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林玉 《海外英语》2014,(14):227-229
该文从女性主义者西蒙·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关于他者的理论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解读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中五位主要女性的他者形象,发现小说中女性被边缘化并且沦为他者是内外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论德拉布尔小说《磨盘》中男性的"他者"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磨盘》中,女主人公罗萨蒙德是在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女性的代表。该作品中的男性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都被边缘化,成为女性的“第二性”与“他者”。女性甚至为保持独立而拒斥性爱。罗萨蒙德的做法无疑是“过犹不及”,显然带有早期女性主义者追求女性绝对独立的偏激。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用"他者"来形象表征女性的历史处境,并指出生物学或经济技术史不足以解释女性何以成为"他者",认为女性处境的根源在于其自身意识。通过对波伏娃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探源分析,一方面可以挖掘波伏娃对女性的人本主义关注,另一方面可以探究波伏娃的作品所隐含的女性出路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磨盘》中,女主人公罗萨蒙德是在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女性的代表。该作品中的男性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都被边缘化,成为女性的“第二性”与“他者”。女性甚至为保持独立而拒斥性爱。罗萨蒙德的做法无疑是“过犹不及”,显然带有早期女性主义者追求女性绝对独立的偏激。  相似文献   

5.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6.
朱慧 《文教资料》2008,(14):26-29
本文以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他者"理论为指导,按照剧本创作的时间顺序逐一分析了田纳西·威廉斯创作于1945-1961年的六部剧作中的女性角色,发现这六部剧作中的女性话语呈现出一种逐渐增强的趋势,显示这些女性角色对男性的依赖程度和对男权社会的价值标准的认同度在不断减弱,实现了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作家乔治·桑深深体会到男权中心传统对妇女的压迫和种种不公平待遇。在其作品中,乔治·桑往往从女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用细腻的文笔描绘出同时代女性生活和生存现状。在小说《康素爱萝》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向读者讲述了不同阶层女性的生存境遇。本文拟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的他者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来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他者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他者"是后殖民批评理论话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的哲学渊源主要是黑格尔和萨特的理论."他者"的文化身份其实是一个双重的建构过程,一方面有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像中国这样的非西方文化他者的自身参与.因此,强调一种平等的对话态度,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形象进行阐释,通过将怪物形象与父权社会中的女性结合起来分析,揭露怪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是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边缘化处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女作家西蒙·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小说《八月之光》进行解读。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在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他者"处境及女性角色在该处境下所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抗争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威廉·福克纳本人在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被称为"海洋小说大师"。在他的代表作《台风》中,中国人被严重边缘化,他们无名无貌无语。在台风到临时,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无能与野蛮,更是被康拉德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试以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观点,分析《台风》中作为"他者"的华人群像。  相似文献   

12.
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认识是以犹太教为背景的,不过他在利用犹太教过程中对之做了适合于他自己“他者”理论的改造,因此在他那里,“他者”已经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之中抽身而去而成为“神秘化”的存在者,这样勒维纳斯就使得现代伦理学中赋予“主体”的优先地位在后现代伦理学中被“他者”所占有,而“主体”真正地回归到自已“道德孤立与自我负责”的道德“原初场景”之中。  相似文献   

13.
“德育”诸概念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德育”思路不清 广义“德育”的基本成分 “德目主义”质疑  相似文献   

14.
“典型作为他者,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嘴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为他者"是法国犹太哲学家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根基,其核心就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伦理指向,以他者唤醒自我的伦理意识,实现伦理主体的重构。库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同样的的伦理向度,小说特有的伦理内涵值得深入挖掘。库切立足于伦理的高度,以超越政治和种族的视野,将南非所经历的的沧桑与不幸纳入伦理学的观察视角,向读者呈现他者弱势群体在残酷的历史与现实中的生存困境,执着地表达着自己重构伦理主体、重建自我与他者伦理关系的诉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法通则》对民事主体的规定采用的是大陆法系二分法之立法体例,将我国的民事主体分为两类:自然人,法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这种立法体例逐渐暴露了其无法避免的缺陷,给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司法实践带来了诸多不便,传统的确定民事主体的标准受到了挑战。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关于民事主体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将"其他组织"纳入民事主体的范畴,以完善我国的民事主体结构。  相似文献   

17.
论"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政法法源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的法源是一国行政法规范的总称,应当包括现行所有的成文法规范。而中国行政法学的通说否认“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源地位,认为行政法的法源仅仅包括宪法、法律、法规等法律规范。这种理论违背了法源的基本理论,违反了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割裂了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并导致了理论和实践中的大量矛盾冲突。因此,中国行政法的法源理论应当进行修正,承认“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源地位。  相似文献   

18.
马建忠在区分转词和止词时,使用了形式和语义两个标准。同属于双宾语的句式“子哙不得与人燕”和“后稷教民稼穑”在《马氏文通》里,“人”和“民”分别被看作“转词”和“止词”。本文分析了这两种句式的差异,同时解释马氏这种分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要"认识他物",逻辑上须得主体中有他物的规定性,并知道它。感觉的身心过程得以将他物一些规定性的信息传入主体心中,心理是有知性的,但还必须通过主客体分化过程和意向性行为方能识别心中关于他物的信息。研究表明,是儿童有意动作能力的发展引起感知的主客体分化,感觉与行动的协调过程又将他物的客观意义整合到心理感觉中而形成意向性。知识的实质也在于正确表征了外界事物的客观意义(各种内外关系与规律)而不是其确切的形貌如何。  相似文献   

20.
《河湾》为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的代表作品,书中描述了一位名叫萨林姆的非洲人,为实现自身价值,只身来到刚独立不久的非洲国家。通过他艰辛的身体和心灵历程,展现了殖民地人民边缘化的生活和殖民地本土文化的缺失,这种缺失使他们成为流浪的灵魂,无根的人,成为映证西方文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