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鸿门宴》一文有“沛公军霸上”一句。与此配套使用的教案及其他有关资料都把此句中的“军”作词类活用解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理由如下:首先看词类活用的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应用,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其中有两个关键的字“临时”。也就是说在该词的固定意项里找不到此意,而是在某一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临时具有了此意。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此句中的“东”有三个意项:①东方②主人役姓。哪一项代入句中都解释不通。只有解释为动词“…  相似文献   

2.
“词类活用”是文言语法的特点之一,“名词活用”则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的现象。“活用”是指某类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具有基本智能以外的智能,懂得词类活用将在文言阅读及训练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将“名词活用”的特点分类陈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混乱应澄清     
本文所要指出的一些问题,都是有关资料中所出现的关于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方面的一些滥用概念而引起的混乱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来加以澄清,以便求得统一的认识。一、关于“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的是某词在句子中的临时功能。比如“一狼犬坐于前”(《狼》)一句里的“犬”字,本来是词,但在这句话里只有将它活用作状语,当作“象狗一  相似文献   

4.
一、词类活用概念的界定 “词类活用”说已经流传了80多年,国内两部重要高校文科教材——分别由王力、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都有“词类活用”的内容,观点基本一致,其他各家都分别从语法层面及修辞角度对词类活用的概念进行界定,虽然具体说法不尽相同,但其论述的本质具有相通之处。郭书中关于“词类活用”的描述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相似文献   

5.
词类活用是汉语中一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些语法功能 ,当然也具有了某一新的意义。辨别实词是否活用 ,主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结构 ,如果句中的某一实词用它原来的词性的意义解释不通 ,就可能活用为另一类词了。如“一狼洞其中”的“洞” ,原作“窟窿”讲 ,名词 ,但在这里解释不通。该句的主语是名词“狼” ,“洞”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 ,陈述“狼”的动作 ,“洞”显然地活用作动词了 ,作“打洞”讲 ,这样就讲通了。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出现的这种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在句…  相似文献   

6.
杨树森 《文教资料》2008,(21):31-32
在普通状态下,什么词类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是有分工的,这些基本功能古今相同.但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依据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子里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本文着重分析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和动词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古诗词敦学时,既要运用现代汉语词类的一般知识,又要涉及到文言基础中词类活用常识。因而,教师要搞好小学高段的古诗词教学,就应该掌握一些文言词类活用的规律。现摘录教材中个别词类活用例子,归类整理于后,以供参考。第一种,形容词用作名词。《前出塞》里“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句中的“强”和“长”字,均属形容词,在这句中,它们分别是动词“挽”和“用”涉及的对象,意义为“强硬的弓”和“长的箭”。根据一般的语法规则,形容词不受动词的修饰,更不接受动词的行为动作,所以句中“强”和“长”的基本义已转化,临时用作名词。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能表现唐王朝将士在保疆卫国的正义战争中,选用优良的弓箭(代指武器)去反击入侵敌人的英勇行动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字母词属现代汉语里出现的一类外来词,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附录中就有西文字母开头的182个常用字母词。它的活用现象指:一个常用的字母词在当前具体语言环境里临时改变其词性并相应改变其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的一种现象。因此判别它有没有活用,就看它在句中的词性有没有变,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类活用,作为一个语法术语,是指一个词在它所属词类的句法职能之外的一种灵活用法.这种灵活用法,超出了它所属词类固有的句法职能,担当了别的词类的句法职务,临时用如别的词类,所以称为词类活用.作为一种特定的含义,词类活用往往简称为活用.词类活用的研究很有价值.在词类问题上,把词的基本功能和临时功能区别开来,这是一个重要原则.词类活用是属词的临时功能,它不能决定词性.如果一个词只有在具体句子的用法上才能决定它的词类,实质上就否定了词类的存在,在划分词类的时候,要看一个词的本质特征,要看一个词的基本功能.如果不区别词的基木功能和临时功能,“那就是把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混同起来了.”区别词的基本功能和临时功能,研究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说的词类活用,指的是在古代汉语里实词人句以后,在实际语法结构中的临时性的运用,也就是说它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而灵活运用,一旦离开了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适用。我们不妨来看看如下两个句中的“军”字的不同意义及用法: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沛公军霸上不难看出①句中的“军”字是名词,其意义为“军队”,在句中作宾语。而同样是“军”字在②句中却是动词,可译为“驻军”或“驻扎”,在句中作谓语。由此可见,判断一个实词是不是被“活用”,除了根据这个实词在具体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11.
在占代汉语里,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充当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词类活用。一般来说,辨别实词活用的主要方法是成分分析法,即从其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上分析该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起到什么作用。介绍词类活用的文章已很多,因此本文仅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小窍门。  相似文献   

12.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偶然地活用为另一类词,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义特征与语法特征。这就是词类活用的定义。在上述定义中,“临时”、“偶然”这两个词至关重要,它集中概括了词类  相似文献   

13.
一、释“帅”《国语·越语》中有这么一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有人认为“帅”在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帅”在句中是否名词活用为动词?值得探讨。有人把“帅”看成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能是把“帅”看成“元帅”、“将帅”的“帅”。  相似文献   

14.
要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必须释清它的音、形、义.有相当一部分成语,其中的词素大的辨析必须结合古汉语知识才能准确理解。下面就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作一门类分析一一、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或修辞需要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具有另一类向的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同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叫做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也是如此。1.名词活用作动词一如:门o点词为活用同.话号中的同语为活用后的意义,)(下同)孪(周锦还乡(穿)饭粗布草(吃)道路以目(看)无所事事(做)一鼓作气(击鼓…  相似文献   

15.
“一”是汉字里结构最简单的字,除可作数词外,还可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等。一、“一”字活用为名词“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这句的“一”字,译作“一点上”。“结于一”,指集中到一点上,是数词活用为名词。“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统交,相与为一。”(《过秦论》)这句中的“一”字,活用为名词,作“为”的宾语,可译作“一体”。二、“-”字活用为动词“六王华,四海一。”(《阿房宫赋州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词有定类,类有定职.如果一个词的词性固定下来,那么它在句中的作用和位置就大致固定下来了.例如动词只能做谓语,名词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等.但在古汉语里,本属某一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暂时失去它原有的语法特点而临时具备另一类的语法特点,产生另一类词的意义,这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7.
[提示]在古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加以灵活运用,即这类词可临时用作其他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内容较多,比较复杂,大类之下有小类,小类之下有细类,概括说,主要有下面的一些情况。1.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非能水也”中的“水”释作“游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2)活用为使动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释作“使……为王”,使动用法。(3)活用为意动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释作“把……当作宾客”,意动用法。(4)活用为状语,如“卒廷见相如”的“廷”原为名词,指朝堂,而这里用于动词“见”的前面成为状语,释作“在朝堂上”,具有副词性,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  相似文献   

18.
在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为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文言文备考中必须把握又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等七种。  相似文献   

19.
一、“活用”的提法是不科学不客观的《词的活用》一节中,教材编者说:“……在文言里,这些词的用法都有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词的活用。在文言中,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首先,以上引文的第一句是本末倒置的。查《现代汉语词典》对“变化”的解释是“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可见,“变化”是新的对于旧的来说的,文言词属古汉语,怎能说发生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既然不是古汉语“变”了,又怎能说是古人对语言的“活用”?我认为所谓“活用”不过是现代人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去解释古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20.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一个语法特性。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可以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音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也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一个语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