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年前,陈凯歌以《霸王别姬》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位置,了断了“少年凯歌”沉重的历史心结,也开启了中年凯歌长达十年的市场彷徨。十年后,他带着《无极》对中国电影票房最高峰发起冲刺,大有王者归来的气势。3.4亿元的投资、亚洲顶级电影精英、长达3年的制作历程,把《无极》变成了陈凯歌电影经历中一次终极挑战,一场输不起的豪赌  相似文献   

2.
十年前.陈凯歌以《霸王别姬》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位置,了断了“少年凯歌”沉重的历史心结.也开启了中年凯歌长达十年的市场彷徨。十年后,他带着《无极》对中国电影票房最高峰发起冲刺,大有王者归来的气势。3.4亿元的投资、亚洲顶级电影精英、长达3年的制作历程,把《无极》变成了陈凯歌电影经历中一次终极挑战,一场输不起的豪赌。  相似文献   

3.
《霸王别姬》陈凯歌的颠峰之作,就目前来说,不仅他本人,而且此后的整个中国影坛都未能出现整体上超越此片的作品。如此的气魄和手笔圆了陈凯歌少年时想作伟大诗人的梦想,即使放眼世界影坛,这也是一部能够代表中国国家水准的电影诗篇。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今年最辉煌的人物无疑当属陈凯歌。这位华发早生的“第五代”主将,在阳光熠熠的五月,在法国南部索菲威兰海岸的戛纳小城,将世人瞩目的金棕榈奖高高举起,倾刻间戛纳全城充满了“中国!中国人!”的呼喊。当陈凯歌来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空中百花园》节目直播机房,对主持人和听众谈到戛纳、谈到《霸王别姬》、谈到金棕榈奖的时候,依旧是那样激动。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12):67-70
李碧华小说内涵丰富,折射出强烈的人文情怀,为影视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因而一经改编为电影,往往成为评论界学术圈的热门话题。其中,陈凯歌改编《霸王别姬》,取其壳而去其骨,放弃了一部分人文关怀;徐克改编《青蛇》,删繁就简,明了地突出了人文主题;而香江鬼才关锦鹏改编《胭脂扣》,写着文人的魄,诉着港人的魂。本文对其三部代表作《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及其改编影片进行比较阅读,在小说与小说、小说与电影的比较中,分析其中借助"寻爱"这一主题折射出的人文情怀,以及其最终需指向"回归中华文化血脉"之必然。  相似文献   

6.
阙一都 《今传媒》2013,(2):99-100
导演陈凯歌以独特而宏观的历史视角和文人思维著称影坛,时代和命运让他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既悲又喜、一言难尽的情感。无论是早期的《黄土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还是近年来的《梅兰芳》《赵氏孤儿》都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倾注了导演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本文将以他为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拍摄制作的短片《百花深处》为例,选取电影选题、表现手法、象征修辞、音乐音响这四个方面,分析陈凯歌蕴育其中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7.
刘贺 《新闻窗》2013,(6):96-96
《梅兰芳》上映后遭致了过多文艺理论家的批评。但个人认为,除对章子怡、黎明二人过于矫揉造作的京剧扮相难以接受外,就人物塑造、人性剖析、故事展开来讲,其实《梅》还算得上一部可以与《霸王别姬》相提并论的影片。不是《梅》输给了《霸》,而是黎明输给了张国荣,不是陈凯歌艺术修养的腐化,而是文艺输给了市场。  相似文献   

8.
从早期的《黄土地》、《孩子王》、《大阅兵》到20世纪90年代的《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再到最近的《无极》、《梅兰芳》和《赵氏孤儿》,我们不难发现陈凯歌作品似乎总是关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男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独特气质及其蕴涵的时代特质构成了陈凯歌对不同历史境遇下的人性书写.作品涉及知识分子、军人、戏子、君主、士大夫等,几乎涵盖了男性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①他们似乎总是脱不开历史的重负,或忍辱负重、或忧国忧民、或郁郁不得志,从多个层面折射出不同时期人性面临的尴尬.  相似文献   

9.
魏亮 《新闻世界》2011,(8):269-270
电影《霸王别姬》通过京剧艺人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现当代历史,并试图探讨历史的变更对京剧艺术地位的影响。电影再现了历史变更时代京剧艺人的生活。叙述学是对于文化的透视。电影《霸王别姬》的主题深刻,深度挖掘中国灿烂的文化历史、人性,片中影像华丽精致、剧情细腻自然。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表现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这种对历史的挖掘,是大胆独到的。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10.
第66届戛纳电影节当地时间5月26日闭幕,阿布戴·柯西胥执导的《阿黛尔的生活》获最佳影片奖。对于最佳影片,斯皮尔伯格评论说,这部电影里有3个艺术家:"两位女主演和导演,他们的贡献成就了这部电影。"1993年,"金棕榈"属于陈凯歌执导的"男同片"《霸王别姬》;20年之后的2013年,《阿黛尔的生活》的出现填补了"女同片"在戛纳电影节上的获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经典力作《霸王别姬》曾斩获了包括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电影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等多个世界级电影大奖。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除了编剧的精湛、题材的新颖、演员的出神入化、画面的精致之外,更多让人们关注到的是这部电影中戏曲美学和电影美学结合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电影便曾经入选戛纳,但直到第五代导演进入戛纳电影节的视野,才开始打开局面。陈凯歌导演在1993年凭一部浓墨重彩的《霸王别姬》摘得了第46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为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十年风行抢占了一个至高点。而几乎拿遍了所有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张艺谋,惟独在戛纳影展没能折桂,1994  相似文献   

13.
《霸王别姬》上映至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多个年头,现如今当我们再去回味这部经典力作时仍能为影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动容。这部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影片是陈凯歌导演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影片之所以能够大胆的涉足同性感情题材并获得成功,除了剧本精妙以外,片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影片成功的保障,这其中对于人物性格的渲染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有人称《梅兰芳》是陈凯歌“谦卑的自我救赎”,但令人意外的是.到了《赵氏孤儿》,陈凯歌的谦卑似乎更胜一筹。而少年凯歌所代表的电影纯真年代也由此落下了帷幕  相似文献   

15.
芦苇的编剧生涯已经足够辉煌。《霸王别姬》《活着》以及《图雅的婚事》都出自他的笔下,金棕榈和金熊,他的作品都拿到了,但他仍能对那些大牌导演作“炮轰”式的批评。他一方面与最主流的导演合作,另一方面又似乎与那个圈子保持着距离  相似文献   

16.
张屹 《报林求索》2009,(10):86-87
<正>上世纪80年代初,张艺谋、陈凯歌、何平、田壮壮等第五代导演在中国影坛异军突起,以极具个性化的影像风格和新颖的叙事方式,掀起影坛革命的新浪潮,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何平的《双旗镇刀客》、田壮壮《盗马贼》和《猎场札撒》在国  相似文献   

17.
《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史上流传最广泛、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出戏。2010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成功上映,该剧是陈凯歌在继承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的基础上,对“赵孤”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本文将从“赵孤”故事的历史演变说起,着重比较元杂剧和电影两个版本在思想主题上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望为《赵氏孤儿》此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唐娇 《新闻世界》2012,(3):135-136
影视剧的情境设计在剧本的创作中有着比人物角色塑造更为重要的地位,并对人物角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通过观察,国内外经典的电影都有着优秀的情境设计,而《霸王别姬》作为国内具有史诗感的影视佳片,充分体现了情境设计的妙处。本文将通过对《霸王别姬》影片中情境的分析,探析影视创作中情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凯歌选择回到现实回到当下。这注定是一部具有反思意识的作品,但他打磨掉自己以往精英式的表达方式,他说,自己有点责任感不必说出去,不要强迫观众接受你的观点看了恶搞自己在《搜索》片场的视频《最炫民族风》,陈凯歌捧腹大笑。六年前他还对《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勃然大怒。这个一直在商业与个人表达之间纠结  相似文献   

20.
多年以前,陈凯歌以精英姿态和知识分子气质杀入影坛,在经过向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尝试失败之后,兜兜转转再度回归现实语境"当时给我们的感觉就好像是被老虎咬了一口。"陈红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无极》公映之后她与陈凯歌的感受。200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