲学上的“语言学转向”以来,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当代的文学理论研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者致力于语言的文学性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如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柯布森的“对等原则”;结构主义则极力从叙事和语法的角度对文学作结构的分析;后结构主义否定了任何单一的深层的结构论,从“互文”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从而把文化研究带进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在现代语言学的影响下,艺术的意义和功能具有新的理论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20年间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政策和实践发生了显著变化:总体方针上,从“扩大规模”转向“提质增效”,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人才培养层次上,从非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来华预科生培养从试点走向规范化,研究生占比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上,奖学金层次不断丰富、类别多样,“中文+”发展迅速;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由“特殊化”转向“趋同化”,培养理念从“教学”转向“教育”。未来应实现顶层设计与各级主体实践协调发展,推进“中文+”优势学科建设与发展,积极探索国际理解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考察创造社“转向”之前的文学现场即其创办的《创造周报》的兴衰历史,是揭示其“转向”之内在原因的一个新突破口。《创造周报》的出版是前期创造社的辉煌顶点,同人刊物的兴衰是创新社“转向”的根由,栏目设置的变更导致读者的衰减成为《创造周报》停刊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标志着创造社同人创刊理想和文学理念的政变。  相似文献   

17.
郭芳丽 《文教资料》2007,(13):72-74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语境中,“真实性”的界定和“现实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追溯现实主义进入中国的历史语境以及它从晚清到八十年代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真实性”在中国文学中现代含义的生成和演变,以及这种生成、演变所隐含的文学规范性质,即“现实主义”和“真实性”成为文学理论中特殊的政治语汇,“真实性”转向了相对于作家主体的“客观真实”、“本质真实”、“真理”,成为“主义化”了的“现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对“象”与“形”的全方位诠释,实现了两个转向:1、“始形为象,终象为形”——从哲学到艺学表现为外观察向内省转向;2、“象”与“形”二元的互融——从艺学到以字为载体的各类作品可视为内省向多维空间转向,从而赋予二更为丰富的意蕴,在当代艺理论本土概念缺席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区域文化的各子系统中,风俗与“人”更为贴近,它是透视人类社会的“广角镜”。文学,尤其是叙事艺术的小说,通过对风俗文化表层和中层的描写,深入到璀璨的人性世界中,写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形式,反映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流程。区域风俗对文学的影响是多层多面的:风俗地域性的特点对文学个性化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价值;风俗和文学都堪称“人学”,在这一点上,它们发生了深刻的联系;风俗是历史的沉积这一特点与文学的认识功能相通,尤其对小说史诗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由美学的角度观,风俗本身也是一种美,对审美为本的文学来说,风俗美必定成为它所着力表现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教学目的由“完成任务”转向“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教改时,发生在课堂中的理念碰撞同样激起我们教师的思考与行动。现结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一课的教学实践,阐述我们教改行动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